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波普艺术的特征及其商业性影响

波普艺术的特征及其商业性影响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群体以“大众流行艺术”为口号,成了波普艺术的前身。此外,在建筑方面,文丘里、查尔斯摩尔等人同样受到波普艺术的影响,在建筑中力图诠释波普艺术的多元化表现。然而,波普艺术“随意消耗、恶搞的、魅惑人的、浮华的”特征则让这种艺术形式有着致命的缺陷。另外,波普艺术商业性的特征会使得很多艺术生产者们唯利是图,为了刻意迎合大众的需求而去创作一些没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深度的作品。

波普艺术的特征及其商业性影响

(一)波普艺术

波普一词来源于英文中的Pop,它是Popular的简称。我们所了解的,波普艺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产生波普文化的重要社会原因,首先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和西欧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的“婴儿潮”增加了消费的人口基数,成了消费的潜在力量。另外,生产者们为了促进消费,想方设法地制造出更多让消费者满意的商品,艺术作品也被卷入到了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文化由此真正成为大众的消费品。按照鲍德里亚的思路,这是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不同于以往那种简单满足基本需求的转变,而是在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所变成的符号性消费,人们在消费的时候除了商品的基本属性,更加关注商品背后的意义。波普艺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的。

波普文化最早出现于英国,比较早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53年到1955年发迹于英国的独立艺术群,这个群体研究的主要是科技对艺术的影响,高尚艺术和流行艺术之间的关系。群体以“大众流行艺术”为口号,成了波普艺术的前身。1956年在怀特查佩尔美术馆展出的汉密尔顿作品《到底是什么让今天的家庭如此迷人》。这个作品中,汉密尔顿采用了一种拼贴的方法,融合了几乎所有当时人们常见常用的生活用品,向人们展示出了一幅极具现代性的生活场景。这个作品被公认为是波普文化的开端。1961年美国纽约举行了集合艺术的展览,更使波普艺术渗透到了创作的各个领域,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著名演员玛丽莲·梦露的多面图。此外,在建筑方面,文丘里、查尔斯摩尔等人同样受到波普艺术的影响,在建筑中力图诠释波普艺术的多元化表现。

(二)波普艺术的特征

很多人对波普艺术有过定义:(一)以日常生活中的商品和商业产品为题材的绘画和其他高雅艺术的门类。(二)以高雅艺术的形式来描绘大众文化中的图像,是高雅艺术对低俗艺术的模仿。[1]但这些定义并没有抓住波普艺术的精神——它具有一种拒绝了传统艺术的题材,而且蔑视它的精神气质。题材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商品、商标、广告、报刊、漫画甚至色情作品都可以用来当题材,实物也可以。风格方面,我们经常在波普艺术作品中看到各式各样的风格呈现,如果以风格来界定波普艺术无疑会给我们造成一些麻烦,因为波普艺术的精髓不在于风格,而在其内涵意义和精神实质。对此,沃霍尔就曾经说,在波普艺术中,“风格并不重要”。(www.xing528.com)

汉密尔顿曾经对波普艺术下过定义,在这位波普艺术的主将看来,波普艺术是流行的(面向大众设计的)、转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随意消耗的(易忘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以青年人为目标)、诙谐风趣的、性感的、恶搞的、魅惑人的、浮华的、商业性的。

随后出现的许多艺术家们则用不同的方式呈现着波普艺术,尽管他们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波普艺术是一种能够迅速被大众所接纳并理解的艺术形式,同之前的“精英主义”艺术观的主张大相径庭。

思考波普文化,我们可以看出,它大众、亲民的特征,使得和它相关的艺术作品可以非常好地为人们所接受,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修养的人接受起波普文化来也没有什么难度;它“年轻人的、诙谐风趣的”特征则使得波普文化赢得了更多时下年轻人的青睐和关注。这种艺术形态降低了艺术的门槛,几乎让所有人可以通过波普艺术的形式初窥到艺术的门径。这对于文化和艺术的传播来说是件好事。

然而,波普艺术“随意消耗、恶搞的、魅惑人的、浮华的”特征则让这种艺术形式有着致命的缺陷。我们很多人眼中的艺术应该是美的、有技巧的、模仿自然的,并且要抒发情感、体现理性的,很多波普艺术的作品将这些艺术的准则统统打破。不仅如此,很多波普艺术作品中充斥着暴力、色情的因素。另外,波普艺术商业性的特征会使得很多艺术生产者们唯利是图,为了刻意迎合大众的需求而去创作一些没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深度的作品。从这个角度上看,波普艺术也没有逃过被商业化控制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