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暗算在新利益格局下的挑战与转变

资本暗算在新利益格局下的挑战与转变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家与散户构成了一个二维的互动体系,互相利用、互为依存、彼此暗算,大多数情况下庄家都能够成功地暗算散户。而原本应当居于资本利益核心位置的上市公司却被边缘化了,制度性划分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使得上市公司原始股东与公众投资者俨然形成了完全割裂的两个体系。在巨额资本利益的驱使下,他们逐渐成为最大的既得利益群体,而中小投资

资本暗算在新利益格局下的挑战与转变

曾经有人形容中国股市“无股不庄”。

在中国股市设立的头十年里,由大户、游资组建起来的庄家队伍成为中国股市的“中流砥柱”,对市场的影响力如日中天,解密庄家、与庄共舞也成为中小投资者的生存法则。庄家与散户构成了一个二维的互动体系,互相利用、互为依存、彼此暗算,大多数情况下庄家都能够成功地暗算散户。当然,也有部分“玩砸了”的庄家反被散户群体暗算,成为了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代价高昂的出局者。

而原本应当居于资本利益核心位置的上市公司却被边缘化了,制度性划分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使得上市公司原始股东与公众投资者俨然形成了完全割裂的两个体系。于是上市公司和流通股东各玩各的,除非碰上融资再融资等大事,否则平日里井水不犯河水。体现在股市二级市场上则是投机取代了价值,对于股价短期涨跌的追捧取代了对上市公司本身经济行为的关注。

然而这一切都被2001年到2005年长达4年的大熊市,以及证券投资基金等阳光投资机构的迅速崛起所终结。以德隆系的轰然崩盘为代表性事件的传统庄股时代已然逝去,虽然仍有实力较为雄厚的游资不时在市场中兴风作浪,但是从总体来看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

更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股权分置改革,则从另一个角度深度改变了中国股市的参与者体系和市场格局。

如果让一个有着20年股龄的老股民来讲述中国股市的成长故事,那么其中涉及到的重大事件很可能包括股市设立、327国债期货事件、519行情、6124历史大顶等一系列事件,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名单缩减到只有两个选项,那么留下的恐怕只有股市“开张”和股权分置改革了。

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前,中国的股市是一个畸形的市场,人为规定的部分股票限制流通,导致真实资本市场流通量远低于上市公司总市值,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东实质上仍然远离资本市场,而上市公司的股价对于原始股东来说也仅仅是数字游戏,当然,偶尔可以充当一下再融资的工具。

这便导致了上市公司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不再关心股价表现,转而以在二级市场圈钱借以提高每股净资产为主要资本运作方向,同时公众投资者也不必关心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和结果,毕竟相比研究经营数据和财务状况,远不如研究股价的涨跌和“庄家”的进出来得实在,也更加具有赚钱的现实价值。

而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原有的利益格局全部被击得粉碎,原本游离于股市之外的大批原始股,当重获流通权之后形成了货真价实的巨额财富,股票成为随时可以变成现现金的“硬通货”,“鸡肋”股票摇身一变成为“金娃娃”,二级市场的股价直接影响着原始股东的个人财富,而将公司推上市,或者通过种种手段获取廉价的上市公司股权,成为了最简单、最直接的暴富形式,这也催生了一大批依靠上市公司股票为经营对象的“食利族”。这些变化将体现在如下方面:

(1)IPO由“圈钱热”向“上市热”的演变。

股权分置改革前,对于上市公司原始股东而言,IPO的作用仅限于融来大笔资金充实每股净资产,因此这一阶段的IPO利益趋向在于通过提高发行市值(股票数量×每股发行价格),以达到提高融资额的目的,称为“圈钱热”;而股权分置改革之后,IPO融资带来的净资产账面价值提升,与数十倍市盈率带来的股票市值增值相比显得“小巫见大巫”,因此这一阶段的IPO利益趋向在于提高股票发行价格,以达到尽力拉升原始股市场价值的目的,直接对应着发行市盈率的提高,称为“上市热”。

2011年初深交所的统计数据显示,创业板开设以来IPO平均市盈率超过70倍,而发行市盈率的最高纪录已然超过了150倍,这与股权分置改革前约定俗成的20倍发行市盈率形成了鲜明对比。

(2)再融资由“公开”向“定向”的演变。

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公司再融资形成的新增股票,也按照增资对象相应设定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这就使得原始股东失去了参与再融资股本扩张的动力,体现为清一色的公开配股和公开增发,而原始股东放弃配股权利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票成为各路资本大鳄眼中的“香饽饽”,相对二级市场价格存在一定折让的廉价股票成为求之不得的紧俏货,于是公开增发变得凤毛麟角,取而代之的则是定向增发数量猛增。

《中国证券报》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共有423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预案通过了股东大会批准,其中142家得以最终实施,全年共募集资金3054.13亿元。

(3)针对上市公司高管股票激励取代现金激励。

股权分置改革前,非流通股并没有真正的资本价值,用不能流通或者受限流通的股票对上市公司高管进行激励也是缺乏实际意义的;股权分置之后,股票便成为了财富的代名词,上市公司高管也不能“免俗”地希望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成本获得股票,并通过二级市场变现获得大笔资本收入,这直接体现为股权激励计划成为上市公司资本运作方面的“时髦词”。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共有58家上市公司完成了股权激励,而在2011年1月就有7家上市公司提出了股权激励计划。

(4)利润操纵的获利途径更加清晰。

股权分置改革前,二级市场股价对于原始股东和上市公司高管来说仿佛隔着万水千山,这一阶段的利润操纵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股票再融资价格,或者配合庄家建仓、出货并从中捞点“老鼠仓”的小油水;股权分置改革后,二级市场股价直接影响着原始股东的身价和上市公司高管群体的个人利益,通过利润操纵获得低廉的定向增发价格和股权激励价格所能获得的利润远非“老鼠仓”所能比拟,至于配合庄家那等小把戏则很难被放在眼里。(www.xing528.com)

(5)关联交易核心目的的转变。

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主要体现在实业领域,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非市场定价,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从中谋取些许小利润而已;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股票则构成了关联交易的核心,关联交易的主要形式也体现为资产收购等大宗交易。

如此等等,难以计数。

总而言之,如果说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的股市,是庄家在暗算中小投资者,而且惯用的招数诸如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又都是违法行为,稍不留神就会沦为阶下囚,或者操作不当导致爆仓巨亏;那么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掌握着上市公司重大决策制定和执行权力的实际控制人、原始股东和上市公司高管,真正成为资本利益漩涡的中心。在巨额资本利益的驱使下,他们逐渐成为最大的既得利益群体,而中小投资者以及曾经肆意妄为的二级市场庄家则统统沦为被暗算的对象。更加令人艳羡的是,原始股东通过他们掌控的话语权、上市公司高管通过他们掌握的经营权,完全有能力通过合法却不尽合理的资本运作攫取巨额利润,暗算手法不断推陈出新,令人眼花缭乱甚至“拍案叫绝”,逐渐构建起一个全新“庄家”体系,演变成为一个个有能力操控上市公司的、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并立于不败之地的“超级庄家”。

德隆系——被历史尘封的资本大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经的资本大鳄群体,当以德隆为尊。

1986年,“德隆系”创始人唐氏兄弟放弃了稳定的国有企业员工身份辞职下海,从事过贸易,开过小型彩色照片冲印店,而在20世纪90年代北京西直门地区开的一家小有名气的迪厅使唐氏兄弟掘到了第一桶金,短短二三年时间便积累了3000万元以上的利润。

伴随着90年代初期股票市场的迅速崛起,唐氏兄弟开始买卖股票认购证、原始股和参与二级市场炒作,一路顺风顺水,不仅使他们资本实力大为增强,也使他们的信心迅速膨胀,以至于产生了通过资本运作控制上市公司寻求暴利的设想。

经过仔细分析,他们发现流通盘5000万股的湘火炬由于地处湖南,没有纳入炒家们目标范围,股价徘徊于2.3元附近的超低价格。于是,唐氏兄弟筹集资金开始建仓“湘火炬”。到1996年7月,唐氏兄弟已经控制了湘火炬70%的流通股,该股也从2.3元上涨到4元左右。而同期股票市场中的龙头品种,如四川长虹、深发展等却有数倍的涨幅,这一点既让唐氏兄弟感到股票市场潜藏的巨大利润空间,又让他们意识到没有控制上市公司决策层就无法通过高送转实现资本的快速膨胀。

因此经过深入的研究,唐氏兄弟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于1997年在新疆注册成立德隆投资公司,并以其为资本桥梁进入湘火炬董事会的决策层。

彼时恰逢湘火炬的上级部门考虑到当时上市公司所处的汽车零配件行业不景气,加之德隆开出的收购条件优厚,因此同意由德隆接手湘火炬的控股权。此后,德隆通过拆借资金完成了湘火炬的股权收购,并顺利进驻董事会控制决策层。此后的操作更是得心应手,1997年和1998年分别推出10送2股和10送9股的股本扩张方案,湘火炬股价也从4元上涨到1998年的20元,唐氏兄弟此时已获得了10亿以上的账面利润。

湘火炬投资中体现出的控制上市公司决策层配合二级市场坐庄的资本运作模式大获成功,使唐氏兄弟信心几乎爆棚,仿佛找到了在中国股票市场稳赚不赔的法宝。基于这一资本运作逻辑,德隆由通过贷款、拆借上市公司资金、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等方式控制了新疆屯河和合金股份,“德隆系”粉墨登场。通过持续的大比例送转股,这三家公司的股票价格涨幅最少都超过20倍,“德隆系”巅峰时期控制的股票市值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成为名震江湖的资本大鳄。

在胡润发布的“2003资本控制力50强”排行榜上,德隆集团以对5家上市公司、217亿流通市值的控制力名列榜首。

正所谓盛极而衰,依靠大量借贷、高度杠杆化的资本运作链条实为“虚火旺盛”,一旦遇到货币紧缩或者资本市场环境的巨变,随时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甚至崩盘。2001年7月是中国股票市场噩梦的开始,4年的大熊市使很多资本大鳄资金链断裂。而德隆却仍然以扩大产业链条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

2004年4月14日,对德隆系而言是个黑色的日子,德隆系旗下的三驾马车——湘火炬、新疆屯河和合金投资第一次集体跌停。尽管在此之前,德隆系所有的股票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但是三驾马车整体跌停在德隆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反映了市场对德隆的信心丧失正在加速,也将德隆系逼到资金链断裂的边缘。

事实上,早在2003年的12月16日,当德隆将所持有的湘火炬10020万股法人股质押后,这一数量庞大的质押就引起了市场的普遍怀疑。紧接着,德隆又用一连串的密集股票质押强化了市场的怀疑预期,湘火炬、新疆屯河、合金投资的部分股权陆续被质押,更加加重了市场的怀疑,而其股价的飞流直下也似乎在讲述着这个资本大鳄的无奈。伴随着股价的大幅下跌,导致德隆用于质押贷款的标的股票飞速贬值,在“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救援已无力支撑紧绷到极限的资金链时,股票市值损失和外部融资缩减便形成了可怕的互动。

最终湘火炬、新疆屯河、合金投资这三驾马车的集体倒戈——积极脱离德隆系的控制,成为压垮德隆系的最后一根稻草,德隆系再也无法支撑庞大而虚空的资本帝国,资金链断裂使其瞬间分崩离析、轰然倒塌,最终德隆集团被由中央银行任命的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全面接管,曾经名震八方的德隆系黯淡地退出中国资本市场的舞台。

德隆长达10多年的资本运作背后,不知曾经暗算了谁,也不知最终被谁来暗算。

事实上,当前资本市场中以控股股东、公司高管为利益主体的资本运作模式,与当年的德隆模式异曲同工,只不过当原先的非流通股变成了可流通的真实财富,这些“超级庄家”再也不用像德隆一样费尽心机地炒作二级市场,通过控制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获取廉价股权易如反掌,不知末路枭雄的唐氏兄弟是否会发出“生不逢时”的感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