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高校财经类特色发展的探索

陕西高校财经类特色发展的探索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财经类高校走特色化发展之路的探索杨学义[1]胡健[2]办学特色是关于如何办出学校个性、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问题,它关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高等财经类教育主要由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的经济和工商管理类专业和独立设置的财经院校承担,都各具其特色和优势。人才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

陕西高校财经类特色发展的探索

地方财经类高校走特色化发展之路的探索

杨学义[1] 胡 健[2]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摘 要】办学特色是关于如何办出学校个性、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问题,它关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对西安财经学院以建设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创新育人模式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的做法和体会进行论述。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办学特色;发展战略

1.引 言

世纪之交,经过“大改革、大建设、大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也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下一步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步伐。未来高等教育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办学特色的竞争,办学质量的竞争。对于大学来说,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实力。任何一所大学要想在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确立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也就没有生命力。

2.特色化发展战略的设计

高等财经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源与人才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高等财经教育亟待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主动迎接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提出的新课题,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进一步发挥高等财经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

办学特色是关于如何办出学校个性、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问题,它关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近几年和其他高校一样,我校在办学思路、特色定位上也有过激烈的争论和艰苦的抉择。经过全校上下反复调研和讨论,从办学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理念、校风学风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入手,对学校的目标定位、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功能定位等作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明确了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办学层次与学科专业设置——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构建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管、文、法、理、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服务方向——立足陕西、面向全国、服务社会。总体目标是建成优势学科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实力、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

确定这一特色化发展战略目标,我们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基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需求的多样化趋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不同的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办出特色。不同大学应有不同的目标定位,每个学校都应发挥特长,形成优势互补,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像爱因斯坦这样的搞基础理论的科学家,也需要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的领军人物,但更需要数千万的高素质劳动者,各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

二是基于学校在高等财经教育领域和省内高等教育布局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高等财经类教育主要由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的经济和工商管理类专业和独立设置的财经院校承担,都各具其特色和优势。综合性大学文理渗透,理工融合,有利于人才知识结构的优化,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理工科大学在工业工程、系统工程技术经济等管理技术方面优势突出,与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及交通、通讯类企业联系紧密,对现代化企业管理系统的相关知识比较熟悉,易于培养出理学工学经济管理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高等财经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较为齐全,特别是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历史比较悠久,专业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与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及金融和工商企业联系紧密,基础理论及经济管理实践应用知识较为扎实,在培养金融、财税、工商管理、会计、统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学等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方面有明显优势。不同类型的院校应当继续保持和加强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努力办成相应层次上高水平、有特色的经济管理类教育。

三是基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学科特点。西安财经学院具有56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2002年以来,学校根据自己的发展历史、行业背景等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通过组建统计学科群、经济学学科群、管理学科群等,形成了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在经济、管理等学科形成比较优势,在统计、财税、金融、工商管理等学科形成明显的特色。

3.特色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3.1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多次组织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在全校教师心中树立人才培养应积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和变化的观念,变过去片面强调专业对口、单一的专才教育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竞争力和创造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树立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树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观念,更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树立在一定教育目标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改变用一种模式塑造所有学生的方式。在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学校明确了“育人为本,质量优先,人才强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总体水平

兴校强校的决定因素是人才。人才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三个规划的制订和实施,都必须有充分的人才资源作为支撑和保证。前一个阶段我们花更多的精力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为学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近几年,我们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人才队伍建设上来。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我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学历、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尤其是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人才,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启动博士化提升工程和国际化学术背景培训工程、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搭建海外师资培训平台等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做好优秀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快引进和培养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快速提升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在全国高等财经教育领域的地位;实施“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通过完善岗位设置体系、强化岗位管理,加强各层级岗位之间的联系和支撑,构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制度体系等措施,逐步形成了二级学院、学校、省级、国家级四个层次的教学科研团队,增强争取大项目和取得大成果的能力;深入开展教学名师和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2007年,学校遴选了39名学科群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在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财政学、经济法学等省级重点学科中形成了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教师的学历层次得到快速提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提高到51.63%。稳步推进了以“合理定编、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用”为中心内容的全员聘任制,开展了教师队伍、专业技术队伍的岗位聘任和定级工作,在建立现代大学用人制度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3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

学科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的核心,学科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关系学校办学目标、办学宗旨的实现,关系到我校能否建成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作为多年从事高等学校管理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指导思想对于发展中的西部地方高校是至关重要的。

近几年来,我们从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扶持基础学科、促进重点学科、强化优势学科、增设交叉学科,改善学科结构,突出办学特色;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带动相关学科建设上水平、上层次;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建设高水平学术队伍,产出标志性成果;积极探索学科基层组织建设模式,选拔学科带头人,建立学术梯队,明确学科研究方向,确保学科基层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加强与重点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学校各个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特色;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中心建设,使之成为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带动相应学科领域发展的重要基地。

目前学校拥有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财政学、经济法学4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西安统计研究院(与国家统计局共建)、陕西省统计研究中心、陕西省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5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西部农村公共经济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文化资源与产业研究中心3个校级科研基地。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的建设,有效地整合了学科、科研资源,组建起较为稳定的学术团队,锻炼了研究队伍,凝练了学科方向,在统计理论与应用、西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西部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西部装备制造业与国防经济发展、西部农村公共经济与财税政策、统战理论与实践等六个方面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2002~2007年,我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50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218项,33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励。2007年我校获陕西省软科学项目立项19项,名列全省高校第一。目前我校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量已居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前列,被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评为社科基金管理先进单位。

3.4积极创新育人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信得过、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的特点,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把素质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信得过、用得上、干得好的优秀人才。“信得过”是指诚实守信,职业道德素质好;“用得上”是指专业素质过硬,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干得好”是指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发展潜质。(www.xing528.com)

(1)以诚实守信教育为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高等经济管理类人才诚信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广大工商企业的发展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声望,直接影响到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信用水平。因此,高等财经教育要高度重视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将诚实守信作为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将树立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诚信素质,作为我国现阶段财经教育的一个重要而突出的内容。为此,学校制定了《西安财经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施意见》,将“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财经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了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格局。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诚信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财经职业道德,使学生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学习做人,达到做事与做人的统一。

①构建完备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

一是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诚信品质,做诚实守信的社会人。

二是职业道德教育。结合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特点,进行遵守规则、爱岗敬业教育,坚定学生的诚信理念,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做诚实守信的职业人。

三是严谨为学教育。进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科学严密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做诚实守信的文化人。

四是诚信立人教育。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制意识、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做诚实守信的守法人。

②构建完善的诚信教育实施体系。

将诚信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一是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学分和教材选用,把诚信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二是开设伦理学、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与就业、西方伦理学、西方现代文化概论等课程,进一步丰富诚信教育内容。三是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了民法、经济法、合同法、公司企业法知识产权法等课程,实现了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四是在第二课堂中制定诚信教育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形成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并重的诚信教育格局。

将诚信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依托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学术、科技、艺术等活动,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者得益,不讲诚信者难行”的校园氛围。组织学生参加“呼唤诚信、践行诚信”调查问卷活动;开展“诚信大家谈”征文活动、“我身边的诚信故事”征集活动、“诚信伴我行”演讲比赛活动;开展“诚信宣誓、万人签名”,“诚信人生辩论赛”,评选“诚信之星”,“诚信班级”等活动;邀请知名企业家进校举办诚信讲座。寓诚信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诚信素质。

将诚信教育渗入到日常行为管理之中。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制定了大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明确诚信行为具体要求,从日常学习生活细节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基本情况、学习成绩、诚信记录、奖惩情况等,在学生毕业时,诚信档案随学生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将学生的信用记录延伸到社会。

将诚信教育嵌入专题教育之中。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上好诚信教育第一课。以考风考纪教育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设立诚信考场,开展“做诚信考生”签名活动,对诚信考场班级和诚信考生在评选先进集体和个人时予以优先考虑。在对16000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查的基础上,以诚信还贷为内容,对学生开展诚信还贷教育,培养学生诚信还贷意识。建立了贷款学生数据库,及时了解还贷情况,表彰诚信还贷典型,营造诚信还贷的良好氛围。

③构建完备的诚信教育监督评价体系。

一是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生诚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二级学院成立相应组织,建立党委和行政齐抓共管、学工部具体实施的诚信教育监督工作机构。二是建立诚信教育监督评价体系,包括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社会诚信四个部分,由各院(部)具体实施。三是加大诚信教育监督力度,每学期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诚信教育进行检查监督,把诚信教育实施情况与干部综合目标责任考核挂钩,对诚信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2)以强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量化分析能力。学校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水平,尤其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强化学生量化分析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是加大相关课程的开设力度,统计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均开设了概率论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必修课程。经济类专业开设量化分析课程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43.3%,管理类专业占13.5%,其他专业也开设了相关课程。通过强化量化分析课程教学,培养了学生依据数据和模型进行经济管理的能力。

二是制定了《西安财经学院推动科学研究资源为本科教学服务暂行办法》《西安财经学院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不断强化量化分析能力综合训练。近三年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50余项,学生毕业论文结合教师的实证研究课题和社会实践应用的选题占选题总数的比例为78.7%。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04至2007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8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0项。毕业生的创新精神、业务能力、实干作风、良好业绩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在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凝练的“面向西部,服务基层,培养‘信得过、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成绩。

3.5发挥优势,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高等财经教育处于科技、教育和经济的交汇点上,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作为省内唯一一所财经类高校,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服务社会经济建设,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我校坚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密切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为依托,以高水平学术论文和专著为重点,产出了一大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2002~2007年,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28项,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城镇水资源产权市场的建设和管理研究》《西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研究》《西部农业经济运行监测系统研究》《西部大开发中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利益关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部地区“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战略研究》,陕西省2005年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课题《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西安市发改委重大课题《西安市建设节约型社会中长期规划》,与榆林市合作课题《榆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等。这些科研成果为西部和陕西地区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调整与升级、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充分发挥了高校智力源、思想库的作用,提升了学科实力和学校的学术声誉。

4.结 语

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是时代赋予大学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我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学校荣获“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特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过程,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实施一系列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改革措施,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校园精神文明的各项建设与发展工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的奋斗目标。

【注释】

[1]杨学义,男,教授,西安财经学院党委书记。

[2]胡健,男,教授,西安财经学院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