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康县农村文化小康建设问题优化方案

保康县农村文化小康建设问题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者,保康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其低收入农民家庭数量较多,在农民为生活而疲于奔波的状况下,文化需求于他们而言可有可无,尽管有些高收入家庭已经具备更高层次文化消费的能力,但局限于农村整体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水平也没有得到较明显的提升。

保康县农村文化小康建设问题优化方案

1. 文化活动形式单调,村民参与热情不足

目前影响力较大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广场舞,村委会也配备了专门的舞蹈老师进行指导,但该活动的受众群体有限,绝大多数是30—60岁的中年妇女,除此之外的文化活动如一年来村内一次的戏班子、道德讲堂、读书会等,由于受到频次、参与意愿等因素的影响,缺乏广泛、突出的文化影响,总体上,文化活动缺少连续性、普及性。村委会耗费大量资金打造的活动室虽具规模,设施、种类齐全,但群众缺乏使用的意愿,除少数村委会组织活动使用外,平日里几乎形同虚设,这一方面是由于活动室开放度不够,村民碍于面子很少会主动自发前往使用;另一方面是由于文化设施与农民文化需求及意愿不对接,难以满足农村群众差异化的文化需求。

2.专项经费来源受限,文化消费能力较低

保康县农村文化小康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县乡村的公共财政;二是整合资金;三是对上争取资金。这些途径虽稳定可靠但获得的资金始终有限,对于实现文化小康建设全域覆盖并做到保质保量的目标而言杯水车薪。再者,保康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其低收入农民家庭数量较多,在农民为生活而疲于奔波的状况下,文化需求于他们而言可有可无,尽管有些高收入家庭已经具备更高层次文化消费的能力,但局限于农村整体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水平也没有得到较明显的提升。(www.xing528.com)

3.文化工作人员素质偏低,人才力量薄弱

农村文化小康建设队伍主要包括文化建设管理队伍、专业文化团体以及业余群众创作队伍,文化工作人员在文化小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阶段文化工作人员存在着年龄层次比例失衡、知识层次偏低、一人多职的问题,使其难以应对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在农村文化小康建设中,优秀的文化人才有着雪中送炭的影响力,但受到生活环境、工作待遇、缺乏激励机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难以吸引文化人才,也难以留住文化人才,使得农村文化小康建设在前进的道路上步履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