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创新:提高学生发展水平的新途径

教学创新:提高学生发展水平的新途径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前我们谈到的,在小学教学中探索新途径,首先是指使学生在一般发展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因为传统教学法也宣称学校在学生发展的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室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教学法在促进低年级学生的发展上,收效甚微。传统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就是要求学生多次地、单调地进行重复,而很少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强化训练。教学和发展问题实验室就是这样操作的。

教学创新:提高学生发展水平的新途径

我们的祖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苏联人民高度评价业已实现的计划,并正在积极探索实现未来任务的道路。

列宁同志曾经说过:“理想!人如果没有理想,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是理想推动着进步。最伟大的理想是社会主义……业已实现的理想——社会主义又为最大胆的理想开辟新的宏伟的前景。”[1]

小学教学也需要探索新的途径,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

小学采用新的教学大纲,和以前的大纲相比,新大纲的内容更丰富也更深入。小学教育过渡到三年制和新教学大纲的采用,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为进一步从根本上完善苏联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探索新途径指的是什么呢?最近几年将要探索哪些方面呢?

我认为,我们应该集中目标探索一个重要的方向,即探索使学生得到更好发展的教育学途径。

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还要使学生得到发展。康·季·乌申斯基曾经科学地论证了教学在学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他的这个思想在小学教学法里有体现。

毫无疑问,康·季·乌申斯基和过去其他进步的教育家的著作,都是伟大的教育思想成果。而如今这个时代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无法比拟的更多的机会。学生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我们这个时代不仅为学生们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对学校在学生的发展工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从根本上提高学校在学生发展方面的工作,就要先弄明白一个问题: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学的结构,即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各科教学法,有着什么样的依赖性?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学研究所下设立的“教学和发展问题实验室”,就是以此为目标进行研究的。这项研究范围广、难度大,包含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从小学教学的实践来看,以下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传统教学法下,学生的发展是否充分?如果不充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取得更大的发展?

在我们这个时代,学生的发展对于他们将来的事业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不论教学大纲多么完美,学生们毕业后无可避免地会遇到他们不懂的科学知识和新技术。他们必须独立地、迅速地弄懂不熟悉的东西,并且掌握它。只有具备一定的品质,有较高发展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应对这种情况。

这意味着,教育科学应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样安排学校的教学,才能让学生达到比现在更高的智力发展水平?

这里所说的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不仅是指智力发展,也指一般发展。一般发展,即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精神等。在教育学和各科教学法的著作文章中,一谈到这个问题,几乎都是只讲智力发展,以及思维和言语等的个别方面。毫无疑问,思维和言语的发展在学生的精神发展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学生的精神发展远不局限于此。

我认为发展意味着:学生变得更聪明、更机灵,记忆力更强,言语更丰富、更准确、更有表达力。但应该怎么给“发展”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不知道。

您对学生发展的定义只反映了外部的现象,这些现象只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是能够发觉的。可能,您对发展的实质感兴趣吧?

学生的一般发展,包括“发展”这个概念的所有含义: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从旧的状态到新的更高的状态的上升运动;更新的过程,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

如果我理解得没错,那么发展就是质变,就是新事物的产生。

是的!就拿思维的发展来说吧。比如一个二年级的学生,他能够完成需要动脑筋的作业,但是他无法论证他为什么要这样子完成,而不能换一种方式。而三年级学生就会出现一个新的质变:他不仅能够完成题目,还能独立地论证完成题目所使用的方法。随着这种新的质变的产生,思维就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先前完成作业时会产生很多错误(随后又进行改正),那么现在他在解决问题时就更有把握了,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达到目标。

先前我们谈到的,在小学教学中探索新途径,首先是指使学生在一般发展上达到较高的水平。那么探索新途径与传统教学法之间有何关系?因为传统教学法也宣称学校在学生发展的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错,是这么宣称的。但是我们必须仔细研究一下,传统教学法在实际中是怎样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验室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教学法在促进低年级学生的发展上,收效甚微。为了揭示传统教学法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效果很差的原因,我们分析了小学各年级的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师参考书等。

在一系列事实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这样一种设想:传统教学法的特征正是造成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收效甚微的原因。传统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就是要求学生多次地、单调地进行重复,而很少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强化训练。

传统教学法下,学生的发展是否充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回答?要知道,我国所有的小学都是按照传统教学法来工作的。这意味着,我们只能研究在现有条件下学生发展所达到的水平?

您说的这些观点非常重要。为了回答所提出来的问题,只有一条途径:构建另外一套小学教学论体系,然后检查它在促进学生发展、掌握知识和技巧方面的效果,再把这种效果同传统教学法加以比较。教学和发展问题实验室就是这样操作的。我们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进行教育实验。实验室所创立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在小学教学的安排上,和传统教学法有很大的区别。把按照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教学的结果,与按照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的结果加以比较,才能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我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多年,经常有人邀请我参加完善小学教学的研究工作。一般都是这么安排的:就一些问题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建议,在会上加以讨论,然后科研人员、教学法专家们就把这些材料拿去写文件、写参考书或者编教科书。实验教学体系也是用这种方式建立的?

不是的!实验教学体系是在课堂的实践工作基础上建立的。在开始实验之前,对新的小学教学论体系拟定几条基本要求。在拟定这些要求时,我们依靠苏维埃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成果,并运用了教师们的先进经验。

您刚才说到,实验教学体系和传统教学法有很大差别。既然数十年来,小学教科书、教学法参考书和许多关于小学教学的书籍、文章都是按照传统教学法来写的,那么怎么才能够建立起一个新的体系呢?

新的教学论体系要一步一步来建立。在研究工作的第一阶段,我们选取了莫斯科第172学校的一个实验班。研究工作从1957年9月2日,即学生第一次跨进校园时开始进行。这个班的教师是刚刚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Н.В.库兹涅佐娃。

四年时间里,这位教师一直带着这一批学生。学生们从一年级升到二年级,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又从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四年之中,实验室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几乎出席了实验班的每一堂课、参加了每一次活动,来观察教师的工作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言一行。

虽然从一开始,实验班的教学工作就采取了与传统小学教学法不同的原则、不同的形式,但是无论从整体来看,还是就细节来说,新体系都是在班级实际工作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我们每周用两三次的课后时间与Н.В.库兹涅佐娃老师进行交流,分析前几天的教学进程,并拟订后面的教学计划。我们把一般的小学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法参考书拿出来,就大纲中应该加以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我们试图弄清楚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有哪些合理的内容,哪些是不好的以及哪些是有欠缺的。

你们四年如一日地坚持研究新体系,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体系就不是靠想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般的教学法探索,总是缺少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生的发展、学习成绩的仔细研究。无怪乎教育学被称为“缺失学生的”教育学。那么,在建立实验体系的过程中,是怎样对学生进行研究的呢?

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和领导们在课堂和其他活动中进行观察。每一节课都会用笔记或者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对心理发展进行专门的观察,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行研究。对这些实验材料的分析,在制定实验体系上起了很大作用。由于我们在另外一个普通班也进行着类似的观察和研究,那个班级由一位经验丰富的、熟练的女教师按照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工作,这就让我们有得到另一种实际材料的可能性,这样才能把新的体系和传统小学教学法所取得的成果加以比较。就这样,我们在四年的时间里制订了小学教学实验体系的教学论原则,并根据这些原则编写了教学大纲、供教师使用的教学法和供学生使用的教材(包括俄语数学、劳动等科的习题,自然、地理、历史等科的课文等)。

在研究工作的第二阶段,实验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了。在1962—1963学年,开始在加里宁和图拉的30个小学班级里进行实验,1963—1963学年扩大到了25个边区和州的100个班级。实验班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到1966—1967学年,我们在俄罗斯共和国和9个加盟共和国的52个边区和州里的1200多个班级进行实验。

我记得,1963年在《教师报》上刊登了图拉和加里宁中学教师的文章,他们所在的中学都是按照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的。这是在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部的部务会议之后发生的,部务会议上听取了教育和发展实验室做的关于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验工作报告,图拉和加里宁的实验班教师进行了发言。中学教师们对文章非常感兴趣。随后就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一些人支持实验,另一些人则表示反对。一位即将教一年级的女教师写信给莫斯科的实验室,表示希望能在新学年按照实验教学体系工作。她得到了实验室的同意,于是我们学校的一年级就开始实验教学了。

这意味着,教师们是自愿参加实验工作的?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是否愿意按照实验体系去工作,教育部门都会要求他们这样做呢?

实验室向教育部门提出了一个必须遵守的条件:只让那些自愿的教师参加实验。除此之外,还告知教师们,他们中的任何人,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不能继续参加实验工作,可以随时中止。虽然并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除了一些客观原因(生病、调动到其他城市等。)

为什么不能控制实验班的数量并且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区域呢?

您知道,大量的实验有助于更好地完成研究任务。在不同条件下的教学,特别是条件差别特别大的情况下,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力、经验和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每个班级的学生组成特点也对教学工作的展开有很大影响。还有一系列学校和家庭的生活因素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影响。因此,为了弄清学生的发展进程对教学工作的依赖性,非常有必要研究不同条件下教学论体系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此外,大量教师参加实验,能够提供大量的材料,使新的小学教学体系更加具体化、精确化。这样才能将科研实验同教师的革新经验结合起来,发挥共同的力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实践这一套实验体系,才能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它,并提出自己的独特的方法,对改进教学大纲和教学法提出建议。

在上述工作过程中,教师进修学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进修学院的工作人员非常熟悉地方情况,帮助了实验体系的大范围推进。他们观察教学和教育的过程,观察学生的发展情况。他们还主持测验工作并进行分析,这样就掌握了客观的材料,能够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克服缺点。同时也积累了学生发展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材料,这些材料是整个研究工作所必需的。

大量的实验工作有助于实验室根据新体系的原则和实验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我们编写和出版了一、二年级的实验教科书,还编写了供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1965—1966学年,有30000名一年级学生使用了这些教科书,1966—1967学年,同样数量的二年级学生继续使用这些教科书。我们还出版了三年级的教科书和相应的教学参考书。三年级的实验工作是在1967—1968学年进行的。

您在谈话中说到,数以百计的教师们参与到教育和发展实验室进行的教学实验中来,年复一年地在进行此项工作。实验教学体系究竟在哪些方面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在学生的发展和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上怎样取得成效的?

对传统的小学教学法进行分析后发现:之所以在学生的发展、知识的掌握上效果不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教学法教授的知识范围非常狭窄,内容非常贫乏,还总是采取千篇一律、单调无味的重复方法。教学法专家们为了维护这种教学法,比如说,就拿可接受性原则作为理由,认为更多的内容更深的教材小学生没法接受。但是,根据我们实验室所进行的研究,教师们的经验及相关研究证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比传统教学法卫道士们想象中的要高得多。这意味着,过去那种学习过于简单了。

那又怎么样呢!我觉得,那也不坏啊。孩子们还很小,不要用复杂的材料去为难他们。

我们不要急着下结论。应该听听现实的呼声,再根据实际加以分析。如果教材和题目都远远低于学生的能力,那么学生完全不用动脑子,自然就得不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和意志也像肌肉一样,如果得不到锻炼,如果不施加一定的压力,它们反而会衰退,不仅得不到提高,可能还会变得迟钝。

我想用自己观察的实例来证明,这个观点是对的。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迫不及待等着开学,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学习热情高涨,但是很快就冷却下来了,写作业的时候“懒洋洋”。这时候,促使他们去学习的不是内心的意愿,而是学校和家长的要求。

您的观察非常准确。学生们之所以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是因为教学的安排不正确。教育的这种不当还会导致另一种后果:学生的智力得不到充分的滋养,学校布置的作业简单乏味,所以学生根本不动脑子了。

这让我想起条件反射理论创始人伊·彼·巴甫洛夫的话。如果集中刺激大脑皮层的某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叮在一个细胞上”,就会使这个细胞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可以设想,如果让学生不断地重复同一个练习,那么他也会昏昏欲睡。

我在课堂上遇到的情形,完全符合您刚刚所说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他的回答好像和问题沾一点边(这意味着,学生听见了问题,但好像又不是很清楚),但回答得又不正确。恍恍惚惚的学生们真是让人惊讶。给人的印象好像是,他刚刚被叫醒,问题是听见了,但又没有完全弄明白,自己也没法给出清楚的回答。

您提到的这些和我们的研究情况非常符合,我们把实验班学生和斯塔夫罗波尔几所学校的普通班学生的基本思考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按照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普通班里,到一天或者一个学年结束时,压抑的现象会比实验班严重。

只有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在发展上和学习上取得进步。

如果能够证明,学生可以取得比现在更大的发展,那么就会发现小学教学中的巨大潜力。这种潜力将非常有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同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质量。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多方面的实际材料,可以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我们对低年级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实际操作、道德和审美的品质、意志品质、集体主义思想等都进行了研究。

为什么要选择学生心理活动的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呢?

我们先从观察力说起。在对这个或那个客体、这种或那种现象的观察中,主要的因素是感觉——这是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学生所看到的东西反映到他的意识里。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想办法使学生观察到周围客体和事物的特征。因为人们有时候是视而不见的,虽然看到了,但很多东西并没有察觉。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变得非常贫乏、单调。如果一个人的亲身观察非常有限,就会变得空话连篇。这种人对很多事情都能谈一点,但是他的认识没有建立在实际观察的坚实基础之上。这种情况不难发现:只要就最平常的现象提一个具体问题,马上就会发现这种人的“直观经验”(如果可以这样表达的话)是非常肤浅的。

怪不得伟大的学者们那么高度评价观察力,并且他们自身就具备这种品质。物种起源论的创始人查尔斯·达尔文自传里这样写道:“我没有杰出的敏捷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另一方面,我觉得有一个优点是,在对转瞬即逝的事物的观察能力上,我是超过中等水平的。”[2]

条件反射理论创始人伊·彼·巴甫洛夫领导的科学研究所的楼房正面墙壁上,按照他的指示刻了一个非常显目的题词:“观察、观察、再观察。”

是的,观察力是学者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特别对于自然科学工作者来说更是这样。对于别的职业,包括在日常生活里,发现事物和现象的细微特点的能力不是那么重要吧。

这您就错了!就以您的职业——教师来说吧。难道敏锐的观察力不是教师最可贵的品质之一?作为一个有观察力的老师,学生的欢乐、兴奋、惊讶、怀疑、害怕、受窘和其他细微的内心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变化视而不见,他就无法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也无法与学生打成一片。再说说其他职业吧!艺术家作家、工人、工程师、演员——他们都是非常需要观察力,而且是需要敏锐的观察力的啊!

如果学生的观察力发展较好,那么他在参观时就能收获很多知识,在课堂上直观教具的展示过程中发觉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观察能力很差,尽管他“瞪大双眼”去看,真正能看见的东西却很少。

对于学习俄语、数学来说,敏锐的观察力有什么作用呢?

乍看起来,可能觉得要掌握俄语知识和技巧并不需要观察力,因为学生学习的是单词,而不是事物。但是如果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就会做出不同的判断。比如学生学习了词语和词尾的清辅音字母的正字法,当他在书写单词的时候,就必须使用学习过的规则。而为了在需要的场合运用这种规则,他就要学会在词里“看出”这种正字法现象——存在还是不存在。数学中就更是这样了!您回想下,用带“0”的数进行乘法、除法运算时出现的那些错误!对于这些错误出现的原因,一般意义上的解释是因为注意力没有集中。但是,除了这个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观察力水平太低了。

你们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观察力的发展情况?

在我们采用过的方法里,有这么一种。把学生不认识的鸟的标本或者植物的标本放在他面前,先让他仔细观察,然后再进行对物体的描述。我们要弄清楚的是所谓的“分析性观察”的特点,也就是说,是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区分出物体的各部分及其特征的能力。

那是不是,需要给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提示,以便对观察的过程进行引导?

噢,不要!在这里恰恰不需要这么做。因为我们的任务并不是教会学生怎样观察,而是要弄清楚在独立区分物体的各个部分,观察它们的特点方面,学生的能力如何。如果给学生提出确定的问题(比如:“鸟的翅膀是什么颜色?”),那就等于说,是教师暗示他应该注意哪些部分,并且应该说明这些部分的特点(颜色、形状、大小等)。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弄明白学生在独立观察物体方面,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前面我们谈到过,对小学生进行研究,应该回答下面的问题:在目前这种由来已久的教学法体系下,学生的发展是否充分?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也许,有必要研究一下在普通教学法和新的实验教学法中,同一年龄段学生的观察力发展的不同情况。

那当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一直把普通班学生和实验班学生的发展进程进行比较,从第一学年开始到全部教学结束。

结果怎么样呢?

我们先一起来对比下,实验班学生和按照传统教学大纲学习的普通班学生的研究结果。

在第一学年开始之初,实验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没有什么差别:两个班的学生都主要指出鸟的各部分的颜色(其中实验班学生有63%,普通班学生有60%都是说出关于颜色的答案)。这就是说,学生的观察过程是比较片面的。

除了颜色,学生还能观察出什么属性呢?

他们还能观察出鸟的身体各部分的形状、大小等。

您刚才介绍过,实验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在入学之初分析性观察力的水平,那么后来的情况怎么样呢?

两年后,我们还是用同样的方法对原来的学生的观察力进行了研究。这时巨大的差异就出现了:普通班的学生主要看到的是颜色(71%),而实验班的学生不仅看到颜色(36%),还能观察到鸟的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各部位之间的关系和很多别的特点。(比如:“鸟的喙长长的,弯弯的”“鸟的爪子有三根是朝前的,一根是朝后的”。)

最好可以介绍一下,学生是怎样描述他们所观察的鸟的。

那些随意挑出来的描述,倒并不是最值得注意的,反倒是应该注意那些对能力强的以及能力差的学生的描述,这才是具有代表性的。我们从普通班和实验班各挑选出一个能力最强的学生,看看他们对燕鸥这种鸟的描述。普通班的学生叫谢廖沙,实验班的学生叫奥科萨娜,两个描述都是在第二学年结束时进行的。

谢廖沙的描述是这样的:

“它的翅膀是灰的、白的和灰白色的。胸脯是白色的。头是黑色的。喙长长的。羽毛是黑色的。鼻子上有两个小洞,像是鼻孔。尾巴是灰黑色的,这儿(下面)是白色的。小眼睛是微微的褐色。脚趾很大,腿又长又直。”

现在来看看奥科萨娜的描述:

“我来说说鸟爪。爪子短短的,细细的,黑色里混杂着褐色。爪子上有3根带指甲的东西朝前,一根很小的朝后。这是蹼。现在来说说鸟喙。嘴很长,开始比较宽,然后变窄,下面是圆的。嘴的上面是鼻孔。它转过半个头来。头上好像戴了一顶帽子,不过是在这儿(后脑上),不在这儿(前面)。胸脯和这儿(颈部)是白色的。它的背部是灰色的,尾巴是像箭头那样堆叠的。眼睛是浅褐色的,而这个(瞳孔)是深褐色的。它的眼睛不凶狠,可人们还是能感觉到这是一种猛禽。”

“都说完了吗?”教师问。

“还没有,”学生继续回答道,“鸟喙是黑色的,尾巴上面有两根像箭头的羽毛不是黑色的,比背部的颜色浅很多,有两根是白色的。”

但是普通班的学生呢,也许他们也有要补充的?不可能总是停滞不前吧?

经过两年的学习,普通班学生在观察物体时,能够描述的内容增加了。同时,感觉能力更加细致:他们不仅能区分出物体及各部分的颜色,还能辨别出颜色的深浅(浅褐色、深褐色)。但是总的来说,观察依旧是片面的,主要沿着颜色这一条主线来进行。实验班的学生在观察物体时,也能看出更多的东西来,但是相对于第一学年之初,他们在第二学年末变化之大非常明显。比如说,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后,对所观察的鸟进行描述,总数增加了100%,而普通班的学生只增加了32%。最重要的一点是,到第二学年末,实验班学生的观察过程变得更加全面。得益于学校教育的结果,学生不仅能观察出更多的内容,而且观察力发生了质变,得到了提高。这说明学生已经过渡到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您介绍了实验班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后,观察力得到了较大提升的情况。可以设想,在今后的发展中,他们一定能取得巨大的进步。

是的,这种设想被证实了,我们不仅让学生看鸟、植物标本这些相对简单的物体,还让他们观察绘画作品。我们让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看伊·希什金的《河岸(纳尔瓦河附近的乌德里阿斯)》画作复制品。

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观察力的完整度,要比普通班学生高出一半。

这种差别太大了,观察力的质量方面有哪些特点呢?

如果把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对画面细节的描述加以对比,就能看出很明显的特点。当然,必须将优等生和优等生放在一起比较,将差生和差生放在一起比较,这样才有意义。我们把实验班的优等生Л.伊戈尔对海的描述,和普通班的优等生E.廖莎的描述加以比较。

Л.伊戈尔:“这幅画上画的是大海和沙滩口。这里的天空很明朗,水清澈碧蓝,和河岸边沙滩那儿的水不一样。这些凸出部分(沙滩口)的尾端是尖角的。有几块石头落在水里。大海向远处延伸,仿佛与天空连接在了一起。海边水泛着泡沫。”

E.廖莎:“画的是海岸。石头露出了水面……那儿(远处)是水(海湾)……大海中间部分的水暗一些,而这里,从两边看,亮一点。”

与普通班同龄人廖莎相比,实验班的学生Л.伊戈尔观察到的内容更多,而且能指出画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廖莎只说出“大海中间部分的水暗一些,而这里,从两边看,亮一点”,而伊戈尔能把水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联系起来。他还指出,沙滩口的尾端是尖角的。除此之外,伊戈尔还注意到了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特点:“大海向远处延伸,仿佛与天空连接在了一起。”(www.xing528.com)

对于学生观察力情况发展的研究,是只限于此,还是也用过其他方法,在其他学校进行过?之所以这样问,并不意味着我认为所得的结果不可信。相反,我们看到的事实都是非常鲜明,非常有代表性的。不过,为了充分地证明观察力的发展对教学论体系的依赖性,需要在不同的条件下,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对观察力的发展进行研究。

学生们同时还看了Н.舍万德罗娃的《农村图书馆》画作复制品。没有告诉学生这幅画的名称。学生在仔细看过这幅画后,要回答下列问题:“这是什么地方?你为什么认为画上的是图书馆?你为什么认为画上的是农村图书馆?”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弄清楚学生正确地解释自己的观察的水平。

我们还用了别的方法。不仅在莫斯科的学校里进行研究,还在加里宁的两所学校进行了。

您举出的例子非常有说服力。正如您所说,这是把实验班的学生和按照旧大纲学习的普通班学生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那么普通班的学生在采用官方新大纲,也就是教育部批准的通用大纲后,观察力发展情况如何呢?

我们对此也进行过研究了。我们同时在采用了新大纲的班级,和采用我们的实验大纲的班级里,对学生进行观察力情况的研究。在第一学年初(1969年10月),学生在观察鸟的标本时,每人平均能说出鸟的特征的数量,普通班是5.7,实验班是5.2。到了第二学年末(1971年4—5月),普通班为8.5,而实验班为17.5。这意味着,实验班学生对所观察对象的描述增加了203%,而普通班学生只增加了49%。在观察的质量(关于颜色的描述同关于形状、大小和细节特征的描述的比例)方面,也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采用新大纲的普通班学生成绩竟然如此差,实在让人大吃一惊。该怎么解释这种现象?现在低年级学生所学的内容不是比以前增加很多了吗?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对学生思维研究的结果,然后再来回答您的问题。

各类教育学的书籍和文章里经常谈到学生思维的发展,至于具体怎么来发展,却没有涉及。结合新体系下的小学教学改革研究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教育学和各科教学法的书籍里谈到思维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把概念掌握的问题放到第一位的。同时也会谈到比较和概括。在新体系的小学教学改革里,我们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对思维的发展进行研究。特别对于迄今为止人们未能关注的一个思维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事物的能力”,我们给予了特别的重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们的想法。同一个动物,可能是食草的家畜或者食肉的家畜,也可能是食草的野兽和食肉的野兽。这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它,然后再决定把它归类于食肉类或者野兽类,食草类或者家畜类。如果我们把一个动物归入家畜类,那么它是食肉类这一点就退居其次,反之亦然。同时从几个角度来看也是有可能的:一种动物同时既是家畜又是食肉类(比如说狗)。

按照动物归类的方法,我们设计了一套研究思维的方法。在桌子上摆出一些几何图形(立体的)让学生观察,这些几何图形按照三种特征(形状、高度和颜色)各有不同。图8-1就是这些图形的示意图。您可以看到,有些图形可以按颜色归为一类。比如说,把所有绿色图形挑选出来。这样一来,归入这一组的既有圆柱体也有三棱柱,同时高度上也是各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在学生的思维里,先把颜色放在第一位,而形状和高度似乎是可以不用关注的。也可以按照形状和高度的标准来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组。最后,也可以同时根据两个特征——形状和高度来分组,这样就分成了四组:第一组是低圆柱体,第二组是高圆柱体,第三组是低的棱柱体、平行六面体和截角椎体(学生称之为“多面体”),第四组是高的“多面体”。

图8-1

为什么给学生出这一类题目呢?这种题目太复杂了,而且和教学工作毫无关系。最好是采用和学生学习相关的、比较简单的方法来研究学生的思维。

我们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学生的思维,其中有些方法是比较简单,比较贴近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也搜集了许多实际材料,同样能够说明问题的实质。但是我们之所以要选用上面所说的这个比较复杂而且与教学没有太大联系的方法来研究思维,是出于以下原因的:虽然学生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密不可分,但是知识的掌握和发展毕竟是两回事。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今后的谈话中还要加以详细讨论。既然知识的掌握和学生发展并不重合,那么就应当尽可能地采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遇到过的材料和方法来研究发展的情况。

就当是这样吧。但我还是不太理解,为什么题目这么难。也许,还是选择简单点的题目更合适吧。

您没有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为了考察思维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的发展情况,需要在一、二、三年级期间,一直用同一个题目来进行测验。如果题目过于简单,一年级学生就可以轻松做出来,那么二年级学生做起来就更加觉得简单了。结果会是所有学生处在同一水平上。为了弄清楚发展的进程,就需要选择一个一年级学生做不出来的题目。可以设想,经过三年的学习之后,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结果自然就能解答出题目。这就是说,利用这个题目,可以把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发展过程清楚地展示出来。

明白了。这就意味着,要以这一个阶段作为出发点,使学生不仅在二年级,而且在三年级都可以有进步的空间。要是在一年级就到达“极限”了,那么后面就没法进步提升了。

您的理解是正确的。建议继续来看这种研究思维的方法。在四组几何图形中,每一组的各个形状都有一个相同的名称。我们把这些几何图形随意地摆在学生面前,在每个几何图形的底部贴上它的名称,这就是说,只有当做实验的教师把图形倒转过来的时候,学生才会看见他们的名称。任务就是,学生需要自己去确定分组的规则,把名称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先给学生拿一个图形作为示例(从图形中任意挑选一个),然后让他把选出来的图形和示例的样品放在一起。如果学生选的是对的,就让他把选出来的图形留在他放的地方。如果选择有误,教师就把这个图形倒转过来,让学生看看底部的名称,然后再把它放回原处。这样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就能看出学生活动的结果了。如果学生能够正确地将图形分成四组(同时按两个特征划分),那么再向他提出一个问题:“你是根据什么特征把这些图形分成四组的?”这样子,学生就对自己解题的方法加以论证。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实验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有什么区别吗?

在第一学年的时候,实验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一个学生能做出这道题。

这意味着,题目选择是正确的。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的研究,确实应该从“零”开始。

那么,实验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在第一学年没有什么差别,这一点无须再有什么疑问。实际上,如果实验班学生在第一学年就处于领先地位,那么在以后各年级超过普通班学生时,就会被认为,从一开始就是挑选了一批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实验班。既然第一学年没有什么差别,那么这一类的质疑就不攻自破了。

完成这道题的学生的百分数请见图8-2。在第二学年,16%的实验班学生能完成这道题,而普通班学生里有11%。这里已经能看出实验班学生占据较大的领先优势了。到了第三学年,实验班学生在思维发展上出现了非常大的飞跃:80%的学生能够完整而且正确地完成习题。而普通班只有16%的学生能完成。

图8-2 思维发展情况

确实!领先得非常多。但是这些数据只能说明思维发展这一个方面,当然,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其他方面的特征如何?

我们也研究了学生对因果联系和某些物理规律性的理解程度。在这些方面,实验班学生同样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那么,小学各年级采用官方颁布的新大纲之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什么变化吗?

我们在1969—1971年间,把使用官方新大纲的班级学生和实验班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检验的方法和我们刚刚谈的一样。我们按照学生解答习题时思维的缜密度和质量来划分成几个组——从水平最低的组到水平最高的组。到第二学年末(1971年5月)的时候,水平最高的组里,有72%的学生都是来自实验班,而普通班学生只有14%。如果再把这些数字和我们在图8-2里看到的情况进行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区别来:和使用旧大纲时相比,普通班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水平依旧很低,比使用实验大纲所取得的水平低很多。

您向我们介绍的关于观察力和思维发展的情况,都是属于认知世界方面的,就是说,是属于学生脑力思维的方面。我们很想知道,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的发展情况,比如说,在劳动教学中,指定让学生制作某件物品时,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劳动操作应该也是属于实际操作的范畴吧?

您提到了对学生实际操作的研究,这个问题非常适时。学生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所完成的操作就是实际操作。实际操作其中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包含着手工操作,其结果就是制作出指定的物品。比如,学生用几张彩色纸,把纸裁成小片,然后做成一个小花篮。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仅包括手的动作,还应该像伊·彼·巴甫洛夫院士所说的那样,把大脑和手结合起来。这意味着,不仅应该研究手是怎么样完成劳动操作的,还应该研究大脑是怎么样规划操作的。学生在着手制作物品之前,是否进行计划,考虑要完成哪些操作,按什么顺序进行操作?实际制作物品的过程和学生事先的计划是否符合?如果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有错误,学生是否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改正?

劳动操作的这些特点,确实很能展现出学生的发展情况。

那么实验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在这方面的情况如何呢?

在二年级实验班,有30%的学生能够完全规划出制作物品的过程,而在普通班,没有一个学生能做出制作计划。能够部分地制订出制作计划的,实验班有42%的学生,而普通班有32%。计划做错的学生,实验班和普通班各占25%。完全做不出计划的,在普通班有41%的学生,而实验班则没有这样的现象。

差别是非常明显的。

在第三学年里,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实验班里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整或者部分地做出操作计划,没有出现计划制作错误的情况。而在普通班,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做出操作计划,其他的学生要么计划制作错误(按照这样的计划,是不可能制作出指定的物品的),要么根本做不出计划。

实验班学生遥遥领先于采用新大纲的普通班学生的情况已经被H.K.因季科的研究(1970—1971年)所证实。

在二年级和三年级所研究的是同一批学生吗?

是的!

这样的研究方法更能证明实验班学生的领先地位。为了更加彻底地说明这一点,有必要说一下,此项对发展的研究工作在多少所学校进行的,总共研究过多少名学生?

在过去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在俄罗斯联邦共和国许多边区和州立学校里,对2000多名小学生进行了发展情况的研究。对这2000多名学生的研究,是采用的心理实验方法。而对观察力、思维和实际操作的发展情况的研究,是采取单个学生的研究方法的。除此之外,还有6000多名小学生参加了小组实验。

上述研究所得的事实非常有说服力,证实了新的实验小学教学体系相较于传统的小学教学体系更有优越性。这一系列事实说明,新的体系与教学任务相适应,新体系相较于传统的小学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

正如М.В.兹薇烈娃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在按照实验体系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要培养学生性格中的一些宝贵品质。在这一点上,实验班学生也比传统教学法教出来的班级学生更突出。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吧。普通班的学生在完成上述按样品挑选几何图形的任务时,常常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信心,总希望能得到外界的帮助,如果没有教师在旁边加以肯定和鼓励,他们就会很快放弃已经采取的方法。比如说,四年级的И.萨沙本来已经听懂了教师的讲解,却突然又提问:“总共挑几个呢?”另一个同年级的女生Ц.玛莎也希望得到更详细的指导,她问道:“应该是几个——四个吗?”

只要声调有点异常地问一句:“你确定这个几何图形选得正确吗?”普通班的学生就会变得困惑起来,然后立马放弃本来是正确的思路。

实验班学生的反应则完全不一样,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信心十足。

这些材料有力地证明了,实验教学不仅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而且对学生的一般发展都带来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那么这将成为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习和正确行为处事的保障。

我想补充一点,和谐而坚强的性格的培养,不局限于学校学习的时间。这对一个人今后的全部生活——对他的劳动和社会事业,对他的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也许,你们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做了研究吧?对这方面很感兴趣。

需要指出的是,实验班的学生总是努力在论证自己的行为。当他们采用某种方法来挑选几何图形时,他们总是要论证为什么采用这个方法。这并不是因为要回答教师的问题,而是他们出自内心的自发行为。例如,Ч.塔尼亚在完成挑选几何图形后,教师并没有提启发性的问题,她自己说出推断:“我觉得,好像都挑完了,因为这些(她指着剩下的高的图形)都是大的,而这些(她挑出来的)都是小的。如果说这些(指着低的圆柱体)也是小的,但他们是圆的,而这些(她挑出来的)不是圆的。”

其他学生也经常在努力论证自己的观点。当他们无法用语言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原因时,就会感到不好意思,认为自己没能彻底完成任务。与此相反的是,普通班的学生无法解释自己决定的原因时,他们并不会感到羞愧。如果教师不从旁提示,他们根本不会去深究原因。

实验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在自我控制力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根据伊·伊·布德妮茨卡娅的研究)。当制作难度比较大的物品时,75%的普通班学生完成作业的水平都非常低,他们一直到作业结束以后才能发现自己选择的步骤是错误的。完成作业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比例,在普通班只占25%,而在实验班占了86%。

实验班学生的道德情操发展情况如何?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让我们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需要说明的是,实验教学体系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形成方面,同样取得了自己的成果。

以课外活动为例吧。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往往只给学生留下很少一部分自由活动时间。例如,在班级里办一次图片剪辑或出一期黑板报,教师总是担心学生独立写出来的通讯稿不合适,挑选的图片不恰当。总而言之,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结果上(图片剪辑做成什么样子),而没有关注工作的过程和教育的结果。

教师总是努力使一切看起来都有条不紊,完美无缺。但是,年幼的学生不可能把一切都做到无懈可击,于是成年人就提供现成的形式,学生只要记住这些形式,然后照样子来做,照样子写下来就行了。有时候,教师把每一个步骤都告知学生,学生只要扮演执行者的角色,稍微添加一些自己的东西就可以了。

死记硬背,而不用心体会,只是按照教师的指示亦步亦趋地进行,学生的个性是不可能得到深刻的发展的,这种个性的发展也不可能成为学生享用一生的真正财富。

还有一点不能忘记,每个人的发展都经过许多步骤。开始的阶段距离教育者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还非常遥远,但是,如果学生独立思考、情感活跃,这就是达到最终目标的有效保障。

从学生的手里做出来的东西往往漏洞百出,这样放手是否合适呢?我们应该把样品给他们,让他们学着做。开始的阶段,教师可以多帮助一些,以后再逐步减少帮助。到最后,学生就能独立完成任务了。

我认为,不应该过早地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作业。这一点上,应该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

我们具体来谈谈这一点。“过早”意味着什么?如果牵着学生走,一直牵到四年级,那就会在对学生的真正教育上浪费掉三年的时间。所谓真正的教育,是指学生不仅完成教师的任务,而且个性、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成长。

学生的道德发展也在和同学们的相互关系中体现出来。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学生的真正的道德发展,不是进行空洞的说教,重复人尽皆知的真理就能得到的,而是在学生的集体生活中产生的。

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上,能够摆脱掉形式主义,将道德发展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校内校外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经过反复甚至是十分复杂状况下的思考,这个问题就会最终得到解决。要培养学生真正的正义感与诚实的品质,必须要从“怎么样才是正确的”入手,从思想和感情上打动学生。

我们一起来听一段班会记录(三年级开学初)。班会内容是选举班长。正在对候选人娜塔莎的表现进行讨论:

妮娜:“我觉得,娜塔莎完全胜任班长的职务。她连男生都管得住。”

维嘉:“她有一点很不好——她常常说谎。”

安德留沙:“那是很早之前的事了!”

瓦莉娅:“她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

安德留沙:“她爱笑。”

女教师:“有时候,爱笑没什么关系,但总的来说要严格要求自己。”

维嘉:“我经常去她家,她在家不听话。”

别人在讲到她的时候,娜塔莎就不停回头看说话的人。听到维嘉的话,忍不住反驳:“我什么时候不听话了!”

现在开始讨论另外一个班长候选人奥科萨娜。

鲍里亚:“我觉得,她会成为一个好班长。”

女教师:“为什么呢?”

鲍里亚:“她已经当过小队长了。她能叫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认真地学习。”

女教师:“这确实是很好的品质。”

鲍里亚:“我写字写得不好时,她帮助过我。”

维嘉:“可是她只帮助自己那个小队的同学。”

鲍里亚:(愤慨地)“为什么要求奥科萨娜帮助所有的同学?”

女教师:“交给她的任务是一个小队,所以她就只帮助自己小队的同学。”

伊戈尔:“她对大家要求太严格了!”(所有人都大笑起来。)

雅罗斯拉夫:“我和安德烈比较了解她的性格。你坐在那好好的,什么也没做,她也要过来管你。”(微笑。奥科萨娜也笑了起来。)

女教师:“你们边说边笑,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这意味着,没有人生奥科萨娜的气。”

乍看起来,这样对候选人进行的讨论好像有点混乱,“没按规矩来”。但这里面的可贵之处在于,学生们说的都特别诚恳特别直率。他们从品质上来评价自己的同学,而且非常认真严肃地进行思考。学生们并没有急于结束这一套令人厌烦的选举程序,令人遗憾的是,后一种情况是很常见的。

是的!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自己同学或朋友的缺点。更难的是,要把这件事当成理所当然。当然,这一切不会那么顺利。但最后,直率和诚恳取得了胜利——当然,这要求学生处在一个利益相同目标一致的集体中。

友谊和友爱是学生集体应该具备的品质。尽管它们的表现形式那么复杂,会遇到多少难题,要经历多少喜悦和悲伤!然而,这就是生活啊!

【注释】

[1]В.阿努琴:《和列宁的会见与通信》,载《在伟大的思想的世界里》,莫斯科: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

[2]查尔斯·达尔文:《我的智力和性格发展的回忆录(自传)》,《工作和生活日记》,莫斯科:苏联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49~15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