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餘論:楊一清西北軍旅生活與關學的深刻影響

餘論:楊一清西北軍旅生活與關學的深刻影響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楊一清在西北的軍旅生活長達十餘年,顯然受到“關學”的濡染。楊一清《正學書院落成有作》其一云:“關中正學張夫子,洙泗源頭一脉分。地更發祥生數老,天如有意在斯文。邦侯芹泮終思樂,邑宰弦歌是驟聞。願得鄉人長仰止,杏花壇上借餘芬。”[7]《空同集》卷二八,明萬曆三十一年鄧雲霄、潘之恒校刻本。[9]何景明《上楊邃庵書》,《大復集》卷三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餘論:楊一清西北軍旅生活與關學的深刻影響

楊一清除提携與激賞當時的作家外,他本人對寫作也十分認真勤勉執著,而且他年輕時即是以文學稱名於當時。邵寶稱:“初,公以文學師道稱重於朝於藩,既而擢太常,周旋兩京,若不知有邊隅事業者。”[54]王恕説:“憲副邃庵楊公,始以神童薦於天子之廷,而進於館閣以儲養之。斯時也,年甫十二,博通群籍,下筆驚人,翰苑諸公皆奇之,願與之游。……今邃庵文學才識固不讓韓、范二公,而其操履施爲亦無愧馬、南。”[55]誇其“博通群籍,下筆驚人”,稱其“文學才識固不讓韓、范二公”,韓、范當指韓愈與范仲淹。《今獻備遺》亦載:“邃庵以文學顯而明習邊事,曉暢軍務,有將相才,其所陳説修築墻堡,詳哉乎其言之也。”[56]楊一清的文學才能在當時是衆所周知的。

如上所述,楊一清除常與諸文人雅士相互酬唱之外,作爲朝廷重臣,與正德嘉靖二皇帝也有唱和之雅。正德十二年,受錢玏案牽連,“一清乃力請骸骨歸”。十五年,寧王宸濠叛亂,“帝南征,幸一清第,樂飲兩晝夜,賦詩賡和以十數”[57]。楊一清的詩文作品數量頗爲可觀,清初萬斯同《明史·藝文志》著録其《西征日録》一卷、《制府雜録》一卷、《車駕幸第録》二卷、《閣諭録》七卷、《吏部題稿》五卷、《吏部獻納稿》一卷、《綸扉奏議》三卷、《督府奏議》八卷、《關中奏議》十八卷、《制府經略三疏》一卷、《石淙類稿》四十五卷、《石淙詩集》二十卷,另有與武宗與世宗二帝唱和詩若干卷及與柳應宸《髫游聯句録》一卷等。

楊一清《石淙詩稿》約存有兩千首詩歌,雖經過删訂,但却是他文學創作的精華所在,對此,明清人均有較高評價,如:

陳田《明詩紀事》“丙簽”卷二載:

田按:文襄《石淙全集》利鈍雜陳,其杰出之篇,實可與茶陵旗鼓相當。[58]

《明詩綜》稱:

《詩話》:邃庵古詩,原本韓、蘇,近體一以陳簡齋、陸放翁爲師。李獻吉送昌谷詩云:“吾師崛起楊與李,力挽元化回千鈞。”初意楊非李敵,不過爲師同耳。及觀《石淙集》,實有高出李者,乃知文士以千秋自命,類不輕許人也。[59]

稱楊一清的古詩學韓愈、蘇軾,近體則學陳與義、陸游,初以楊一清詩不及李東陽,待讀其《石淙詩稿》,則知“實有高出李者”。錢謙益明確指出:

(楊一清)提學陜西,賞識李獻吉,召置門下,故《石淙類稿》屬獻吉評點行世,而獻吉亦亟稱公之詩筆與長沙并駕。蓋當成、弘時,長沙爲一世宗匠,獻吉并舉楊、李,不欲使專主齊盟,軒楊正所以輕李也。[60]

牧齋此話雖有穿鑿之嫌,但却透露出楊一清在當時的文學影響。《沅湘耆舊集》中亦評:

(一清)詩才力不减涯翁,晉楚匹敵,未易低昂,而世知有《懷麓堂》,《石淙集》鮮有能稱述者,殆以功名掩與?李獻吉云:“先生詩矜持嚴整,俊拔典則,七言律爲最工,雖唐宋調(原誤作“諰”)雜,瑜瑕靡掩,然所謂千慮一失也。”[61]

説一清詩歌才華不减東陽,世人知《懷麓堂集》者多,而知《石淙詩稿》者少,或是因一清政治功績太大而淹没了他的文學成就。此話頗有道理。

有關楊一清的文章創作,今有唐景紳、謝玉杰點校本《楊一清集》(中華書局2001年),包括:《關中奏議》、《西征日録》、《吏部獻納稿》、《制府雜録》、《宸翰録》、《閣諭録》、《督府稿》(柬札類)幾部分。這些文章既反映了楊一清一生的仕履經歷,也是研究明代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的重要史料。關於楊一清文學創作的研究,學界已有相關成果[62],在此不贅。

值得措意的是,楊一清不僅擅長創作,而且思想中具有强烈的復古意識,積極提倡恢復儒家傳統思想,李東陽即稱他“博古好學”[63]。北宋張載創立的“關學”,其理學思想即以關中爲中心,影響及於今陜西、甘肅、寧夏地區,明代又産生了如薛敬之、吕柟、馬理、馮從吾等理學大家。楊一清在西北的軍旅生活長達十餘年,顯然受到“關學”的濡染。他於弘治九年(1496)在西安重建正學書院,就是旨在恢復“關學”所提倡的正統儒家思想,即復興理學傳統,培養復古人才。這在《石淙詩稿》中亦可窺見一二。楊一清《正學書院落成有作》其一云:“關中正學張夫子,洙泗源頭一脉分。地更發祥生數老,天如有意在斯文。邦侯芹泮終思樂,邑宰弦歌是驟聞。願得鄉人長仰止,杏花壇上借餘芬。”[64]他敬仰“關學”領袖張載,認爲其思想代表了正統儒學的源頭,希望這種理行合一的“關學”精神能够得到繼承并發揚光大。因此,他在積極復興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培養了諸多人才,如前文所述的康海、吕柟、馬理、張璿等,都是其精心培養的弟子,而他們中進士後也都一意提倡復古,同時與李夢陽一樣,也將復古思想滲透於文學創作之中。

在現代人所編中國文學史著作中,對於楊一清的文學成就幾乎不著筆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楊一清與“前七子”領袖李夢陽的深度交游,對當時如康海、邊貢、吕柟、馬理等後輩作家文人的汲汲舉薦與提携,對復古派詩人的激賞與鼓勵,影響了明代弘治、正德間蓬勃興起的復古文學的良性發展。也就是説,楊一清不僅是當時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而且是弘治、正德時期復古文學發展的關鍵性人物。康海《楊氏族譜序》稱贊楊一清“揚歷中外垂六十年,文武之道,將相之業,光今絶古。上培國家億萬年之基,下啓士大夫千百世之緒”[65],道出楊一清對明代中期政治與文學的推進作用。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文學院)

【注释】

[1]張廷玉《明史》卷一九八《楊一清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5225頁。

[2]張廷玉《明史》卷一九八《楊一清傳》,第5225頁。

[3]朱安《李空同先生年表》,載《空同集》附録,萬曆三十一年鄧雲霄、潘之恒校刻本。

[4]李開先《李崆峒傳》,《李中麓閑居集》卷十,《續修四庫全書》影明萬曆刻本。

[5]李東陽《懷麓堂集》卷七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徐子將適湖湘余實戀戀難别走筆長句述一代文人之盛兼寓祝望焉耳》,載《空同集》卷二〇,萬曆三十一年鄧雲霄、潘之恒校刻本。

[7]《空同集》卷二八,明萬曆三十一年鄧雲霄、潘之恒校刻本。

[8]《大復集》附録《中州人物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何景明《上楊邃庵書》,《大復集》卷三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按,李東陽與康海也參評《石淙詩稿》,李東陽評前四卷,康海評第四、第五卷。

[11]《李空同先生年表》,載《空同集》附録,萬曆三十一年鄧雲霄、潘之恒校刻本。

[12]楊一清《與李獻吉》,《楊一清集·督府稿》,唐景紳、謝玉杰校點,中華書局,2001年,第1077頁。

[13]《石淙詩稿》卷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明嘉靖刻本。

[14]楊一清《與李獻吉憲副》,載《楊一清集·督府稿》,唐景紳、謝玉杰校點,中華書局,2001年,第1098頁。

[15]楊一清《再與獻吉憲副》,《楊一清集·督府稿》,唐景紳、謝玉杰校點,中華書局,2001年,第1099頁。

[16]《空同集》卷三一,明萬曆三十一年鄧雲霄、潘之恒校刻本。

[17]《奉邃庵先生書》其十,載《空同集》卷六三。

[18]《空同集》卷二七。

[19]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六《懷麓堂詩話》提要,中華書局,1965年,第1792頁。

[20]鄭利華《前後七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71—72頁。

[21]廖可斌《明代文學思潮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第154頁。

[22]史小軍、楊毅鴻《試論李夢陽評點〈石淙詩稿〉的詩學價值》,《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23]張廷玉《明史》卷一九八《楊一清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5225頁。

[24]查繼佐《罪惟録》“列傳”卷一一上《楊一清傳》,《四部叢刊三編》景手稿本。

[25]萬斯同《明史》卷二六七《喬宇傳》,清抄本。按萬斯同《明史》,有學者認爲非萬斯同所撰,乃清編《明史》之稿本。此仍從舊説。下同。(www.xing528.com)

[26]吕柟《徑野先生文集》卷三二,明萬曆刻本。

[27]《龍江集》卷十二,明隆慶三年刻本。

[28]吕柟《徑野先生文集》卷三三。

[29]李濂《嵩渚文集》卷五七,明嘉靖刻本。

[30]林希元《林次涯文集》卷一四,清乾隆十八年陳臚聲詒燕堂刻本。

[31]《重葺楊文襄公事略》,《雲南叢書》史部,中華書局,2009年,第1頁。

[32]《懷麓堂集》卷三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3]《石淙詩稿》卷四,《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明嘉靖刻本。

[34]康海《對山集》卷四一,明萬曆十年潘允哲刻本。

[35]王九思《渼陂集·續集》卷中,明嘉靖刻崇禎修補本。

[36]《石淙詩稿》卷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明嘉靖刻本。

[37]康海《對山集》卷一一。

[38]載楊一清《關中奏議全集》卷首,嘉靖二十九年刻本。

[39]萬斯同《明史》卷二六五《楊一清傳》,清鈔本。

[40]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五七《贈李于鱗視關中學政序》,明萬曆刻本。

[41]張治道《再和渼陂見寄四首韵》,載《嘉靖集》卷四,明嘉靖刻本。

[42]何良俊《四友齋叢説》卷二三,明萬曆七年張仲頤刻本。

[43]鄭利華《前後七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66頁。

[44]陳書録《明代詩文的演變》,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4頁。

[45]邵經邦《藝苑玄機》六五條,明刻本。

[46]朱安《李空同先生年表》。

[47]邊貢《華泉集》卷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8]張廷玉《明史》卷二八二“儒林傳”《邵寶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7244頁。

[49]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卷五《邵尚書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1頁。

[50]邵寶《送按察副使林君提學山西序》,載《容春堂集》後集卷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1]《容春堂集》前集卷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2]《容春堂集》續集卷一二。

[53]按《四庫全書總目》云:“東陽依阿劉瑾,人品事業,均無足深論。”(《懷麓堂集》提要)

[54]邵寶《四朝恩命録序》,《容春堂集》續集卷一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5]王恕《贈陜西提學憲副楊公升太常少卿序》,《王端毅公文集》卷二,明嘉靖三十一年喬世寧刻本。

[56]項篤壽《今獻備遺》卷四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7]以上引文皆出自張廷玉《明史》卷一九八《楊一清傳》,中華書局,1974年。

[58]陳田《明詩紀事》丙籤卷二,清陳氏聽詩齋刻本。

[59]朱彝尊《明詩綜》卷二四,中華書局,2007年,第1237頁。

[60]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卷三《楊少師一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57頁。

[61]鄧顯鶴輯《沅湘耆舊集》卷一一“楊文襄一清”,清道光二十三年鄧氏南村草堂刻本。

[62]有關論文有:余嘉華《楊一清在明代詩壇上的地位》,《雲南師大學報》1994年第2期;陳書録《尊崇氣節,致力于儒雅文學的復壯——由茶陵派向前七子過渡的楊一清》,《南京師大學報》1996年第5期等。

[63]李東陽《偶得南宫多景樓詩一首……因次其韵二首以自慰》,《懷麓堂集》卷五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4]楊一清《石淙詩稿》卷四,《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明嘉靖刻本。

[65]載《對山集》卷二八,明萬曆十年潘允哲刻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