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戚继光:龙山战役与抗倭战功

戚继光:龙山战役与抗倭战功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戚继光在山东所能做的,多半是整顿军纪,加强防备。此后,戚继光先在龙山所战役中初步显示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后在台州战役及福建战役中重创倭寇,立下赫赫战功,狠狠地打击了倭寇的气焰。戚继光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抛开原先的旧军,重新练就一支新的军队,以御倭患。戚继光受命率所部参加战斗。最终,戚继光身先士卒,率兵猛攻,明军以极大的代价拿下了岑港。收复岑港后,戚继光官复原职。

戚继光:龙山战役与抗倭战功

对于明代中后期东南沿海的百姓来说,倭寇就像是一个梦魇,时时侵扰,不得安宁。戚继光生活的山东沿海地区,素来就是一个不平静的地域。从元代末年起,这里便经常受到倭寇的骚扰。戚家世居的登州卫,也是山东海防的前哨。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是戚继光十九岁读兵书时无意中写下的,也许,这种很随意的创作真正反映了戚继光的理想。面对骚动不安的海疆,戚继光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是光宗耀祖的奢想,而是保国为民的理想。

所以,当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被任命为署都指挥佥事,专任山东防倭之责时,他获得了实现其理想的最佳机会。此后的十余年中,他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等地御倭。然而,相对于浙江、福建等地来说,山东的倭患相对较轻。戚继光在山东所能做的,多半是整顿军纪,加强防备。真正能展现他的军事才能的地方,是后来在浙江和福建的抗倭战场。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秋天,戚继光来到浙江,任浙江都司佥书,管理军队的屯田事宜。当时,浙江沿海的倭寇非常猖獗。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曾有一队四十余人的倭寇因为失落了船只,便上岸抢劫,窜入浙江平湖、海盐等地,杀死大批官军,然后从容夺船出海。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又有53名倭寇从浙江平湖入境,转掠杭州附近,又经淳安深入南直隶的歙县,迫近芜湖,再绕了一个大圈,转回宜兴武进,一路杀人越货,虽然最终被歼,但被他们杀死杀伤的据说有4000人之多。要知道,南京当地驻军按额有12万人,居然听凭这么一小股倭寇横行内陆。所以,黄仁宇先生评说:“这样的军事行动,在世界战争史上亦当称罕见。”由此可见,当时明军已经腐败至斯,毫无战斗力可言。

倭寇的滥杀,给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无限愤慨。明朝政府先后撤换了数位官员,又征调河北、山东、广西等地的客兵入浙江平倭。但是,客兵对于抗倭毫无积极性可言,往往临战奔逃,又趁机勒索抢夺平民。因此,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宁遇倭寇,毋遇客兵。遇倭犹可逃,遇兵不得生。”明军在与倭寇交战中,有时还杀戮平民来冒功。

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起,胡宗宪开始参加东南地区的御倭战争。在他的推荐下,年轻的戚继光被擢升为参将,镇守浙江沿海的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此后,戚继光先在龙山所战役中初步显示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后在台州战役及福建战役中重创倭寇,立下赫赫战功,狠狠地打击了倭寇的气焰。

龙山所在浙江慈溪县境内,位于县城的东北面临海处,隶属观海卫。在龙山所的东面是舟山群岛,倭寇频繁在此出没。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九月下旬,一支约有800余人的倭寇窜入慈溪沿海,攻到了龙山所。当时,参将卢镗和游击尹秉衡率兵前往迎敌。新近上任的戚继光也整军参战。猖狂惯了的倭寇丝毫不将素来孱弱的明军放在眼里,三个倭酋率倭寇向着人数占优的明军攻来。明军竟然抵敌不住,连连溃退。戚继光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遂跳上一个高处,张弓搭箭,一连三箭将三个倭酋射倒。倘若我们还记得他曾经中过武举的话,就不会奇怪了。戚继光这三箭,稳住了明军的颓势,立定脚跟,开始向倭寇反攻。倭寇见讨不到便宜,便立即撤退。这虽然只是一场普通的战斗,但是戚继光的勇武,已经为人所知。戚继光儿子在所作其父年谱中说:“是役也,兵无专统,谋不佥同,且家严(指戚继光)职为新设,兵属旧辖,方欲训练而寇适至,赖三矢而退,诸部兵咸服其勇略。”(www.xing528.com)

但是,戚继光在这一战役中也清楚地认识到明军的弱点。原先的卫所部队已经不堪迎敌,于是他向胡宗宪提出训练新军的想法。在这份建议中,戚继光尖锐地指出明军的弊病:现在,官兵们都不听指挥,很少训练,军心不稳,军令不知。行军也不带军粮和炊具,打战时又没有号令,驻守时也不筑营壁。这样的军队怎么能够抵挡武艺高强、身经百战而且有必死之心的倭寇呢?戚继光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抛开原先的旧军,重新练就一支新的军队,以御倭患。

据说,胡宗宪初见戚继光的练兵建议时,将它往地上一丢,说:“我以前也练过兵,浙江兵如果可练,我早就练了,还等你来。”确实如此,在戚继光之前,练兵的呼声并不低。俞大猷、谭纶等将领都提出过练兵的建议,胡宗宪甚至曾招募勇士千人,日夜训练,但收效不是很大。不过,胡宗宪最后还是同意了戚继光的练兵建议。然而,戚继光还未来得及实施其练兵想法,倭寇与明军之间便爆发了岑港之战。

岑港之战发生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此前,倭寇因其最突出的领袖“五峰船主”王直被胡宗宪诱捕,气焰被打下去许多。以毛海峰为首的余倭盘据岑港,声称要替王直报仇。岑港位于舟山岛的西面,周边罗布岛屿和港湾,地势复杂,易守难攻。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春,胡宗宪即调兵遣将,准备围攻岑港,肃清残寇。戚继光受命率所部参加战斗。夏天,双方僵持不下之际,大批倭寇又至台州、温州沿海。戚继光受命自舟山西援台州,而后跟踪倭寇至温州,在盘石卫(在今乐清县境内)的乌牛、十里桥、白塔连打了几个胜仗,迫使倭寇向大洋逃遁,不敢再犯。戚继光在秋天的时候重新参加围攻岑港的战斗。

由于此役长时间没有进展,朝廷将总兵俞大猷、参将戚继光、把总刘英撤职,严令他们戴罪立功,限一个月内拿下岑港。随着限期一天天临近,明军与倭寇的交战也越来越激烈。最终,戚继光身先士卒,率兵猛攻,明军以极大的代价拿下了岑港。残寇被迫逃往舟山岛北面的柯梅山中。收复岑港后,戚继光官复原职。之后又开始准备围剿残寇。

经过龙山、岑港之战,戚继光深感组建编练新军的重要性,于是派胡守仁率先到浙江义乌、处州等地招募新兵。胡守仁在义乌陈氏族领陈大成的协助下,很快募集了一支三千人的新军。随后新军在戚继光的精心组织训练下,发展成一支坚强精干、素质高超的“戚家军”。

从此之后,“戚家军”在浙江沿海的多次抗倭战斗中所向披靡、屡战屡胜。而胡守仁虽然官职不大,却经常与戚继光“俱列陈前”指挥作战。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义乌兵》一书有记载:戚继光义子戚英年轻有为,在台州的一次抗倭战斗中因轻敌骄傲,擅自更改义父部署,按兵于台州仙居县白水洋不动,致使数十名残倭逃之夭夭。戚继光怒发冲冠,要按军法处斩戚英,并命胡守仁为监斩官。胡守仁等部将鉴于戚英虽然有过,但功可补过,全体跪下请求宽免。但戚继光斩钉截铁,严行军纪,说得胡守仁等诸将哑口无言。胡守仁接令在手,终于把令牌掷出,戚英身首异处。由此可见戚继光治军之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