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理念与教学理念分享

教育理念与教学理念分享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理念就是教育实践活动、行为、措施背后的动因。这种教育理念必须是基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并经过长期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的结果。顾明远在《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将教育理念分为三个层次: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与学的理念。根据顾明远的分类,教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作为对教学实践的认识,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都属于认识的范畴。一般认为,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

教育理念与教学理念分享

一般认为,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之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教育理念就是教育实践活动、行为、措施背后的动因。关于这个定义,国内外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进一步阐释:

首先,教育理念是对教育事物本质的看法,主要说明教育事物的本质、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如:什么是教育?教育有什么样的规律?各类教育分别承载了什么样的使命?教育具有哪些功能?学校的功能是什么?如何理解教师和学生?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育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行为。理念决定方向,理念决定思路,理念决定方法,理念决定成败,理念决定前途。所以,教育理念首先关注和解决的就是教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其次,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价值的一种判断。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意义或有用性。有理性的人做任何事可能都要考虑其价值。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承载着一定的价值的,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或有用性。教育价值判断就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实践活动意义的判断。不理解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我们的行动可能会缺乏方向和动力。如:教师的讲授有什么用?教师为什么要布置作业?教师如何布置作业?教师应当布置什么样的作业?等等。只有深刻体会这些问题的价值,才能正确地运用它。教师常常追问或反思:讲授时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稍微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不是教师讲得越多就越好,也不是教师讲得越多就表明其越负责任。有时候,教师讲得越多,效果反而越差。教师如何判断和选择,关键在于教师秉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再次,教育理念是一种确信无疑的判断与看法,具有坚定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理念(主要指个人教育理念)就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这种信念、信仰一旦确立,就不容易改变,并且教师愿意为实现这种信念、信仰而采取行动。在实践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挫折。但即使有一些干扰、一些困难,也不会轻易地对教育理念产生怀疑,而是坚定信念、信仰,努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这就是教育理念的坚定性。

最后,教育理念是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之上形成的,离开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就不能形成真正的教育理念。例如,每一个合格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必须是基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并经过长期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的结果。听一场报告或看一本书可能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但是不能马上把这些判断和看法变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主体的思考、主体的体验和主体的践行。(www.xing528.com)

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教育理念的研究表明,教育理念具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认识的成果;二是教育理念包含了教育主体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或倾向;三是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现实,而是源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四是教育理念是个外延比较宽泛并能反映教育思维活动共性的普遍概念,例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主张、教育看法、教育认识、教育理性、教育信念、教育信条都被囊括在教育理念之中,而教育理念本身也涵盖了上述概念的共性,此外,教育理念还以上述概念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以示其既有抽象性又有直观性,诸如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五是教育理念之于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顾明远在《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将教育理念分为三个层次: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与学的理念。宏观教育理念从理论上论述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宏观教育理念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起支配作用。一般教育理念介绍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教与学的理念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根据顾明远的分类,教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

关于教学理念的内涵,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李海等人认为:“教学理念是理念的属概念……简言之,教学理念是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学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和观念体系。”[2]孙亚玲、傅淳侧重于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他们认为:“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3]黄小莲则明确表达了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她认为:“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对学校教学实际的认识,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的理想与信念。”[4]彭钢从“统一、融合”的视角,认为“教学理念是教学观念与教学理想的一种融合,是一种主、客观的融合,是一种认识与信念的融合,是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融合,是一种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5]。段作章则认为,以上这些定义均有合理性,但表述方式不统一、不精确,难以增进教学理论的科学化,也不利于教师的理解和运用。在研究各种定义的基础上,他结合自己的想法,认为“教学理念是从先进的教学理论中演绎出来的有关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是‘教学应该怎样以及为什么需要如此’的理想化认识,反映着人们对教学实践的价值期待和理想追求”[6]。这个概念包括这样几个内涵:首先,教学理念是有关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作为对教学实践的认识,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都属于认识的范畴。其次,教学理念表达了人们关于教学活动的理想。再次,就成分构成而言,教学理念是“知”“情”“意”的有机融合。

一般认为,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理论层面的教学理念是人们对知识、教学、学习的总的、一般的看法。它摆脱了具体的一时、一事、个别情景、具体学科的复杂性,达到对知识、教学、学习的理性理解与解释。这种教学理念对知识、教学、学习的理解更综合,也更具抽象性。个体可能不知道如何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但可以谈谈自己对教学的看法、观点。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是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运用某些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把理论具体化、实践化。学科层面的教学理念既包含了教师对知识、教学、学习的总的、一般的看法,也包含了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看法,这种看法会深深地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理论层面的教学理念具有普适性,而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的教学理念具有专门性、针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