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民与职业农民的新转变

农民与职业农民的新转变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应具备一定条件。而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报酬的最大化,必须充分地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而新型职业农民从农业生产经营中获得较高的收入,可以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具备以下特征: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一定文化素质。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产出率,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与职业农民的新转变

农民,指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语出《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农工商四民。”农民本应是一种职业,和工人、教师、医生等一样,只是社会职业的一种分工。农民在我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户籍上的概念,是一种身份的划分。人们常常将具有农村户籍的人称为农民,而无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否与农业相关。因此,界定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了要与传统农民进行区分。

农民在概念上具有多维性。一是时间性。农民在历史之河中是一个动态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段,生产力要素结构是不同的。脱离生产力要素结构抽象的农民是不存在的。不同的生产力要素结构必然决定不同的农民存在形态。二是空间性。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现实中,不同的地理空间由于资源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其生产力要素结构也会有所不同。三是价值性。研究和解决农民问题,无论是学者,还是政府,总是要受到特定价值观的约束。为了推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采取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还是采取农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反映的不仅仅是不同发展战略的问题,还是价值导向的问题。四是领域性。在定义农民概念时,应考虑不同领域的情况。我们既可从制度领域内界定农民,如户籍制度;也可以从经济角度,如从农业等产业方面来考虑界定农民;还可以从文化角度来考虑定义农民。农民特征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着眼点不同,解决农民问题的办法亦不相同。

农民的概念经历了历史的演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农村土地改革计划的完成,农村居民均获得土地,这时农民演变为“自耕农”,但维持的时间极短。随着“人民公社化”,“自耕农”的身份很快由“农业合作社社员”变为“人民公社社员”,“社员”的身份直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施的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农村居民开始实际上重新拥有土地,即理论上的“包产到户”,农民开始完全拥有土地的经营权。过去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集体经济转为农户自主经营的私营经济。农村由过去的种植业为主转向多种产业,乡镇企业获得较快发展。按照农业生产结构变化和就业途径,农民群体开始演化。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亦工亦农的群体,多为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即被雇于当地企业,同时兼顾家庭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城郊和集镇。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其身份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如“民工”“农民工”。这部分人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除非与所在当地的人联姻,直至2005年,均为不能扎根当地的外地人。商品经济开始扎根农民的思想和行动之中,农村普遍存在雇佣和被雇佣关系。随着产业分工和发展,一部分农村家庭开始经营小型“家庭农场”,产业由之前的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向其他领域,如花卉、水果、经济林木等种植业领域,城郊地区很多家庭作坊经济体开始大量涌现,很多成为渔业畜牧业“养殖户”,沿海地区由单个家庭或多个农户联合经营、公司化经营的各种规模的海洋水产养殖场大量出现。自1980年开始各种私人经营的便利店、商店、饭馆遍布城乡地区,城市、农村原来身份为农民的开始涉足现代产业的各个领域。到20世纪90年代,农村地区农户家庭之间开始普遍出现短期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农户或家庭的农业和其他产业的经营、各项家庭建设由以前的“互帮互助”转化为雇佣关系。在同一时段、同一区域,每个农民既可是雇佣者,又同时可为被雇佣者。农村居民壮年劳动力在农忙时节经营或帮助经营家庭农业生产,农闲时节进城务工,加入产业大军的行业。

美国人类学家埃里克·沃尔夫认为,“传统农民”是一种身份意义上的农民,是与“市民”相对应的一个群体,其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计。而“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不再具有身份的烙印,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充分地利用市场机会,追求经济报酬最大化。邓聿文认为传统农民主要是本地农民,他们被封闭在农村地区,很难自由流动。传统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是一种“世袭”的或者说是强制性的结果,而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传统农民主要根据世代相传的经验从事农业耕作,可以不需要任何教育经历。职业农民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职业农民由于追求报酬的最大化,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付景远认为职业农民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他们在选择权和流动程度方面,在经营方式和规模化经营程度方面与传统身份农民具有明显的区别。

职业农民从本质上讲,是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并具有从事该职业所需的素质、知识、技能和经验等一系列条件,而且充分和市场对接,进行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应具备一定条件。一是充分地进入市场。传统农民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其生产农产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和家人对食品的需求。而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报酬的最大化,必须充分地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二是稳定性。传统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很低,因此需要从事其他兼业活动,或者是遇到机会逃离农业。而新型职业农民从农业生产经营中获得较高的收入,可以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三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新型职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在行为上须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具备以下特征:(www.xing528.com)

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如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已将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自动化技术等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紧紧追随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而只有受过较好的正规教育,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农民才具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的能力。

其次,新型职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新型职业农民不可能像传统农民一样以传统农具为主要生产工具,根据世代相承的经验和技能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产出率,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掌握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具备使用农业机械等现代物质装备的能力。此外,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目标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他们追求的是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入,因此新型职业农民要像企业经理人那样学会现代管理方法。由于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的产品直接面向市场,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其获利情况,因此新型职业农民还需要具备识别机会、辨别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具有比较丰富的市场知识。

最后,新型职业农民从事规模生产经营。新型职业农民要把农业作为稳定的职业,要从农业生产经营中获得较高的收入,规模经营是必要的条件。即使对于一般的农业技术工人,其生产活动也必须在一定的规模基础上进行,其劳动生产率也应该比传统农民高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