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经学在中国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及其与文学的研究

清代经学在中国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及其与文学的研究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经学在中国传统学术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研究自清朝至今可谓是绵延不绝。经学与文学的互动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有:陈居渊《清代朴学与中国文学》、杨旭辉《清代经学与文学——以常州文人群体为典范的研究》、刘再华《近代经学与文学》,等等。

清代经学在中国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及其与文学的研究

清代经学在中国传统学术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研究自清朝至今可谓是绵延不绝。20世纪的清代经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73]: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主要是对清代经学进行概括与总结,主要代表人物如梁启超、钱穆;第二阶段为1949—1978年之间,以侯外庐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清代学术史进行了研究;第三阶段为1978年以后,清代经学研究趋向于微观研究,研究的内容除了归纳清代经学的理论成就外,还更多地进行了专题研究,如清代经学与政治、社会、文化古典文献学甚至学人游幕的关系,等等。下面主要对第三个阶段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

在清代经学史研究方面,目前的专著主要有吴雁南《清代经学史通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和章权才《清代经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两部,而吴雁南等主编《中国经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田汉云《中国近代经学史》(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许道勋与徐洪兴合著《中国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等经学史通著中,均对清代经学的历史发展与经学流派进行了介绍。

经学与政治、社会关系的研究方面,汤志钧著的《近代经学与政治》(中华书局2000年版)着重阐述近代经学与政治的有关问题,美国著名汉学家、清代学术思想史专家艾尔曼教授的《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文学派研究》(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则就常州今文学派兴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林存阳的《三礼馆:清代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链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以乾隆朝初期清廷诏开三礼馆为视角,对清代学术演进、特别是学术与政治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三礼馆在政治与学术的互动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逻辑链环。

经学与文化的研究方面,王俊义、黄爱平著的《清代学术与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是以专题的形式,重点对清初至道光时期的学术主要代表人物和重要学术文化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深入探讨;尚小明的《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对清代幕府中学人游幕现象与清代学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www.xing528.com)

经学与文学的互动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有:陈居渊《清代朴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杨旭辉《清代经学与文学——以常州文人群体为典范的研究》(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刘再华《近代经学与文学》(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等等。

清代经学因治经方法与宗旨各异,遂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派别与经学大师。学界对此也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关于乾嘉汉学的研究颇多,主要有:庞天佑《考据学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郭康松《清代考据学研究》(崇文书局2001年版)、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等,从研究内容看,主要集中在乾嘉汉学的兴起原因探讨、学术流派的划分、学术成就的评价、代表人物的研究等几个方面。黄进兴《李绂与清代陆王学派》(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徐道彬《戴震考据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顾吉辰《钱大昕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等著作则是对经学人物的研究。

通过以上对清代经学研究状况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清代经学研究呈现出由宏观渐向微观的趋势,以前主要集中在清代经学历史发展的总体介绍,但随着研究视角的下移,走向了专题研究,分析经学与政治、社会、文化、文学等方面的关系,探究各经学流派的兴衰成因、治学风格以及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等。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经学研究依然较多地局限于“就经学谈经学”的研究范式,外部关系研究也多局限在与政治、文学的关系研究,而专门就清代经学与科举之间关系进行探讨的则明显缺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