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适宜的任务情境,激发创新的热情

创造适宜的任务情境,激发创新的热情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任务设计的难易程度和连贯性任务的设计需要保证其难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也要保证不同任务之间的合理衔接与连贯。在任务设计过程中,结合学生上机操作的情况,教师必须要对重点、难点进行划分,并且在不同的目标中要渗透合理的知识点。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明白,任务只是手段,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则是任务设计的重点与最终归宿。

创造适宜的任务情境,激发创新的热情

(一)任务设计要有目标性

目标明确是任务设计的核心,没有目标的任务驱动只能是失败的,起不到任何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在知道自己要达成的目标前提下才有可能围绕目标去想办法、动脑筋,否则学生只会如同无头苍蝇到处乱窜。任务的目标性在于驱使学生合理地发现问题,并根据目标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目标是学生独立探索、自主思考的前提。例如,在笔者所讲授的任何一节计算机课程中,都会为学生将任务目标分解到位,如在关于图文混排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就让学生以插入图形、设置图片合适、浮动文字上下方等逐一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提出艺术字与图片的区别,帮助学生形成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计算机课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自身的理解能力等原因,教师在任务发布过程中必须要细化每一个任务,将总任务分解为小任务,每一个小任务下还应该设置具体的目标,最好是能够做到小目标与分解模块一一对应,从清晰的目标下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根据计算机学科的性质以及难易程度来划分,可以将目标划分如表5-3 所示。

表5-3 任务目标

从上述任务目标的具体层次划分来看,每一种目标之间都是从简单到困难的过程。例如,以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认知目标为例,学生目标一应该是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与系统,目标二应该是学会开机与关机等基本尝试,目标三应该是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方法,如新建文件夹、新建文档、保存文档、掌握基本软件的基本作用等。

(二)任务设计的难易程度和连贯性(www.xing528.com)

任务的设计需要保证其难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也要保证不同任务之间的合理衔接与连贯。在面对每一个任务的时候,所有学生都会产生一个自我期望值,如希望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获得教师与学生的认可等,而期望的实现与任务难度、自身水平等有很大的关联,所以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如果任务太难,超出了学生的自身水平,那么就会降低学生自我期望值;相反,任务过于简单,就会显得教学过于平淡。此外,任何分解的任务都必须要服务于教学的主题,任务看似独立,但实则是相互关联的,这一点,教育者也必须考虑在内。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在知识转化操作方面的能力等,不同的学生特点不同,知识学习的能力等也有差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候必须要注意这一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出难易程度与学生实际相符合的“任务”,保证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等来完成任务,否则只会造成学生的逆向激励,不利于学生开放思想的形成。例如,在笔者所讲授的关于Word 排版主题教学中,根据内容设计了若干个任务分支,如换行、缩进、自动换行;查找、替换、高级替换;格式、段落、文字等,所有的内容之间有着联系,所有的任务之间都服务于教学主题,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便一目了然,学生在学习与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所有知识点也都能得到巩固与强化。

(三)“任务”设计的可操作性

从课程性质来看,计算机课程更加偏向于实践,学生对于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以及相应教学目标的达成都必须在计算机的操作上予以检验,学生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操作,只知而不懂得实践的任务驱动教学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对于这一点,教育部早在2000 年印发的《计算机课程纲要》就中小学计算机课上机操作的课时做出了规定。在任务设计过程中,结合学生上机操作的情况,教师必须要对重点、难点进行划分,并且在不同的目标中要渗透合理的知识点。一般来讲,一个目标最好对应一个知识点,否则知识点过多会造成学生在操作时的难度。因此,先从一个点开始,再扩展到面则是一种很好地选择。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明白,任务只是手段,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则是任务设计的重点与最终归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