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地市普通高校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陕西地市普通高校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地市普通高校存在的主要问题地市普通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弱势群体,在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以陕西省为例,2003年部委院校生均预算内经费9 414.47元,而省属院校则为3 053.79元,不到其三分之一。以陕西省为例,截止2003年底省属高校有46 205人累计拖欠学费金额23 557万元,占当年应交学费的17.32%。因此,经费问题是制约地市普通高校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普遍而重要的因素。

陕西地市普通高校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四、地市普通高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市普通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弱势群体,在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从我国高教系统的宏观方面看,地市普通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偏弱,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大多数省级中心城市,既是行政中心又是经济中心,还是区域高等教育的集结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省级中心城市。有资料显示,30多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本科院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5.4%,而其反的不少中小城市和地区,它们的中等教育发展快、教育质量高,人口相对比较密集、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但高等教育发展却滞后。到目前为止,这一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9]另外,在东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级城市,不但有综合性的普通高等学校,还有高等职业院校和一些专科性学校。而在西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级城市,普通高等学校仅有一所,大多为高等职业院校。还有个别地级城市连一所普通高等学校也没有。同时,一些特大型地级城市、大型地级城市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不能适应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例如,内蒙古包头市,辽宁省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辽阳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伊春市,江苏省徐州市,河北省张家口市,山西省大同市,安徽省淮南市、淮北市等,这些地级城市的普通高等学校偏少,与其人口规模、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此,发展地级城市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发展特大型地级城市、大型地级城市的普通高等教育是的重点之一。

(二)就学校层面而言,地市普通高校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1.思想观念、教育观念落后,办学理念不明晰,定位不准

由于地市普通高校对外交流有限,信息不够畅通,发展相对滞后。有许多地市普通高校领导的思想还未完全冲破计划经济时代落后思想的束缚、没有深刻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含义及社会职能、无法完全领会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在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服务面向等方面,刻意模仿一流学校和重点院校,出现了攀高(追求高层次、学术性)、求大(规模大、场所大、学科专业全)、尚名(追求学校高行政级别、专业名称花哨)、趋同(办学模式没有特色)等问题,缺乏适合自己特点的办学理念。这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特色意识以及危机意识

另外,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就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区位性与人才服务的区域性要统一。地市高等教育主要是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力发展地级城市高等教育,将为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技术支撑。这既满足了广大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又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78.82%的地方高校已将为地方服务纳入到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中,但仍有17.65%的准备纳入,3.53%的尚未纳入。同时,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极为密切的占12.94%,较为密切的占43.53%,而不太相关的占2.35%。这说明我们地市普通高校的办学目标并没有完全转变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发展区域经济的方向上来。

2.地处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且学费缺欠情况普遍存在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高校对政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弱,办学经费更多的需要自筹。有关资料表明: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998年为6 775元,2005年下降为5 376元,而且有些高校不到1 500元。[10]同时,地市普通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95%,但在总的高等教育投入中只占57%,预算类经费和其他方面经费也都非常少。[11]与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办学、以省级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对应,中央部委院校财政性经费由中央财政负责,地市普通高校的财政性经费则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国家投资比例越来越少。据调查,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高校的比较中发现,地级城市高校经费完全到位或基本到位情况是最差的,为72%;而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都已达到了90%。[12]以湖北省2004年为例,地方高校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增长比例比部属高校低52.1个百分点,学费在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分别为28%和51.4%。[13]名牌的重点高校由于得到中央政府和海内外各界的大力支持,办学经费一年可以达到几亿甚至十几亿元。而地市普通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拨款和学生的缴费,就是万人规模的大学一般一年也只有几千万元,规模小的就更少了,有的甚至还不够用作“人头费”。以陕西省为例,2003年部委院校生均预算内经费9 414.47元,而省属院校则为3 053.79元,不到其三分之一。[14]而且,由于这些院校地处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农、牧业靠天吃饭,工业基础较差,国有企业大多没有明显起色,乡镇企业后劲不足,市场经济比较萧条,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远远低于中心城市,学生家庭经济普遍困难,生活比较艰苦,学费缴纳困难,欠费现象在绝大多数学校都严重存在,这也使学校的资金短缺问题雪上加霜。以陕西省为例,截止2003年底省属高校有46 205人累计拖欠学费金额23 557万元,占当年应交学费的17.32%。[15]加之地市普通高校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强,来自于校外捐赠和科研经费又比较少,办学资金严重短缺。

总之,几乎对所有地市普通高校来说,上级主管部门划拨经费十分有限,融资渠道又不很畅通,科研项目和经费也少得可怜,教学科研方面的资金缺口较大,只能勉强维持工作。因此,经费问题是制约地市普通高校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普遍而重要的因素。经费严重不足使办学条件无法改善,尤其是难以留住或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办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严重制约。据张婕、王保华调查表明:高校共有的问题,但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高校的比例要高于直辖市高校近20个百分点,说明较直辖市高校来说,其他地区高校的经费短缺问题更加普遍。

3.教学资源短缺,办学实力不强,扩招后办学压力更大(www.xing528.com)

一般情况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和分配首先关注部属院校,然后是地方重点大学,对于地级城市高等院校的发展则关心不够。地市普通高校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教学设备数量不足、落后,教学科研手段陈旧,信息渠道不畅通,这对于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社会的高等学校来说,有着致命的缺点。同时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学费收入是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在国家大学扩招的政策指导下,地市普通高校普遍扩招幅度较大,学生人数连年翻番,基本上都超过其办学条件的承受范围,这就使仅有的校舍、学生食宿用房、实验器材等办学条件更为紧张。据有关调查统计表明,扩招以后全国高校办学条件普遍下降,其中,2003年本科院校的生师比、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藏书量等项目的全国平均水平都不达标(见表1-1)。由此可以想象,办学基础本身较差,反而承担扩招主要任务的地方院校,特别是地市普通高校的办学情况会更差。

表1-1 1998~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办学基本条件的变化

img1

注:谢作栩,黄荣坦.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宏观调控模型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4,6:18。

因此,近年来绝大多数地市普通高校纷纷征地建设新校区,大批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而征地建设新校区又无资金来源,贷款建设又加剧了资金压力,容易形成经费拮据的恶性循环。以陕西省为例,为建设新校区,截止2003年,省属高校贷款总额已达到31.46亿元,一年利息支出就有1.6亿元,占当年学费收入的10.04%,同时,省属26所高校2003年末贷款余额占现有资产的比率达到37.26%,其中有10个院校超过了50%,一个学校甚至超过100%,而且,省属高校还累计拖欠基本建设工程及设备购置资金约22.3亿元。[16]有关调查也表明,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高校中,对办学条件很不满意的主要集中在地级城市高校,达到12.5%。[17]

另外,作为大学而言,最重要的办学资源就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但是地市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相比,由于教职工收入偏低,生活条件较差,科研项目经费严重不足,学术环境欠佳,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太小,高水平的人才不愿来,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本地人才一有机会就“孔雀东南飞”,特别是应用专业、热门专业方面师资人才紧缺。许多学校不得已只有把选留自己的毕业生作为师资队伍补充和建设的主要渠道,这样,不仅使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得不到根本性改观,而且由于“近亲繁殖”,学缘结构必然不甚合理。据张婕、王保华调查表明:地级城市高校教师流失严重的比例高于直辖市30多个百分点,达到65.38%。总之,地市普通高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师资队伍数量短缺,结构不甚合理,质量水平有限,教学、科研、实验、实习等条件较差,现代化、信息化程度低,办学实力有限。

同时,由于所在城市高校数量少,大多城市只有一所普通高校,规模较小,缺乏相互竞争和合作的伙伴,既不利于学校间的资源共享、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科学研究的开展,也不利于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如现在高校数量比较集中的地方,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都采取了“跨校选课,互认学分”的做法,但对这些孤立无援的学校来说,就无从谈起,学生也只有羡慕的份,当然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4.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弱,且生源质量整体水平较低

地市普通高校大多办学时间较短,办学条件有限,教学科研水平较低,社会影响力小,且绝大多数属本、专科层次,毕业生学历层次没有优势,所处地区就业、创业环境较差,人才吸纳能力有限,加之目前我国人才市场还不够成熟,许多用人单位人才使用浪费,拔高选用毕业生,大多数毕业生难以觅到“称心”职业,从而使地市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难上加难。毕业生就业困难,进而对招生工作又带来不良影响,生源数量不足,加之,这些学校在招生地域上的狭小,从而使生源结构单一、生源质量有限。这样,地市普通院校在人才培养等竞争的起点上就处于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据教育部统计,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市普通高校较差。[18]

5.社会服务能力较弱,也很难得到地方社会的大力支持

由于地方普通高校学科建设水平有限,缺乏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科研梯队也不完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有限,科研活动大多各自为战,团队合作不够,科研项目层次、科研成果水平较低。加之这些高校隶属于省教育主管部门,与地市政府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许多学校领导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开放程度也不够,习惯上与当地政府、企业、农村的联系不够紧密,科研项目大多集中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联系不够密切,技术转化能力、科技服务能力较弱,对地方发展贡献不太突出,从而很难得到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