首页 理论教育 领先成军的接6接7推出新产品

领先成军的接6接7推出新产品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该舰并无鱼雷装备,也无反潜能力,中国海军依然将舰种模仿美式做法,分类为护航驱逐舰,随后正式命名,均以中国北方海港城市的名字命名,原“接6”更名“威海”号,“接7”更名“营口”号。

领先成军的接6接7推出新产品

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获得的34艘日本赔偿舰中,“丙”“丁”型海防舰的总数达到13艘,是日本赔偿舰里家族最庞大的一枝,各舰具体分别是:第一批赔偿舰中的“丙”型海防舰“接7”“接8”,“丁”型海防舰“接5”“接6”;第二批赔偿舰中的“丙”型海防舰“接15”“接16”,“丁”型海防舰“接12”“接13”“接14”;第三批赔偿舰中的“丙”型海防舰“接22”“接23”,“丁”型海防舰“接20”“接21”。

和同时期到来的其他日本赔偿舰一样,“丙”“丁”型海防舰由中国海军接收后,大多都是立刻转入类似封存的荒泊、保管状态。在抗日战争中规模严重萎缩的中国海军,当时面对着大量获得的日本、伪军投降舰,以及成规模到来的英美援助舰、日本赔偿舰,出现了严重的人员不足调配的问题,在此情况下,作为舰况较差、且都拆除了武器装备的日本赔偿舰,其被成军使用的优先度就十分靠后。

不过作为特例的是,“丙”“丁”舰中出现了两名幸运儿,随首批日本赔偿舰在1947年7月6日于上海被中国海军接收的“接6”“接7”舰,因来华时的舰况相对较好,国民政府为了宣传计,专门下令将二舰“先行装配,加紧训练”,在当年的8月就正式成军,其中“接6”舰长杜功新、“接7”舰长苏聿修。随后在当年的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活动中,2舰被调赴南京下关码头停泊,将这两艘已经飘扬着中国国旗的日本赔偿舰向公众开放参观,抒发战胜国人民的豪迈心情,由此成为日偿海防舰乃至日偿舰中,最早成军使用的军舰[5]

“接6”舰原为日本海军“丁型”海防舰“第194号”,1945年2月15日在日本三菱重工长崎造船所下水,当年3月15日竣工。“接7”前身则是日本海军的“丙”型海防舰第67号,1944年11月2日在日本海军舞鹤工厂建成。[6]2舰来华时均为无武装状态,电子设备也早已拆卸,经过中国海军江南造船所临时改装,在1947年的7、8月间迅速恢复了武备,其武备多为从他处获得的日式武器,安装的模式、部位则大体上依循了“丙”“丁”海防舰原有的配置方式。

其中“接6”舰安装2门日制“10年”式120毫米口径高射炮作为主炮,分装于原首尾主炮位,另安装6门日制“96”式25毫米口径高射炮。比较特别的是,除此之外,中国海军还在该舰上安装了4门40毫米口径的“博福斯”MK1高射炮,使得该舰的对空火力胜于日本时期。由于技术能力所限,以及装备获取途径所限,该舰原有的电子侦搜装备未能恢复,而该舰原有的反潜武器也因中国海军无此方面需求而未恢复,事实上该舰的性质被改成了炮舰。与“接6”几乎同时重装武备的“接7”,其新装的武器和“接6”基本相同,唯独没有安装40毫米口径的“博福斯”高射炮。

两舰入役后,编制列在海防第二舰队,就近配属在南京周围,担任江阴至安庆江段的巡防任务。尽管该舰并无鱼雷装备,也无反潜能力,中国海军依然将舰种模仿美式做法,分类为护航驱逐舰,随后正式命名,均以中国北方海港城市的名字命名,原“接6”更名“威海”号,“接7”更名“营口”号。1948年5月1日,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部下令对日本赔偿舰统一改用新的命名系统,原有的“接”字头舰名一律取消,当时确定用带有“安”字的中国地名作为日制海防舰的舰名,但“威海”“营口”已在此前正式命名,遂不再更改,由此又成为了日偿海防舰中罕见的没有以“安”字舰名重命名的军舰。[7]

“威海”“营口”两舰此后长期结伴编组,在首都附近拱卫驻扎。1948年10月31日一起编制改列到江防舰队,共同被编在第10队22分队,以南京附近的沿江城市镇江为驻防地。1949年初在内战战场上节节失败的国民党军队为巩固长江防线,由海军舰队在长江上分段巡防,“威海”“营口”被列入江阴至镇江江段的第2江防区,其中“营口”舰(时任舰长邱仲明)担任指挥舰,其下属舰艇还包括“联华”“联胜”“楚观”以及第3机动艇队所辖炮艇,均以镇江为驻地。该江段的北岸正当扬州一带解放区城镇,两舰曾多次配合陆军进攻北岸解放军。

1949年4月20日晚至21日,人民解放军成功发动渡江战役,“营口”“威海”于21日开往对岸扬州六圩附近江面,掩护该地的国民党陆军撤运江南。战斗中“营口”“威海”曾用燃烧弹猛轰解放军进据的六圩镇,炮击长达3小时,导致全镇陷入大火,酿成惨剧。鉴于镇江下游的江阴要塞炮台已经起义参加解放军,而镇江对岸的扬州六圩也已被解放军控制,解放军炮火已能威胁镇江江面,4月22日下午,海军总部电令驻镇江的军舰指挥官、“营口”舰长邱仲明,向其通报位于南京江面、由林遵指挥的海防第二舰队军舰计划在当天向长江口突围,要求邱仲明率“营口”“威海”等舰在海防第二舰队经过镇江时,设法随同一起突围往上海。当晚,邱仲明召集各舰长在“营口”舰上举行会议,商定突围行动计划。考虑到海防第二舰队经过镇江时可能已在午夜,如果镇江各舰等到那时才航行突围,那么由于镇江各舰中的“楚观”等航速迟缓的老舰牵累,很难赶在天亮之前冲过江阴,一旦天明必将遭江阴要塞重炮轰击,于是邱仲明和各舰长商定,不等海防第二舰队从南京到来,镇江各舰自行突围。

1949年4月22日晚9时,由“营口”舰领队,随后“威海”(时任舰长吴柏森)、“楚观”“联华”“联胜”依次从镇江出发,各舰熄灭灯光,以8节的编队航速航行。当途经三江营江面时,“营口”等镇江突围军舰恰好与解放军大规模渡江船队遭遇,“营口”等舰遂恃强凌弱,以炮击和冲撞等方式实施攻击,共击沉和撞沉10余艘渡江船只。而后至23日凌晨2时许,江上薄雾渐起,“营口”率领的镇江突围舰队接近江阴附近,被北岸靖江八圩港的解放军发现,以野炮进行拦阻射击,随后南岸江阴要塞也被惊醒,用大口径火炮猛击江面,各舰遂提高航速,向下游猛冲。(www.xing528.com)

由于解放军炮火袭击,加之江上大雾弥漫,各舰之间不辨方位,“威海”舰在江阴附近陷入搁浅,以无线电呼叫“营口”救援,“营口”舰长邱仲明以己舰右侧柴油机有伤,不便回头救援为由,下令“楚观”等舰设法救援,“营口”则径自突围。此后,镇江突围各舰变成各自逃生的航行,“营口”在经过靖江新港镇江面时,又遇解放军渡江船队,遂以舰上装备的全部火炮进行猛击,迫使解放军船队退回北岸港汊,有部分船只被“营口”舰击沉,另有1艘小型木船被“营口”掳获,船上解放军指战员共13人被俘。

4月23日下午,“营口”舰平安到达上海,驻泊高昌庙码头,其他从镇江突围的“楚观”“联华”“联胜”也陆续到达,惟有搁浅在江阴附近的“威海”终未被救援,后被解放军俘虏,日本赔偿舰中最先成军的“营口”“威海”从此踏入了不同的命运航程。[8]

“营口”随后参加了国民党军队防守上海的作战,编制改列在海防第一舰队。作为插曲,国民党海军撤离上海时,该舰舰长邱仲明发现码头边的海关军舰“和星”处于无人值守的状态,遂将该舰自行拖带同行,后也被编入国民党海军。[9]“营口”此后被调至海南岛,参加了国民党军队防守海南岛的战役,1950年初撤往台湾,进驻左营基地,采用“73”舷号,同年7月1日更名“瑞安”,回归了巡防军舰用带有“安”字的地名命名的规范。

一年后,该舰在台湾更换美式装备,原有的日式炮械全部拆除,主炮改换成两门美制3英寸口径MK22高射炮,副炮也全部改成40毫米口径“博福斯”高射炮和20毫米口径“厄利孔”高射炮的美式组合。更名为“瑞安”的原“营口”号此后曾参加1952年国民党军队突击南日岛的作战,以及1954年金门炮战时对厦门一带解放军阵地的报复性炮击,最终在1955年8月31日除役。[10]

编在华东海军中的原“威海”舰“济南”号,舰体采用了十分具有特点的迷彩涂装

和“营口”舰在江阴突围时失散的“威海”舰,于当年被解放军陆军部队俘虏,移交给华东军区海军,编入华东海军的第2舰大队,仍然保持原舰名。1950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举行成立一周年纪念大会时,“威海”更名为“济南”,编入新成立的华东海军第6舰队,舰种定为护卫舰,成为人民海军中的第一代“济南”舰,首任舰长章仲樵、政委许玉乾。在华东海军成军未久,1950年9月12日“济南”舰在训练操作时,据称由于原国民党起义人员对当时降低薪金待遇不满,教导时玩忽职守,发生严重事故,导致舰上的锅炉发生爆炸,该舰配置的2台舰本式水管锅炉均不同程度受损,轮机兵8人被炸伤,成为华东海军初创时期的一桩重大舰艇事故。

而后,“济南”舰长期活跃于东南沿海,是当时华东海军的主力军舰之一,舰上原装备的日制武备后也逐渐更换为苏联制武备,其中主炮改为两门苏联B-34型100毫米口径炮,副炮则换用6门苏联B-11型37毫米口径炮。1955年华东海军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济南”编制列入东海舰队护卫舰6支队,1961年人民解放军军舰开始使用舷号,“济南”定“217”舷号,1974年按照新的舷号制定办法调整为“525”,旋后退役改作靶舰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