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筑形制的发展与转变

建筑形制的发展与转变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268窟从建筑形式上看属于禅窟,是让僧人在窟内坐禅,静思、修行用的,源于印度、西域传来的毗诃罗窟。中心柱窟的形制在西域很普及,在中原越来越少见。到了西魏、北周出现了新的形制,前后室的方形窟、覆斗顶,中原的汉民族的传统因素增多了,中心塔柱形式减少了,交脚弥勒和思维菩萨没有了,一般是正面建有大佛龛,佛龛内是释迦牟尼说法像。石窟的建筑形式逐渐向隋唐风格过渡。

建筑形制的发展与转变

隋朝统一中国后,连年战争的局面结束了。隋文帝提倡佛教,虽然隋朝总共才37年,但在敦煌开凿石窟多达94个,平均每年要开窟两到三个,而且石窟的规模、形制比以往要宏伟,有的石窟一年内无法完成。隋代早期洞窟还是因袭北朝中心塔庙形制,分前室与后室,前室是人字披顶,后室为平顶,后室中央是中心塔柱,塔柱上南、北、西三个方向开龛,中间为说法像,在内室的两侧墙上各塑有一铺立佛(一佛两菩萨),这是典型的隋代洞窟布局(图2-3-1)。后来这种分有前后室的洞窟成为莫高窟的主要建筑形式。

图2-3-1 莫高窟第427窟内景

隋代

图2-3-2 莫高窟第328窟主室西壁

盛唐(www.xing528.com)

图2-3-3 莫高窟第196窟主室

晚唐

到了唐代,洞窟大多是殿堂式形制,覆斗顶,多呈方形,无中心塔,窟内更为明亮、宽敞。西壁中央建大型佛龛,佛龛中供奉佛陀、菩萨等塑像(图2-3-2),有的设有马蹄形基座。唐代还出现一种背屏式洞窟(图2-3-3),前室也是人字形窟顶,画有木结构图案,后室为覆斗顶,佛龛是马蹄形基座,基座上安置彩塑佛像。基座背面有一垛连接窟顶的墙面,称之背屏,其上画有丰富的图案和菩萨像,衬托出墙前的塑像。信徒依然可以围绕马蹄形佛龛转圈祈祷。所以这种石窟被称为背屏式洞窟。在唐代,彩塑佛像数量大增,最初为一铺三尊、五尊,后来增加到七尊、九尊,最多时达十一尊。中央为释迦牟尼说法像,两侧有观音、大势至菩萨,两弟子迦叶、阿难与天王、力士,以及跪蹲在佛龛外侧的供养菩萨,按照佛教中的等级,大小各异。

同时,在唐代开始建造大型佛像和洞窟,如九层高的第96窟,内塑一尊高35.5米的大佛。又如第130窟大佛,高26米,窟形上小下大,透视强烈,视觉上更显雄伟。第148窟和第158窟大卧佛,长达16米。这些大型洞窟与唐代武则天在位期间下令全国诸州建大云寺、藏《大云经》、建造大佛像是密切相关的。从题迹上看,35.5米高的北大像就是武则天在位期间掀起崇佛高潮时建塑的。

盛唐是敦煌艺术的巅峰时期,以汉文化为主体,吸收丝绸之路上的异国风情,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即敦煌风格。这把唐代兴盛富足、莺歌燕舞的现实世界与理想中的佛国世界合二为一。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已经超越时空,充分发挥了艺术创作的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创造出人们心目中真、善、美的典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