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饮食保养脾胃的注意事项

饮食保养脾胃的注意事项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饮食有节、寒热适度、五味调和、食宜淡薄是饮食保养脾胃的重要原则,反之,脾胃就会受到损伤。过多的饮食将会给脾胃造成负担,影响消化吸收,长此以往,五脏就会受到损伤,影响身体健康。因而饮食量可略少,这也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功能。此外,在没有食欲时,也不应勉强进食,避免损伤脾胃。因为寒冷饮食容易损伤胃的阳气,使胃阳不足,而过热饮食易损伤胃的阴气,使胃阴虚耗。

饮食保养脾胃的注意事项

饮食有节、寒热适度、五味调和、食宜淡薄是饮食保养脾胃的重要原则,反之,脾胃就会受到损伤。

(一)饮食有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最早提出“饮食有节”,中心思想是指人的每日摄入量应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脾为后天之本论》中说:“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脾胃消化五谷人体器官提供营养维持运转,而人体也赖之以生存。然土恶湿而喜燥,饮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病由是生矣。所以,饮食能够健身,但吃得过多,也能危害健康。过多的饮食将会给脾胃造成负担,影响消化吸收,长此以往,五脏就会受到损伤,影响身体健康。孔子早在《论语》中就说过:“君子食无求饱”、“不多食”;《论语·乡党》说过:“不时不食”、“不多食”。《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饮食定时

饮食定时,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进行,脾胃功能也可协调配合,有张有弛。若能经常按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是大有好处的。早在《尚书》中就有“食哉惟时”之论。《灵枢·平人绝谷》记有“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指出只有定时进食,才能使胃、肠功能维持正常,有利于营养物质正常的摄取和输布。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指出“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这即进食适度的意思。一日之内,人体的阴阳气血的盛衰随昼夜变化而各有不同。白天阳气盛,故新陈代谢旺盛,需要的营养供给也必然多,故饮食量可略大;夜晚阳衰而阴盛,多为静息入寝,故需要的营养供给也相对少些。因而饮食量可略少,这也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功能。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又说:“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如果饮食不定时或随意进食,会打乱胃肠消化的正常规律,都会使脾胃失调,消化能力减弱,食欲逐渐减退,长期如此则食欲逐渐减退,有损健康。

2.饮食定量

饮食定量,饥饱适中,恰到好处,则脾胃足以承受。消化、吸收功能运转正常,人便可及时得到营养供应,以保证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饮食定量最早见于《管子》中“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的记载,《素问·痹论》亦述及“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强调定量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即使在饥饿和干渴的时候,也要慢慢吃,以避免机体受到伤害。此外,在没有食欲时,也不应勉强进食,避免损伤脾胃。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提出了饮食的总原则是少胜于多,有“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销”的记载。《千金要方·养性序》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澼”,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过饮过食,急食暴饮。因此,在饥渴难耐之时,亦应缓缓进食,避免身体受到伤害。《遵生八笺》中关于此类的饮食言论不胜枚举:“贪嚼无忌,则生我亦能害我”,“食宜常少,亦勿令虚”等,以上这些论述都说明了节制饮食量的重要意义。

如果饮食过量,尤其是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食物,胃肠道负担势必增加,食物停滞于肠胃,不能及时消化,会影响营养的吸收和分布,同时,脾胃也会受到损害。相反,如果过度饥饿,身体的营养来源不足,不能保证营养供应,机体会逐渐衰弱,健康势必受到影响。这两种情况都难以供给人体所需的足够营养,必然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对健康无益。

饮食定量应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使自身脾胃运化正常,能充分消化吸收食物。若能持之以恒,即使到了老年,也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关于何时进食,进食多少为宜,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的“顿养部”表述得也非常详细:“欲调饮食,先习饥饱。大约饥至七分而得食,斯为酌中之度,先时则早,过时则迟。然七分之饱,如田畴之水,务与禾苗相称,所需几何,则灌注几何,太多反能伤稼;有时迫于繁冗,饥过七分而不得食,遂至九分十分者,是谓太饥。其为食也,宁失之少,勿犯于多。多则饥饱相搏而脾气受伤,数月之调和,不敌一朝之紊乱矣。”尤乘在《寿世青编·饮食以宜》强调:“饮食之宜,当侯已饥而进食,食不厌熟嚼;仍侯焦渴而引饮,饮不厌细呷。毋待饥甚而食,食勿过饱。时觉渴甚而饮,饮勿过多。”饿食渴饮,足时进餐。如等到饥饿或者干渴至极的时候,往往来不及细嚼慢咽就吞下去。饮食过快,极易暴饮暴食,造成肠胃负担。在《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中也提到:“日食须当去油腻,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并伤气,饥餐渴饮勿太过,免致膨脝伤心肺”。太过油腻、太饱、太渴都会对身体内部造成损害,因此,日常饮食中,不能随心所欲,不能片面追求口感,而应根据所需进食,形成一个良好的进食习惯,定时定量,保护脾胃。

(二)寒热适度

在日常饮食中需注意入口之物的冷热,过冷或过热对人体健康均无益。《灵枢·师传》中记载“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寿亲养老新书·饮食用暖》中有“饮食太冷热,皆伤阴阳之和”的记载。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性禁忌》中有:“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正是说明了食物的寒热温度。因为寒冷饮食容易损伤胃的阳气,使胃阳不足,而过热饮食易损伤胃的阴气,使胃阴虚耗。入口食物冷热不当,除损伤胃之阴阳外,也会伤及其他脏器。(www.xing528.com)

1.不可过寒

对过冷而导致疾病,有很多记载,孙思邈在《食治·序论》一书中记载,“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又鱼鲙诸腥冷之物,多损于人,断之益善”,指出虽然春夏季节气候温热,但也不能大量食用生冷食物,否则容易患疾,特别指出鱼、肉等蛋白、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切忌冷食,既不利于消化,也容易引发胃肠道的疾病;又如“形寒,寒饮则伤肺”,所以肺部疾病的患者,如肺炎哮喘,切忌生冷。老年人更要注意控制食用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寿亲养老书·饮食调治》中记载“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老年人内脏功能逐渐衰退,新陈代谢缓慢,生冷食物难以消化,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应该忌食生冷食物。尤其极度口渴的时候切忌大量服用冷饮,“大渴而饮宜温”。极度口渴往往在气候最炎热时或者剧烈体力运动后出汗过多时出现,此时如果突然喝下大量冷饮,往往会造成胃肠道内血管急剧收缩,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而且口渴时咽喉的津液也必然缺少,咽部、声带充血,此时突然受到冷饮刺激,往往是咽炎、失音的诱因,甚至贻患终生。

2.不可过热

经常食用温度太高的食物,同样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济生方·咽喉门》中记载“多食炙煿,过饮热酒,致胸壅滞,热毒之气,不得宣泄,咽喉为之病焉”,《医碥·反胃噎膈》中记载“酒客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说明常吃过热食物,常喝热酒,一方面能产生热毒,另一方面又能耗伤津液,从而会导致咽喉疾病和噎膈。

(三)五味调和

1.合理搭配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概述了人类日常饮食中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以谷类主食品,肉类为副食品,以蔬菜水果为辅助。人们必须根据自身需要,全面摄入,这样调配饮食,才会满足人体每日所需,促进健康。食物的味道归纳为:酸、苦、甘、辛、咸,指出五味对人体的作用各有不同。《素问·生气天论》记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明内在五脏精气的生成来源于饮食。“是以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明五味调和所发挥的营养作用,并强调若能遵循这一饮食方法,便能使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食物的五味对人体的五脏具有特定的亲和力,五味调和,能对五脏起到全面的补益作用,使五脏之间的功能始终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

东汉末年张机,为方书之祖,被称为“医圣”。张机强调五味调和,强调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当以适宜为度。张机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这说明饮食的科学化、合理化,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他提倡科学地配膳,关于这一点,在《金匮要略》中有大量论述,归纳起来就是“两五、配四加新鲜。”所谓“两五”,是指五谷和五味,即主食为五谷相兼,粗细搭配,副食中菜肴的性味与烹制成的味道要五味适合。

2.不可偏食

日常饮食中,要注意荤素搭配,不能偏食。古今饮食理论多强调饮食以素食为主,高濂在《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中记载“蔬食菜羹,欢然一饱,可以延年”。而肉类食物对人体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清代名家章穆记载:肉类可“内滋外腴,子孙繁衍”。民间谚语也有“鱼生火,肉生痰”之说。若偏食肉食,少食蔬菜,最容易致病。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饮食》中说:“身在田野,尤宜备赡,须识罪福之事,不可为食损命。所有资身,在药菜而已。料理如法,殊益于人。”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有“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及少食菜”的记载。其次,只有五味均衡,不偏食某种食味,才有利于健康。若不注意这种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特殊作用,甚至会加重某些疾病。《素问·宣明五气》将其归纳为“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就是这个道理。

(四)食宜淡薄

“淡薄”即清淡饮食。古人有云:“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功行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可见,淡薄饮食是自古饮食保健关键。国人在唐宋以前已认为饮食不可厚味,《黄帝内经》中已有“膏粱厚味,足生大丁”的记载,是指食物过分厚腻而产生疮疡性疾病。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性》中说:“善养老者……非其食勿食。非其食者,所谓猪豚鸡鱼蒜脍生肉生菜白酒巴大酢大咸也,常学淡食。”他主张饮食清淡,少吃厚重之味的动物食品。这里说的“勿食”,是说要控制食量,尽量不要多吃。这些认识是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得出的结论。《寿世传真·修养宜饮食调理》说:“饮食不节,恣食厚味,唯恐不及,血沸气腾,济以燥毒,清化为浊,脉道阻涩,不能自行,疾已潜滋矣。”因此,淡薄之食对于饮食保养脾胃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