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众考古传播者在微博平台上的使用现状优化

公众考古传播者在微博平台上的使用现状优化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不同类别的众多考古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微博媒介的传播作用,并尝试通过微博向公众传递考古信息以及与公众进行沟通。此外,公众考古传播类账号的数量以及粉丝占有量表明,目前微博上的公众考古传播还处于“初期入驻阶段”,有影响力的账户零星出现,没有固定的组织联盟,考古消息呈散落分布,缺乏集中性,形成规模性或“话题性”传播的能力薄弱。

公众考古传播者在微博平台上的使用现状优化

目前“公众考古传播”相关账号群体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带有明确行业标签的相关账号;一类是与行业相关却没有明确行业标签的账号;一类是带有“考古”标签的非专业相关账号。鉴于微博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与随意性,微博用户的个人昵称、账户标签、账号简介均可以自主拟定。因此,为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的分析以经过新浪微博官方认证的账号群体为主。首先,笔者于2014年12月4日在新浪微博搜索栏中以“考古”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选定昵称、简介或者标签中含有“考古”关键词的账号,显示有相关用户600人。其次,进一步进行筛选,其中经过新浪官方后台实名认证的用户有381人。最后,对选定的381个账号进行分类统计,根据博主身份与账号性质进行区分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机构类:此类账号包含有考古机构官方微博、高校考古专业官方微博、考古相关博物馆微博等以实体机构为依托的,面向公众传达考古相关信息的微博账号。代表性账号为@中国考古网、@考古网等。(2)期刊类:此类账号主要包含两类:一是以考古专业相关期刊书籍为实体依托的官方账号,代表性账号为@考古杂志、@大众考古等;二是属于供职于考古期刊书籍部门的考古类编辑的个人账号。(3)学者类:依托考古文博机构中的研究人员、高校考古教师学科背景开设的个人类账号。代表性账号有:@考古人许宏、@考古学教授魏坚等。(4)学生类:具有明确身份标签以及认证的考古专业学生的个人类账号。代表性账号有@青年考古学生等。(5)周边类:考古周边相关的账号,包含机构账号与个人账号,类别包含有考古书店、考古淘宝玩具店,收藏类以及民间学者等账号。代表性账号有@考古书店等。(6)其他类:此类账号中出现有“考古”标签,博主却并非与考古专业相关,多为考古爱好者。不同类别所占数额如图1所示。

图1 公众考古传播账号类型图

对图1中各个类型群体数据进行受众分析发现:(1)机构类账号拥有粉丝数量前三名的分别为@国家博物馆(即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微博)粉丝数约160万,@中国考古网(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网官方微博)粉丝数约25万,汉唐网(即陕西文物局官方微博)粉丝数约22万;(2)期刊类账号拥有粉丝数量前三名的分别为@中华遗产杂志(即中华遗产杂志官方微博)粉丝数约6万,@中国文物报(即中国文物报官方微博)粉丝数约3万,@考古杂志(考古杂志官方微博)粉丝数约2万;(3)学者类账号拥有粉丝数量前三名的账号分别为@撷方主人(服饰史研究者)粉丝数约19.6万,@考古人许宏粉丝数约15万,@王善才(湖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粉丝数约4万;(4)学生类账号数量较少,其中有一定影响力的账号为@青年考古学生,粉丝数约为2万;(5)周边类账号类型多样,微博内容多数并未倾向于“公众考古传播”,其中@考古书店的微博以推送考古消息以及考古类书籍为主,粉丝数约为1万;(6)其他类账号因账户众多且多数并未与考古传播相关,故暂不做分析。(www.xing528.com)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不同类别的众多考古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微博媒介的传播作用,并尝试通过微博向公众传递考古信息以及与公众进行沟通。此外,公众考古传播类账号的数量以及粉丝占有量表明,目前微博上的公众考古传播还处于“初期入驻阶段”,有影响力的账户零星出现,没有固定的组织联盟,考古消息呈散落分布,缺乏集中性,形成规模性或“话题性”传播的能力薄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