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与知识观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知识与知识观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与知识观,两者是平行的概念。知识观并不是包含在知识当中,它是对知识的一般观念、观点与看法。这类知识尽管不是知识的主体,但由于是人类知识的一种形态与样式,因而不可忽视。另一方面,知识具有内在性,所谓内在性是指知识内在于人的主观能动创造,是人类创造自然界、改造社会、创造思维的结果。

知识与知识观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知识与知识观,两者是平行的概念。知识是指间接学习的或是直接学习到的理论、经验。知识观是指学习理论、经验的观念。知识观并不是包含在知识当中,它是对知识的一般观念、观点与看法。由于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总的看法和观点,且其中关于知识是什么的问题是知识观的核心内容,因而,下面将重点对此问题加以阐述。

知识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大多习惯从哲学视角进行界说。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知识就是有理由的真信念,这是西方哲学家们的传统看法[10]。又如,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家贝尔则将知识定义为:一组对事实或概念的条理化的阐述,它表示一个推理出来的判断或者一种经验结构,它可以通过某种信息工具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传播给其他人。[11]再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知识的解释是,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12]还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指出,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3]从已有文献及应用实践看,知识的概念与众多概念密切相关,丰富而多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不同的场合其用法也不尽相同。比如,在日常语境中,人们常常未做任何区分就使用知识的概念,它经常与经验、文化、信念、信息等概念等同使用,因此显得较为模糊、含混,缺乏清晰而准确的定义[14]。教师教育是一项关于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工作,知识的选择、传递、理解、创造、评价是教师教育的基本工作,显然,对知识这一概念的理解与使用是教师教育的起点。那么,在教师教育语境中如何定义知识这一概念更为合适呢?下面先探讨一下界定知识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适当界定知识的外延。外延是一个概念的基本构成部分,它规定某一概念的指涉范围。由于知识的内涵十分丰富且运用广泛,因而需当心其外延过宽,出现将知识等同于文化、意识、精神的问题。不过,其外延过窄也不可取,如若将知识等同于科学、真理,就限制了知识的原有范围,无视了多种类型知识的存在。为了恰当定义知识,必须涵盖各种知识类型。目前,有关知识的分类很多,但一般将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数学知识、哲学知识等类型。

第二,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传统上,知识代表着人类理智活动的成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体现为一些较为稳定、可靠的结论性认识。知识不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还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结晶。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关注,凸显了当代知识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动态性。在教师教育领域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将探究、能力、智慧引入知识概念,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表现知识多方面的育人价值。(www.xing528.com)

第三,不能忽视缄默知识。所谓缄默知识(Tatic Knowledge),就是指不能说出来的知识。这类知识尽管不是知识的主体,但由于是人类知识的一种形态与样式,因而不可忽视。缄默知识虽然不易表述,但仍然能够或多或少地被部分表述,否则这种知识将因不可捉摸而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在定义知识的概念时,既要充分重视具有言说性质的知识(简称言说知识),还要充分重视缄默知识。

第四,外在与内在的统一。从其内容来看,一方面,知识具有外在性。尽管知识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果,但它不是人类内在的纯主观活动的产物,而是有其外在的客观基础。此外,知识的外在性还体现在它可以凭借语言和文字以声音、符号、图画等形式表达出来,以信息的形式储存在磁带、光盘、书本、报刊之中。另一方面,知识具有内在性,所谓内在性是指知识内在于人的主观能动创造,是人类创造自然界、改造社会、创造思维的结果。显然,外在性和内在性同为知识的基本属性。

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对知识下这样的定义:所谓知识,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及发展思维的实践中产生或形成的,能够运用某种程度或某种方式表述的,有关人们自身内部、外部世界的认识、体验、活动操作等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