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光雪色触动心弦,张岱赴约三大白

湖光雪色触动心弦,张岱赴约三大白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岱有《三潭映月》诗曰:“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出乎张岱的意料,他本来以为去湖心亭赏雪的,只有自己。这是张岱的第三重喜悦。立即盛情邀请张岱入席同饮。张岱没有想到,这两个陌生人会如此热情,原本的陌生和矜持立即被打破,于是勉强饮了三大白。

湖光雪色触动心弦,张岱赴约三大白

实际上,当张岱来到湖心亭看雪时,他是带着几重喜悦的。

他说自己“独往”湖心亭看雪,但是从下文“舟中人两三粒”以及“舟子”来看,张岱并非一人前往湖心亭,而是有舟子和童仆陪同的。对于张岱来说,舟子和童仆是为了工作前往湖心亭,只有他自己才是为了审美去湖心亭,所以是“独往”。张岱有《三潭映月》诗曰:“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4]杭州人连月都不看,更不必说大雪三日的西湖雪夜。也就是说,在张岱看来,普通杭州人是不能理解这种趣味的,他是带着一种孤独的情绪前往湖心亭的。但是,张岱自己却很享受这种孤独,尤其是当张岱看到“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时,他更加珍惜这份孤独。因为只有这份孤独,这份坚持,才能让张岱看到不同寻常的美。这是张岱的第一重喜悦。

出乎张岱的意料,他本来以为去湖心亭赏雪的,只有自己。等到了湖心亭,发现原来已经有两人铺好毡子对坐,原来还有像自己一样的雅士,真是喜出望外。这是张岱的第二重喜悦。要知道,这一切都发生在白茫茫的雪夜之中,那个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人,内心本来是很孤独的:独去还独来,谁会我悠悠?当此孤独之时,突然在湖心亭上遇到两个和自己一样冒着严寒赏雪的知音,怎能不喜出望外?

不但如此,张岱又见“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这两人何止风雅,竟然还有雅趣,不嫌麻烦带着童子、酒炉和美酒,来到湖心亭上煮酒助兴。这就不是一般的风雅了,而是骨灰级的风雅。这是张岱的第三重喜悦。要想消受风雅,不但要克服严寒,还要不计成本不避麻烦。我们都向往“何时重把酒,岭上奏鸣琴”的意境,但是要把美酒和古琴扛上山巅,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还需要一番勇气和毅力。风雅,其实需要成本、勇气和毅力,更需要对人生趣味的追求。(www.xing528.com)

赏雪二人一看到张岱,大喜道:“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立即盛情邀请张岱入席同饮。于是崇祯五年的西湖雪夜,有了人,有了酒,还有了主客共饮。这是张岱的第四重喜悦。张岱没有想到,这两个陌生人会如此热情,原本的陌生和矜持立即被打破,于是勉强饮了三大白。张岱饮完三大白,立即告辞而去,所谓“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曾不吝情去留”,正是君子之交。是雪,助了酒兴;是酒,助了人情。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句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湖心亭上赏雪二人,与张岱一样,都是外地人客居杭州。二人为南京人,张岱为绍兴人,都是杭漂一族,这是值得玩味的。为什么不是杭州人出现在湖心亭中?难道是他们对西湖的景色太熟悉了吗?为什么偏偏是外地人出现在湖心亭上?难道是他们更加珍惜西湖的景色吗?熟悉的地方,就没有风景吗?也许是地域的原因,让他们对景色产生了重新的认识。这是张岱的第五重喜悦,是外乡人异地相逢的喜悦,更是久住他乡即故乡的喜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