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努力实现陕西地市普通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努力实现陕西地市普通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努力实现陕西地市普通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依靠科技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而科技的发展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密切。目前,陕西各个地市的民办高等教育已有一定发展,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努力改善和优化民办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空间。

努力实现陕西地市普通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努力实现陕西地市普通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依靠科技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而科技的发展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密切。高等教育对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地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同样对高教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陕西作为高教大省,其区域经济一直在全国20多名徘徊,在西北五省区也并不靠前,尤其是西安市以外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更不理想,这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特征不甚和谐,要实现陕西省地域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科教兴省之路,以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高等教育带动地域工、农经济的良性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地市普通高校的和谐发展。

(一)基本思路

宏观方面说,着眼西部地区,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地市和农村,稳定本科院校,发展职业技术院校和民办高校(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兼办职业学院独立设置高等职业学院相结合,以普通本科院校兼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调整工科院校,适度增加综合院校,拓展广播电视大学、远程网络教育和自学考试。充分利用西安市普通本科院校的资源优势,在西安市外的宝鸡、咸阳渭南等市加快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并逐步通过“并、转、合”等方式,为其他地市组建一所适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等职业学院。具体说来,就是针对陕西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以西安为中心,统一布局西安、咸阳、杨凌、渭南、宝鸡的高等学校,突出一个“高”字,即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合作办学共建高等学校,密切高等学校与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关系,逐步使高等教育基地突出高新产业技术人才培养这一特色,形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北、面向全国的,与关中高新产业开发带相呼应的关中高新特色高等教育基地。而陕南陕北人才资源开发,要以“基础”建设为主,总量上实现一个“增”字,门类上强调一个“专”字,管理上体现一个“活”字,即重点建设以能源化工畜牧业为龙头的,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高等教育基地和以原材料、水电、生物资源为龙头的以汉中为中心的陕南高等教育基地。

从微观方面说,就是各个高校要准确定位,明确办学思路,坚持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的绝对中心地位,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基本设施建设,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同时,要强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为地域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加强与地域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结合地域特色,优化学科结构,培育特色学科,加强应用性研究及成果转化,促进地域经济快速发展;强化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为地方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密切与地方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与地方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机制。

(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与义务

1.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促进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的转化

普通高等学校的设置要根据地级城市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本地区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相协调,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投入相适应。陕西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把提高质量与水平摆在突出的位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23.5%提高到2010年的30%左右,保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因此,要充分考虑布局结构的合理性,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科类和层次,如本地区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国家助学贷款及其他各项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及地方政府对普通高等学校的经费保障状况等。同时,严格按照陕西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从2007年起,省、市、县各级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按决算每年增加0.5~1个百分点,确保‘三个增长’,力争到2010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20%”,果真如此,地市普通高校的经费情况应该会更好一些。

2.采取区域化、低重心的发展方针

陕西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主要问题在于高等教育机构大部分集中在关中地区,陕南和陕北的高等教育比较薄弱,因此:

(1)鼓励中心城市举办不同体制、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除了能促进这些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外,还可向另外3个方向发展:一是满足中心城市新兴产业,高新企业及第三产业的需要;二是努力让毕业生返回乡镇、农村;三是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的培养。

(2)分区制订计划和招生政策。在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留出一定的比例,用来招收陕南、陕北地处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青年,为农村定向培养土生土长的高层次人才。

(3)针对陕北、陕南地区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基础薄弱、教育不发达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允许社区学院、职业(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对陕北、陕南的适龄青年开放,实行预科、宽进严出制,鼓励这些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

(4)鼓励地处关中地区、条件较好的大学把大众的高等教育送到基层,送到农村。通过高校与县、乡、镇政府联合设点办班,招收当地青年,就地培养,学员实行宽进严出,教学过程可实行淘汰制,毕业证书也可当地有效,或鼓励学员参加自学考试获得正式文凭,这样就能为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5)通过发展自学考试、现代远程教育及适应陕西这样一个特写环境的开放式高等教育途径,把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6)各级政府加大力度,加快地市高职教育发展步伐,壮大地市高等教育力量,构建良好的高等教育发展氛围,促进地市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陕西各个地市的民办高等教育已有一定发展,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努力改善和优化民办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空间。就目前民办院校情况来看,虽然其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毕业生质量有限,生源不稳定,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来源单一且数量不足,但民办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却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其专业设置能较快适应市场需求,对地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政府应该提高对民办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重视程度,加大扶持力度,应该适当给予这些学校资金补贴和政策倾斜,对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院校的投入力度应有所加强,充分发挥其对地方经济的作用,也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

3.积极扶持,加大投资

据有关资料表明,2003年,陕西省政府给省属高校的教育事业费生均2 233元,而部委院校则为6 300元,且教育、农林院校高达8 300元。[14]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地市普通高校的投资力度,同时,要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联合从事课题研究、科技开发,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

(三)地市普通高校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加快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及社会贡献力

1.转变观念,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1)准确定位,合理制订发展规划,坚持为地域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准确、客观分析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自身条件、实力及办学定位,坚持着眼西部地区,面向地市和农村,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为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理智、科学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计划,以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本科教育为绝对中心,强化应用性研究及新技术推广,努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2)明确办学思路,控制规模,走内涵发展之路。一方面,地市普通高校自身办学条件、办学实力有限,办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有关资料表明,就西部地区而言,2003~2015年西部地区大学学龄人口年度总规模保持在2 500万人以上,其中2008年大学入学人口高峰达3 588万。2003~2008年学龄人口规模增长近810万人,进入退出比为129.1%。2008年后,大学学龄人口规模逐渐下降到2015年的2 483万,减少1 105万人,进入退出比为69.2%。[15]2008年后,陕西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也将下降。[16]因此,在自身办学条件、办学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地市普通高校必须保持头脑清醒,稳定规模、提高质量、提升内涵是当务之急,明智之举,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和利益,切忌杀鸡取卵、因小失大。否则,难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形势下生存、发展。

(3)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地市普通高校而言,都属于教学型大学,在9所陕西地市普通高校中,只有3所院校是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其中陕西理工才是2006年才获批的,且均招生规模不大,其余6所院校在校生均为本专科学生,且有5所院校是新升本科院校。因此,必须坚持本科教育的绝对中心任务。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应坚持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能力与发展个性相统一的人才培养原则,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积极主动为地方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4)转变观念,打破隶属关系之偏见,积极与地方企业、社会加强联系、合作。地市普通高校通过与地方社会、企业合作,既可以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也有助于拓宽学校资金来源渠道,激发高校“造血”机制。同时,企业通过将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自己的科技实力,也可以盘活、发展企业,促进地域经济发展。例如,陕西科技大学就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温州建立了温州研究院,从事皮革科研及应用工作,在佛山建立了佛山研究院,从事陶瓷材料研究开发,开展科技交流和校企合作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和推广。

(5)作为地方普通高校还应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地方普通高校虽然不受地方政府的管理,但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辐射源,应肩负起社会引导作用,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出谋划策,为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咨询论证,注意将教学研究与当地历史地理、人文以及工农业发展现状相结合,创办符合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例如,陕西理工学院进行的汉水文化研究、宝鸡文理学院进行的周秦文化研究、延安大学进行的“延安学”研究都是符合当地特色的研究,对于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善城市的人文、经济环境都很有意义。

2.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主动培养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作为陕西地市普通高校来说,首先,要继续保持自己在教师教育、医药卫生等方面的特长和优势,积极为地方社会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培养人才,并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及质量。因为这方面不仅是其起家和办学的根本,也是与广大民众基本生活紧密相连的,是地方社会永远需要的。只要定位准确,保证质量,就有社会市场和发展前景,也不会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冲突。其次,要根据陕西省目前形成的四大基地(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陕南绿色产业基地、渭北果业基地)以及与四大基地建设相适应的六大特色产业(高新技术、果业、畜牧业、旅游、国防科技和能源化工)、十个重点领域(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医药、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建设等,各地市普通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筹建与其相关的学科专业,加强农产品、加工工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相关学科的建设。具体说来,就是以下几方面:

(1)以西安、咸阳、杨凌、宝鸡、渭南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地市普通高校应重点发展的学科门类(专业)。关中地区,不仅是陕西乃至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农业生产的中心之一,这里农业基础好,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以军工企业为基础的机械电子技术扎实,因此,地市普通高校应从陕西社会文化传统优势及时代需求出发,加强传统农业,机械,电子,旅游,秦、汉、唐文化的研究与教学,从整体上促进陕西工农业、文化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

(2)以汉中、商洛、安康为中心的陕南地区地市普通高校应重点发展的学科门类(专业)。陕南森林面积占全省的img5以上,物种、有色金属和水利资源比较丰富,冶金、机器制造、医药、丝绸、水电、仪器等工业有一定的基础,精密机床和飞机制造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陕南高等教育学科门类的发展应该以原材料、水电和生物生产基地所需人才的学科门类为龙头,重点要覆盖冶金、机器制造、医药、丝绸、水电、食品、精密机床和飞机制造、农业、林业、绿色产业方面等专业的学科门类,加强药材、水资源、生态旅游等相关符合自己当地情况的特色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同时,注意结合汉水文化、秦巴资源开发等加强相关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www.xing528.com)

(3)以延安、榆林为中心的陕北地区地市普通高校应重点发展的学科门类(专业)。陕北高等教育学科门类应以覆盖能源、重化工、石油、天然气、林草畜牧业、果薯业、高效农业、水土保持、旅游业所需要的所有学科门类,重点是能源、石油、天然气、化工等。但陕北现有高校发展这些专业基础较差,应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联合办学的形式加以解决。另外,有的学者提出陕北高校应建立“环境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同时,注意结合陕甘宁老区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开发及弘扬。

3.加强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现代社会,培养能力比增长知识更为重要。作为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地市普通高校学生来讲,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因此,地市普通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在校内外设立各种实习培训基地,加大实验、实习、见习课时,严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关,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专业技能竞赛,“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及管理者参与教学活动,听取和学习社会生产和经营管理理念,增强学生从业技能及创业能力的提高。

4.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

(1)加大以地方企事业及党政机关专业人才为重点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教学科研及科技转化能力。人才是经济发展和高校办学的第一资源。陕西作为西部省份,由于其区域经济实力较差,改革开放以来,人才流失一直相当严重,人才吸引和人才成长机制亟待健全。根据陕西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到2010年,全省普通高校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按照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高职高专的不同类型,分别达到80%、60%、40%、30%以上。因此,针对地市普通高校在地域的相对唯一性特征,应通过加大聘请地方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地方政府相关人员力度,既可以壮大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又有助于增强人才素质培养与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耦合度。同时,还要注意通过专门培训和实践提高原有师资的动手能力,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与地方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和应用研究的能力。

(2)紧密与地方经济、文化特征相结合,全力进行应用性研究,加快技术转化和推广进程。为深入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十一五”期间,在10个重点领域,组织30个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名牌产品;在重点行业和企业支持建设100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重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点扶持100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支持建设好50个科技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其集聚作用和辐射带头作用。就9所地市普通本科院校来说,师范专业占绝大多数,与地方经济建设、科技发展、资源开发等方面人才需求、科技需求有一定距离,但也要抢抓机遇,要紧密结合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线两带”、六大特色产业、八个工业支柱产业和四大基地建设及“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战略需要,加快专业、课程改革步伐,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同时也要围绕“13115”科技创新工程,积极承担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医药、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10个重点领域进行研究与创新,全力进行应用性研究,加快技术转化和推广进程,增强社会贡献力。总之,要调动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主动性,鼓励教学科研人员突破理论研究的束缚,坚持“两个结合”(高校与科研院所结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发区、地方经济建设结合),切实将科学研究同当地有开发前景的事业相结合,提高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5.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强办学实力

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趋势,陕西地市普通高校要加大开放办学力度,除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积极进行交流合作外,更应从实际出发,着力与省内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之间交流与合作。例如,一可以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合作,加强农业发展方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二可以与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合作,着力培养陕南陕北煤炭、天然气、石油、稀有矿藏等地矿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三可以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合作,加强经济管理等地方社会发展急需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四可以与陕西师范大学等合作,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五要积极与当地高等职业学院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发展,促进地方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6.吸收社会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一方面,地方普通院校可以利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优势,与企业签订委培、科技研究开发协议书,拓宽融资渠道;也可以以后勤服务、产业开发为条件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到学校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减轻学校基本建设资金方面的压力;也可充分利用其丰富齐全的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教育资源优势,利用现代化手段在节假日或业余时间积极开展大学后教育,开展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等社会教育活动,从而既引导和促进社区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为学习型社会(区)建立发挥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校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学校和地方要创造条件,为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的岗位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争取助学贷款,解决学生的欠费问题。

总之,陕西地市普通高校和地方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只有注意扬长避短,相互合作,才能促进地市普通高校与地域社会和谐发展,这既是知识经济时代每一所高校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促进陕西地方社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必需。

【注释】

[1]陕西省统计局:《2005年陕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2]姚聪莉:《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挑战及其对策》,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第6期。

[3]高全成,傅岳瑛:《陕西高等教育的特征法发展对策》,载《理论导刊》2002年2月。

[4]韩可卫:《陕西省对外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战略取向问题分析》,载《中国统计信息网》2004年9月2日。

[5]陕西省教育厅:《陕西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6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6]姚聪莉:《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挑战及其对策》,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第6期。

[7]法正,牛德华:《陕西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第3期。

[8]孙红梅,等:《陕西普通高等学校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载《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11月第6期。

[9]梁克荫,郑宏,王强:《陕西省财政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载《民办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10]王峰虎,等:《陕西省属高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与对策》,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1]梁克荫,郑宏,王强:《陕西省财政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载《民办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12]陕西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陕西高等教育论坛(第二辑)》,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王峰虎,等:《陕西省属高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与对策》,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4]徐智德,朱征南:《陕西省高等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预测》,载《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15]高书国:《我国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预测分析》,载《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9期。

[16]徐智德,朱征南:《陕西省高等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预测》,载《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