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简化繁杂:五项指标的细致思考

简化繁杂:五项指标的细致思考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化繁为简,我喜欢从五个方面思考问题:一是证券化率,二是总体市盈率,三是历史前值,四是国家大政,五是股民心理。总体市盈率市盈率、市净率这两个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衡量大盘或者个股价格水平的两大主要指标。虽然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作为宏观指标,绝对值得一提。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个指标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呢?至少在我的分析体系中,它是一项辅助指标。

简化繁杂:五项指标的细致思考

股市整体做定位,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可以追寻的。为了化繁为简,我喜欢从五个方面思考问题:一是证券化率,二是总体市盈率,三是历史前值,四是国家大政,五是股民心理。

证券化率

简单地说,证券化率就是股票市值和国家GDP的比率。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的活跃度。越高,意味着活跃度越高;反之亦然。正因它反映的是市场的活跃程度,所以暗合“低买高卖”之道,对我们给股市定位提供了参考。通常来讲,成熟市场因为投资者以机构为主,操作更理性,往往波动较小。证券化率常在50%~120%振动。中国是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主体以散户为主,有些机构也常以散户思维操作,所以投机的特征更明显,波动区间也更大。涨时涨过头,跌时跌过头。历史数据通常在30%~150%振荡。最疯的时候曾接近200%。基于上述认识和谨慎原则,我建议在证券化率60%~70%即可入市,低于40%以后可以疯狂入市,然后在证券化率接近或达到100%时就应该考虑大幅退出,达到120%时坚决全部退出。

总体市盈率

市盈率、市净率这两个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衡量大盘或者个股价格水平的两大主要指标。虽然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作为宏观指标,绝对值得一提。沪市的整体市盈率常在10倍到60倍间波动,10与60都是极端估值,靠近都是最佳的买入或卖出时机。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单纯依靠总体估值来为个股投资做决策,是非常容易被误导的。比如,2014—2015年的那轮行情,市场热捧成长而忽视价值,造成了一种极端失衡的二元失衡结构:一方面中小创估值高达一百余倍,另一方面以“银证保”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只有五六倍的估值。在沪市大盘5000点时,沪市的整体市盈率也没有超过30倍,与历史上历次牛市高峰期的同类数据相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正因如此,这个估值数据欺骗了市场中的绝大多数人。所以在这种市场结构下,单纯依靠市场的整体估值作为自己的投资决策,尤其是个股的投资决策,是非常危险的。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个指标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呢?回思过去,我们发现历史轨迹一再表明:投资者的疯狂最终还是受到股市整体估值的感性约束的。正如不需要预测股市未来走向,我们也不必预测未来股市的估值,但我们必须面对股市现在的估值,并从现在的整体估值中寻找投资决策的蛛丝马迹,尤其是一旦面对股市整体估值过大或过低的事实时,那就意味着我们投资可选择方案的倾向性。2015年,在类似的估值比较中,腾腾爸看到了香港恒生指数已经长期在历史估值底部徘徊,于是毫不犹豫地制订出了“抛A买H”的计划,逐渐卖掉手中估值还在高位的A股,买入相对估值还在低位的H股。这也为我安然度过此后的“后股灾”时代奠定了基础。在投资股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牢记以前常说的一句话:低估是王道。当同一类标的在不同市场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估值水平时,往低处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确的选择。

历史前值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从总体上看,还处在一种赶超阶段。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股市螺旋式上升的态势。总结过去二十多年的大盘走势,每一轮行情底部都在抬高,顶部都有突破——2015年的股灾,沪市大盘最高点位定格在5100点,似乎并无突破,但不要忘记,这是一次结构严重失衡的牛市,主板虽然没有创出新高,创业板次新股等相关指数都创下了新高。(www.xing528.com)

股市的历史前值与证券化率和总体市盈率相比,更直观,也更粗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至少在我的分析体系中,它是一项辅助指标。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每轮大的行情,沪市从底部反弹达到或逼近100%,我们就应该有序退出了;从最高点下跌幅度超过30%~40%,就应该做好逐渐投入的准备。

很多投资老手可能会认为,看历史前值炒股,这种手段太落伍了,但当你把它科学地纳入到一个综合的体系中去,它就具有了独特的参考意义。想想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孔大姐,她决定买卖点的依据之一就是股市点位。没有什么好笑的,所有的指标,只有使用科学与否,而没有好坏之分。

国家大政

世人常报怨中国股市是政策市,把暴涨暴跌归咎于政府。首先,这种观点是错的。仔细想想,哪个国家的股市不是政策市呢?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成熟市场,政府调控手法更柔和高明,中国政府对股市的基本看法、立场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调控股市的经验还不丰富,应对暴涨暴跌时的手法有时有些拙劣,应该是能谅解的。其次,这种观点即便是对的,作为投资者来说,也应正视市场中存在的一切现实。哪怕中国股市就是政策市,我们也应认清、接受和适应这种现实。在现实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前,它就值得我们尊重。所以,投资A股,判断股市大趋向,观察国家意志,必要而且重要!熊市末期,市场人气涣散,政府通常频频出台政策呵护股市。牛市末期,人性癫狂,政府又通常频频出台政策打压股市。个人无法左右国家出台什么样的政策,但国家一旦出台相关重大政策,投资者就应当仔细分析和研究。尤其在市场的极端环境下(大牛或大熊),国家的政策指向,是不难判断的。

股民心理

股市作为股票交易市场,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由人组成的市场。正是千千万万的人的集合,才决定了股市的涨涨跌跌。决定股市长期涨跌的,是股市整体的基本面,包括估值、点位、资金、盈利等方方面面,但决定股市中短期趋势的,是人气。所谓的人气,就是指股民作为一个整体时的心理取向。大行情的发生,常常是基本面和股民心理发生共振的结果。

观察股民心理,有两个比较容易的方法:一是观察身边的人,二是观察一些必要的宏观数据。观察身边的人,即所谓股市风向标、参照系的问题,大家耳熟能详的“鞋童理论”就是典型的例子。第二种方法,即观察宏观数据法,我主要是选择股票开户或基金开户数据。这两个数据,在很多金融网站上都能找到,一般是按周或月定期公布,普通投资者很容易找到。这两个数据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股市行情好的时候,入市的人就多,反之就少。理性的投资者,能从这两个数据的变化中,感受到市场的冷热。一般而言,每轮行情的数据高点之后不久——也许会有一两个月的滞后效应——大盘都会创新高或创新低,极有可能是就大盘的最高潮或最低谷。之所以开户数的高低点和行情的高低点会有一个滞后效应,是因为从开户到资金转账,再到投资买入,这一系列过程需要一定的操作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