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文化的人类学理论探索

西方文化的人类学理论探索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文化人类学家过分扩大文化的作用,忽略了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忽视了生物基础作用,文化决定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另外,文化人类学家虽然敢于向当时盛行的弗洛伊德本能论提出挑战,但他们却没有完全摆脱精神分析的影响,过分强调了早期经验的作用,而忽视了以后社会化过程。

西方文化的人类学理论探索

20世纪20年代以前,由于受达尔文进化论弗洛伊德生物本能论的影响,人类学家根本不注意文化影响的心理历程,而认为人类种族的发展是从原始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单程进化,只是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他们还认为,人类种族的单程进化的出现,是由于种族生物遗传特征的变化而导致的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显然,文化的异质性被忽略了。

20世纪30年代以后,人类学家对社会实地调查研究认识到,要深入理解社会文化就必须触及文化中个人的心理层面以及文化的递演过程。心理分析学家重视早期经验在个性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这激发了人类学家想搞清楚个人是如何接受文化,文化又如何经过个人传递到下一代的兴趣,文化与个性(人格)研究的思潮便孕育而成。

1.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论

作为美国文化人类学的一代宗师博厄斯(Fran Boas)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将人类学与心理学结合,他通过对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进行实地调查和文化史的实证研究,最早提出了文化决定论,认为“人类群体最初的习惯是由文化决定的,不能归咎于遗传”。人们的心理因素受制于文化和社会组织因素,人格也会随着文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0世纪30年代后,他的“文化决定论”逐渐演变为“文化相对论”,即不同的文化对人们的个性以及受个性制约的社会行为的影响不同。

弗洛伊德的影响和博厄斯本人对心理学的转向,非但直接影响了他的学生本尼迪克特研究取向,而且还直接孕育并推动了整个文化与个性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中叶起,本尼迪克特就开始以人性、个性和文化变迁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现场研究,力图解释文化对个性形成的决定作用。

2.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

本尼迪克特(Ruth F.Benedict)认为,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性,因此,每一个个别文化都只是涵纳在这种无限之中的部分元素所构成的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这种统合各具体元素所构成的“构型”才是该文化的精神。文化给个人提供了生活素材,个人正是被局限在这种素材中发展,并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符合自己文化特点的人格特征。任何群体的绝大多数个人都按照文化的形式塑造而成,换句话说,绝大多数个人都可以按照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造型力量来塑造。她进一步指出,不同的社会对于正常和异常行为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在一种文化中被禁止的,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是合理正常的。这实际上奠定了用文化解释心理动力的理论基础,明确地把文化研究与人格研究结合起来。(www.xing528.com)

3.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

1936年继博厄斯、本尼迪克特为代表的关于文化因素对个性影响研究之后,以林顿(Ralph Linton)、卡丁纳(Abram Kardiner)、杜波依丝(C.Dubois)为代表的新理论产生,其强调文化与个性的交互作用,尤其注重形成了的个性是怎样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文化结构的。

林顿与卡丁纳在理论上已经超越了文化决定论,他们不仅考虑到了米德和本尼迪克特反复论证的文化的决定作用,而且还注意到了个体对文化的影响,并在理论上做了论证。在一定程度上还把文化引入了个体内部来考察。但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并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他们在关于基本人格形成上,都过分重视童年早期经验。如果文化对基本人格的构成作用在幼儿就已经完成,这无疑忽视了个体日后的社会化。文化的决定作用还是外在的,而不是个体的主动掌握,忽视了个体意识经验的地位和作用。杜波依丝看到了这一点,她坚决反对把基本人格视为儿童经验的产物,并提出了“众数人格”的概念,众数人格是“由生理与神经因素决定的基本倾向和文化背景决定的人类的共同经验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一概念日后为大部分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学者所采用,并逐渐发展为民族性或国民性的概念。

文化人类学家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提出文化对人格和社会行为有决定作用,这对于我们从跨文化角度研究社会文化对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研究很有启示。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虽然是各民族不同文化相互吸收和借鉴,但仍然保持多元化的基本态势,就其形成社会主流文化核心的基本价值观念来说,不同文化差异很大,研究不同文化如何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但是文化人类学家过分扩大文化的作用,忽略了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忽视了生物基础作用,文化决定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另外,文化人类学家虽然敢于向当时盛行的弗洛伊德本能论提出挑战,但他们却没有完全摆脱精神分析的影响,过分强调了早期经验的作用,而忽视了以后社会化过程。实际上幼儿期虽然是人社会化关键时期,但绝不是终结时期。毕生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系统是不断运动发展的,是从无序经过涨落到有序状态的发展过程。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其中任何阶段都可能存在发展的起点:人从出生到青少年是人的初级社会化;从成年到老年人为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需重新建立社会规范行为方式,还需要再社会化过程;21世纪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的再社会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文化人类学家注重从现实环境中进行观察、访谈、调查、研究,虽然囿于研究手段的局限,还有很大局限性,但是这种从生态化角度进行定性研究的思路值得借鉴。

由上所述,尽管个性社会性发展理论在不断深入,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够系统全面地解释人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问题,这需要我们加倍努力、深入研究。当今人们趋于对各流派理论的综合,吸取各种理论有价值的内核,以指导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