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岱:兼公安竟陵之长的明代散文家

张岱:兼公安竟陵之长的明代散文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兼有公安、竟陵之长,而又无门户之见,最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有王思任、祁彪佳、张岱等,他们的作品主要是描写山水园林,语言既清新活泼、明丽洁净,又刻琢精工,蕴藉风流。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

张岱:兼公安竟陵之长的明代散文家

五、兼公安竟陵之长的散文家——张岱及其他

在晚明文学革新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一批富有才华和鲜明个性的散文(主要是小品文)作家。他们兼有公安、竟陵之长,而又无门户之见,最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有王思任、祁彪佳、张岱等,他们的作品主要是描写山水园林,语言既清新活泼、明丽洁净,又刻琢精工,蕴藉风流。

王思任(1574—1646)[68],字季重,号谑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万历乙未(1595)进士,文名甚著。初为县令,“意轻五斗,儿视督邮,偃蹇宦途,三仕三黜”,一生中大半时间退居林下,放浪山水,为文“另出手眼”,以《游唤》、《历游》两种游记著称,“其笔悍而胆怒,眼俊而舌尖,恣意描摩,尽情刻画”,“聪明绝世,出言灵巧,与人谐谑,矢口放言,略无忌惮”[69]。《游唤》中如《剡溪》、《天姥》、《华盖》、《小洋》等诸段文字,庄谐杂作,比喻形象化,联想丰富,妙趣横生,寓讽世之意于诙谐谑浪之中。例如《剡溪》,由剡溪清幽的自然景色,联想到《世说新语》中记叙王子猷雪夜自山阴乘舟至剡县访戴安道,未进门兴尽而返的故事,在写景思古中,蕴含讽喻,自然成趣;写景、状物、抒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浮曹娥江上,铁面横波,终不快意。将至三界址,江色狎人,渔火村灯,与白月相下上,沙明山静,犬吠声若豹,不自知身在板桐也。昧爽,过清风岭,是谿江交代处,不及一唁贞魂。山高岸束,斐绿叠丹,摇舟听鸟,杳小清绝,每奏一音则千峦答,秋冬之际,想更难为怀,不识吾家子猷何故兴尽?雪谿无妨子猷,然大不堪戴,文人薄行,往往借他人爽厉心脾,岂其可?过画图山,是一兰苕盆景,自此万壑相招赴海,如群诸侯敲玉鸣裾。逼折久之,始得豁眼一放地步。山城崖立,晚市人稀,水口有壮台作砥柱,力脱帻往登,凉风大饱。城南百丈桥翼然虹饮,溪逗其下,电流雷语。移舟桥尾,向月碛枕嗽取甜,而舟子以为何不傍彼岸,方喃喃怪事我也。

既有公安派散文的清新诙谐,又带有竟陵的幽深,但并无孤峭严冷之感,更无肤浅鄙俚之弊,这也就是“与公安、竟陵不同衣饭,而各自饱暖”的王思任散文的独特风格。

王思任不但是有独立人格和风格的作家,而且是很有骨气的爱国志士,南明的祸国权奸马士英,逃奔至浙,王思任移书拒斥,痛数其罪,并斩钉截铁地说:“夫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地也。”此书传出,人心大快。清统治者遣使以礼邀请他出山,他闭其门,大书曰:“不降!”清兵占据山阴后,王思任誓不朝见,不薙发,不入城,绝食僵卧,临死前三呼明太祖,人们比之为宗泽临死三呼“过河!”。著有《王季重十种》。

祁彪佳(1602—1645),字虎子,又字幼文、弘吉,号世培,别署远山主人,浙江山阴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苏松巡抚,能关心民瘼,且有才干,政绩颇著。卸职后家居十余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破山阴。他拒绝清廷的招聘,在家中投水自杀,《遗诗》云:“含笑入九原,浩气留天地。”

在文学史上,祁彪佳以其戏曲批评著作《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著称,散文集有《寓山注》《越中园亭记》、《祁忠敏公日记》等。《寓山注》是他记叙在寓山修建的别墅的一组文章,描写园林景物,布局结构,表现了我国南方园林艺术的特色。这组文章有一篇序文,概括地叙述了营造寓山别墅的经过、园林的格局和作者的心情。叙述园林的营构一段写道: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为堂者二,为亭者三,为廊者四,为台与阁者二,为堤者三。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居与庵类,而纡广不一其形。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其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委折波澜。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十余亩地的园林,格局虽然不大,但是水石、庐室、花木、亭堂台阁、廊堤斋轩,波澜曲折,“幽敞各极其致”,虚实相生,确为“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既是园林特色,也是《寓山注》的艺术风格特征,严整中显其自然,委婉曲折中显其潇洒明净。著有《祁忠惠公遗集》,现经整理出版《祁彪佳集》。

张岱(1597—1679)[70]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人。他是仕宦世家子弟,自幼聪慧好读书,颇负文名,却一生不登仕途,落拓不羁。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佛教的虔诚信徒;生于诗书礼仪之家,却不受儒家礼教束缚,思想自由散漫,但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交游甚广,热爱自然风光,喜欢游山玩水;爱好戏剧音乐,有很深的文学艺术修养。兴趣也颇广泛,他的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71]1645年清兵南下后,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72]抚今思昔,往日的豪华,今日的苦难,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这固然与他受佛家思想影响有关,但更其主要的是对故国的深情。于是他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以寄托故国之思,他在《西湖梦寻·自序》中,有一段描述兵乱后残破衰败的西湖景象:

(但见)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湮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尚得完无恙也。

由此可见,作者写《梦忆》、《梦寻》的深情与苦衷。

张岱的文学理论与诗文创作,受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的启发[73],是很明显的,并受过竟陵派的影响,但是他却不拘泥于仿效某一家,而能兼采众长,陶冶融会,自成一家。他在《琅嬛诗集自序》中说:(www.xing528.com)

余少喜文长,遂学文长诗。因中郎喜文长,而并学喜文长之中郎诗。文长、中郎以前无学也。后喜钟、谭诗,复欲学钟、谭诗,而鹿鹿无暇。……予乃始知自悔,举向所为似文长者悉烧之,而涤胃刮肠,非钟、谭则一字不敢置笔。刻苦十年,乃问所为学钟、谭者又复不似。

学中郎与钟、谭之长,而避其短,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张岱之所以为张岱,非公安、竟陵之末流所能望其项背。《陶庵梦忆》中的123篇小品文,长的五六百字,短的只有百余字,都写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笔调清新秀丽,精雕细琢而无斧凿之痕,具有清水芙蓉的天然之美。例如《湖心亭看雪》对湖心亭雪景的描写: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写得轻松自如,没有多加形容,纯属白描,却把西湖雪景描写得维妙奇绝,用字之精练、准确、生动,可谓炉火纯青。再如《西湖七月半》,对当时杭州的风俗人情、湖光月色,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对参与七月半活动的五类人,描绘得穷形极态,而且把各类人的心理活动、精神面貌,都刻画得非常真实、传神。作者对那些故弄风雅、瞎凑热闹的达官贵人、名娃闺秀、无赖棍徒,都以诙谐的笔调作了讽刺性的描写,与真正能鉴赏自然美景的风流才人形成鲜明的对比,鄙薄庸俗的世情,而孤芳自赏其幽情逸趣: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就其明丽清新中带有诙谐的笔调而言,近似公安派;而就其幽情单绪的意境来看,又好像竟陵派。张岱的贡献也正在于把它们融为一体。前人在评论张岱的山水小品时,不但与袁中郎、钟惺、谭元春相比,还与陶渊明柳宗元欧阳修的山水散文比较,指出这类散文的共同点是“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话,却自风韵疏淡”,但其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就以张岱的山水小品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比较而论,不但文笔风格有明秀雅丽与质朴峻峭之别,而且艺术表现手法也不同,正如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所说:“柳宗元柳州山水诸记,只是静物的写生,其写动的人物而翩翩若活者,宗子当入第一流。”这一论断是很精辟的。

张岱的散文,还善于以简洁、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特征,把人物的声容笑貌写得妙肖如生,例如《柳敬亭说书》写柳敬亭说“武松打虎”的一段,简直把武松说活了:

余听其说《景阳岗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吷。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室,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细微至此。

如此描写,不仅再现了打虎英雄武松的形象,而且把柳敬亭说书的高超艺术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给人们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

《陶庵梦忆》中许多短小的散文,都非常精彩,善于以极其俭省的文字,画出色彩明丽、优美动人的意境。例如《天镜园》、《烟雨楼》等篇,都是绝妙文章。

据张岱自作的《墓志》所载,在75岁以前已完成的书有15种之多,今仅存《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及《石匮书后集》等4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