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湘菜的特色和菜系,以及名馔佳品

湘菜的特色和菜系,以及名馔佳品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山区等地区是湘菜三大代表,它们各自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菜,共同发展,互相影响,形成了湘菜菜系。在色泽变化上可分为红煨、白煨,在调味方面有清汤煨、浓汤煨和奶汤煨,许多煨出来的菜肴,成为湘菜中的名馔佳品。

湘菜的特色和菜系,以及名馔佳品

湘菜系即湖南菜,是我国古老的菜系之一,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高度文明的饮食文化,到了汉朝就已经成型。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山区等地区是湘菜三大代表,它们各自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菜,共同发展,互相影响,形成了湘菜菜系。湖南境内河流湖泊密布,水网连绵纵横,湘、资、沅、澧四水贯穿全省,湘西有山势雄伟的武陵山、雪峰山盘踞,境内有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湘江是它主要的支流,湘西山多林密,独特的地理风貌、自然环境造就了湘菜三大地域特色,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的湘江流域,在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其特点是:注重酸辣、香鲜、软嫩,它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洞庭湖区河鲜众多,家禽、家畜饲养量巨大,造就了该地区以烹制河鲜、家畜家禽为主的特色地方菜,其特点是:芡大油厚,咸辣香软,多用顿、少、蒸、腊的制作方法。湘西山珍野味众多,当地人喜欢制作各种腌肉和腊肉,擅长咸香酸辣。

远在旧石器时代湖南就已有古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楚人和越人繁衍生息,造就了灿烂的文明,饮食生活风俗已经出现丰富多彩、程式多样的模式,烹调技艺日趋成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系统的饮食文化,以酸、咸、甜、苦等为主具有南方风味的地方菜。秦汉时期,饮食文化比战国时代更进一步,程式化的烹饪技术更加成熟,煎、炒、蒸、熬、脍、炮、腊、羹、炙等多种技术成型,湘菜体系已经成型,无论是从用料、烹调方法以及风味风格都已比较完整,可以称之为湘菜菜系了。当时的常用调料就有盐、糖、韭、花椒、酱、蜜、梅、豉、茱萸、曲、桂皮等,由此可见其使用原料之丰盛,烹调方法之多彩,风味之鲜美。唐宋以后,尤其是在明清时期,随着湖南的开放、开发,逐渐脱离了封闭落后的局面,随着中央政府的管理加强,一些重要城市出现,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外来的文化、外来的管理、外来的风俗习惯,不断融入到当地文化风俗中,推动了湘菜的发展,湘菜菜系逐步得到完善。成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

湖南的三面环山和河网密布的地理地形、湿热多雨气候,主要出产水稻玉米红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辣椒湖南人生活必备品,山珍野味、河鲜湖产、家禽家畜都成为湖南人做菜的丰富资源,三地区的菜各具特色,但并非井然不同,而是异中见同,同中存异,相互依存,彼此交融。辣味菜和腊肉菜是主流,针对热烹、冷制、甜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类技法都派生出多种技法。湘菜更是注重刀工,形味兼美,调味多变,酸辣著称,另一方面,湘菜的煨功卓著,功夫更胜一筹,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煨,讲究原汁,技法多样,尤重煨烤。在色泽变化上可分为红煨、白煨,在调味方面有清汤煨、浓汤煨和奶汤煨,许多煨出来的菜肴,成为湘菜中的名馔佳品。(www.xing528.com)

湘菜主要有:“五元神仙鸡”、“炒血鸭”、“东安子鸡”、“油辣冬笋尖”、“洞庭金龟”、“红煨鱼翅”、“湘西酸肉”等。其中“五元神仙鸡”又名“五元全鸡”,古已有之。原来以黄芪炖鸡,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故名“神仙鸡”。明末清初时期传入长沙,后来加以改进,加入了更多的滋补材料,如:桂圆枸杞、红枣、荔枝、莲子等,更加符合食补的功效,于是更名为“五元神仙鸡”。“红煨鱼翅”又名“组庵鱼翅”,是因清代谭组庵而得名,是湘菜的代表作之一,主料是鱼翅,用熬制好的鸡汤,再加酱油等调料煨制而成。到了清代谭组庵,其家厨将制法作了改进,配料中加上鸡肉和五花猪肉,使这菜醇香鲜美、软糯爽滑。故称为“组庵鱼翅”,此菜汁浓味鲜,味道醇厚,鱼翅糯软,营养丰富,实为菜中珍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