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各族群经济地位的变迁趋势与影响

各族群经济地位的变迁趋势与影响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6-10马来西亚各族群家庭收入数据来源:林勇:《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变化比较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3、232页。从各族群贫困率来看,马来西亚在消除贫困方面卓有成效,尤其是减少马来人贫困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加之此时正是马来西亚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时期,华人经济能在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族群关系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各族群经济地位的变迁趋势与影响

1969年“5 · 13”事件的根本原因是马来人不满自己在经济上的贫困,又担忧政治上的优势也被削弱。所以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扶持马来人,其中大部分措施是提升马来人的经济参与。多年扶持取得丰硕成果,马来人的经济能力大大提高,族群间的经济差距有所缩小。

从族群职业构成来看,马来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占有优势,占该职业的比例从1970年47%上升到1995年的68.3%,其中在教师和护士职业中更占有优势,而华人和印度人在这一职业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低于其人口比例。在经营管理人员中,马来人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从24%上升到36%,但与华人的62.9%和54.7%相比,仍属较低,印度人也相对较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马来西亚农业从业人员一直减少,相应的,马来人在农民这一职业构成中的比例也从1970年的72%减少到1995年的63%,华人和印度人也在下降,同时,在工人这一职业领域,马来人从34.2%上升到44.8%,而华人则从55.9%减少到35%,印度人基本保持不变(参见表6-9)。总的来说,随着马来西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各族群职业分布也有较大变化,其趋势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大部分职业构成反映了族群人口比例,只有少数职业,如经理管理人员、销售人员仍是华人占有优势,但马来人在这些领域有所增长。

表6-9 马来西亚三大族群职业构成(1970年和1995年) (%)

数据来源: (1)Government of Malaysia: Fourth Malaysia Plan, 1981—1985, Government Press, 1981.
(2) Government of Malaysia: Second Outline Perspective Plan, 1991—2000, http://www.epu.gov.my/en/second-outline-perspective-plan-1991—2000.

从族群收入分布来看,各族群家庭收入都有较大增长,而且马来人家庭收入增长最快,与其他族群的收入差距在缩小,1970年华人家庭收入是马来人家庭收入的2.29倍,1984年下降到1.76倍,1995年为1.80倍。1970年印度人家庭收入是马来人家庭的1.73倍,1995年下降到1.33倍(表6-10)。从绝对数值来看,华人家庭收入仍然最高,印度人次之,马来人最低。但如果从购买力来看,马来人的钱更值钱,也就是购买力更强,因为新经济政策,马来人享有许多优惠,如购买住房,马来人可以享受5%—15%的折扣,他们还有更多的投资信托机会,[87]所以马来人的“实际”家庭收入比表格中的数据要高些。

表6-10 马来西亚各族群家庭收入(1970—1995年) (单位:林吉特/月)

数据来源:林勇:《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变化比较研究(1957—2005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3、232页。

从各族群贫困率来看,马来西亚在消除贫困方面卓有成效,尤其是减少马来人贫困方面取得较好成绩。1970年马来人贫困率高达65%,1990年下降到23%,1997年更下降到9%,同时,华人和印度人贫困率也大幅度下降(参见表6-11),但马来人贫困率下降幅度是最快的。东马贫困率高于西马,土著贫困率远远高于华人,1990年沙巴州贫困率高达34%,砂拉越为21%,西马是15%。1990年沙巴土著贫困率是41.2%,华人贫困率只有4%,同年砂拉越土著贫困率是28.5%,华人是4.4%。[88](www.xing528.com)

表6-11 马来西亚各族群贫困率(1970—1997年) (%)

注:1970年数据为西马地区。
数据来源:林勇:《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变化比较研究(1957—2005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6、249页。

从各族群拥有股权来看,在新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促进下,马来西亚各族群拥有股金的数额大幅增加,从各族群所占公司股权比例来看,华人拥有有股权比例最高,1970年为27.2%,1990年增加到37.9%,1999年更增加到45.5%,马来人位居第二,1970年仅为2.4%,1990年增加到19.1%,印度人拥有股权始终最低,一直在1.5%以下,而外国人拥有股权呈下降趋势(参见表6-12)。但从各族群拥有股权的增长速度来看,则是马来人最快,1970—1988年马来人股权年均增长率为32.2%,华人是18.7%,印度人是18.3%,1991年实行新发展政策后,马来人股权增长率有所放缓,1991—1999年为12.3%,华人为10%,印度人为18%。[89]

表6-12 马来西亚各族群公司股权分配 (单位:百万林吉特)

数据来源:(1)林勇:《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变化比较研究(1957—2005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5、276、279页。

综上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经济快速增长,马来西亚各族群的经济水平都有所提高,而马来人是提高最快的,不论是职业提升,还是收入提高、贫困率减少、股权增长,马来人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其他族群。尽管就经济地位比较而言,华人仍居第一,印度人第二,马来人最低,但随着马来人的快速提升,三者的经济差距有所缩小,这有助于降低马来人的不满。

新经济政策在缩小族群差距上卓有成效。尽管该政策在初期确实抑制了华人经济能动性,但从整体发展来看,它在削弱华人经济地位方面的作用有限,尤其是没有打击华人大企业,后者与马来人组成“阿里巴巴”企业,取得新的扩张机会,华人经济仍然位居第一。更重要的是,新经济政策扶持马来人,缩小族群差距,有效降低了族群冲突的风险。加之此时正是马来西亚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时期,华人经济能在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族群关系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1997年的经济风暴以前,大约整十年的时间里,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率都维持在8%左右,各族群都在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于是文化对峙的声音被经济发展的声音取代。20世纪90年代是建国以来各族群最少怨言的时代。马来西亚人显然了解到国家的稳定对各族群都有益,族群或其他文化敏感问题都以协商或低调的方式处理,而政府显然也以较为开明的态度对待族群和文化问题。”[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