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除夕:饺子与屠苏酒的传统活动

除夕:饺子与屠苏酒的传统活动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夕,也称除夜。这段话概括了除夕的主要活动。明、清明习俗,饺子必须在除夕之夜亥末子初时包完,取“更岁交子”之义,在“交子”的“交”上加“乍”旁,便成了“饺子”。从此,每逢除夕,百姓就蒸制“城砖”样的糯米年糕,以追念忠臣伍子胥的功绩。也有说屠苏酒是唐代名医孙思邈留下的,据说他每年腊月都要分送给朋友、邻里一包药,要大家泡在酒中,除夕饮尽,可防瘟疫。以后除夕饮屠苏酒历代相传,沿袭成俗。

除夕:饺子与屠苏酒的传统活动

除夕,也称除夜。有除旧布新之意。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载:“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岁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这段话概括了除夕的主要活动。

在食俗方面,春节当令的食品主要是饺子,饺子最晚出现于唐代,1972年新疆吐鲁番地区发掘的唐代墓葬中发现了一个木碗中盛着饺子,与今之饺子之形无异,由是可证。宋文献中有“角子”一词,明文献有“水角儿”一词。《金瓶梅》第八十回:“月娘主张,叫雪娥做了些水角儿,拿到面前与西门庆吃。”元代又称“扁食”,成书于元末的《朴事通》就曾提道:“你将那白面拿来,捏些扁食。”而饺子作为春节食品,大约始于明代,明人沈榜《宛署杂记》载:“元旦拜年,作扁食。”刘若愚《酌中志》也说:“初一日正旦节,吃水点心,即扁食也。”至于北方许多地方,还称饺子为扁食。明、清明习俗,饺子必须在除夕之夜亥末子初时(相当于今之夜里11时)包完,取“更岁交子”之义,在“交子”的“交”上加“乍”旁,便成了“饺子”。

另外,是日有蒸年糕之俗。年糕,取糕之谐音“高”。寓意“步步登高”、“年年高升”。此俗相传为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而成。(www.xing528.com)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音和庐)接受忠臣伍子胥建议修建王城,联齐抗越,并令伍子胥负责此事。公元前484年,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他不听伍子胥忠劝,起兵北上伐齐,并于临蔡(今山东省泰安)打败齐军。吴王班师回来,百官皆出城迎接,唯有伍子胥忧心如焚,他回营后,悄悄对身边几个亲信说:“待我死后,倘国有难,民众缺粮,汝等可于象门之城墙处掘地三尺,可得食粮。”后,伍子胥受人诬陷,被夫差赐剑自刎。不久,越王勾践攻吴,京都被困,城中粮尽,军民多被饿死。伍子胥的亲信想起伍子胥的嘱咐,于象门挖地四尺,得大量“城砖”,这些“城砖”原是用糯米蒸制后压成,十分坚硬,既可用以砌墙,又可用以充饥。这是当年忠臣伍子胥建城楼时暗中设下的“屯粮防急”之计。从此,每逢除夕,百姓就蒸制“城砖”样的糯米年糕,以追念忠臣伍子胥的功绩。代代相沿,遂成民间一俗。

除夕夜祭神祭祖后,全家人聚坐食饮,举行守岁家筵,席上必有鱼,不少地方有“看鱼”之俗,即不吃席上之鱼,“余”着明年吃。筵中必有酒,旧时饮屠苏酒,饮酒必要吃饺子。而饮屠苏酒来源于屠苏散,据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载:“俗说屠苏者,草庵之名也,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夕,遗里间药一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至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识其名,但曰屠苏而已。”另据孙真人《屠苏饮论》载:“屠者,言其屠绝鬼气;苏者,言其苏醒人魂。其方用药八品,合而为剂,故亦名八神散。大黄、蜀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分,乌头半分,咬咀以降囊贮之。除日薄暮,悬井中,令至泥,正旦出之,和囊浸酒中,倾时,捧杯咒之曰:一人饮之,一家无疾,一家饮之,一里无痛。先少而后长,东向进饮,取其滓悬于中门,以避瘟气。三日外,弃于井中,此轩辕皇帝神方。”也有说屠苏酒是唐代名医孙思邈留下的,据说他每年腊月都要分送给朋友、邻里一包药,要大家泡在酒中,除夕饮尽,可防瘟疫。以后除夕饮屠苏酒历代相传,沿袭成俗。陆游有“半盏屠苏犹半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见《除夜雪中》)的诗句;苏轼也有“但把穷悉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见《除夕野宿常州城外》)的词句。现在屠苏酒已不多见,但饮酒之风盛行不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