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业化社会特征及其影响

工业化社会特征及其影响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革命拉开了工业化社会的大幕。以英国为原点,工业革命迅速向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扩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从此迈进了工业化社会,农业化社会开始加速向工业化社会转变。在工业化社会中,工业制造是通过改变劳动对象的形态与性质实现生产与增值的。

工业化社会特征及其影响

工业革命拉开了工业化社会的大幕。18世纪中后期,在商业地位领先的英国较早发生了我们所熟悉的工业革命。以英国为原点,工业革命迅速向法国、德国欧美国家扩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从此迈进了工业化社会,农业化社会开始加速向工业化社会转变。

工业革命是以技术的进步或新机器的发明与应用为内在驱动力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曾在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记录了当时新技术或新机器的诞生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部分内容照录如下:

由于这些发明(指水力纺纱机、动力织布机蒸汽机等),机器劳动在英国工业的各主要部门中战胜了手工劳动,而英国工业后来的全部历史所叙述的,只有手工劳动如何把自己的阵地一个跟一个地让给了机器。结果,一方面是一切纺织品迅速跌价,商业和工业日益繁荣,差不多夺得了一切没有实行保护关税的国外市场,资本和国民财富迅速增长,而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人数更加迅速地增长,工人阶级失去一切财产,失去获得工作的任何信心,道德败坏,政治骚动以及我们将在这里加以研究的对英国有产阶级十分不愉快的一切事实。

在过去的农业化社会里,具象的东西构成了人类生活经济的循环。在工业化社会中,工业制造是通过改变劳动对象的形态与性质实现生产与增值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规律。

(一)技术应用使生产摆脱自然资源束缚,工业化和城市化日渐兴起

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是工业社会的标志,由此而生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实现了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的巨大转变,完成了规模化生产取代个体作坊、机器取代人力的转变。技术的革新始于人们需求的变化,两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并将这些新技术输送至其他国家,进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大革命。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工厂的选址摆脱了河流动力的束缚,在人口密集地聚集起各种资源,工业化和城市化几乎同步兴起。一般而言,如果工业聚集在城市,可以使得工业生产过程中离散的态势转为一体化过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业专业化生产的协作、运输以及沟通成本,这种工业生产的地理上的聚集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着特殊的优势。另一方面,物质资源的远距离运输环节省去,生产周期极大缩短,生产效率也因此提升。但是,工业化社会初期的交通运输及通信仍不发达,运输量小、运输速度慢,通信方式主要是信件、报纸等,交流并不畅通,生产成本也因此不能降到最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交通和通信设施的高速发展,物资和信息加速流通,运输费用降低,汽车运输逐渐取代铁路运输,喷气宽体式客机波音747、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L-1011更是以接近音速的速度进行人力及物资的传输。连接卫星的新通信技术使管理者与生产者能在世界的不同位置完成设计及生产任务。通信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宽容的技术环境,使得空间的距离无限缩短,不同行业之间、管理与生产之间都可以实现空间分离,真正意义上的协调性生产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进行。例如,通用(GM)、克莱斯勒(Chrysler)、福特(Ford)三家汽车公司是美国汽车行业的三巨头,企业的资本和所有权集中,它们的决策会给美国北部地区带来很大影响,工厂向南部及海外转移已成为企业发展趋势。科学技术不但繁荣了技术环境,更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让更多的劳动力走下流水生产线,走出工厂,从事服务性工作。以美国为例,两次工业革命促使其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推进,更多的新型制造业和服务行业被创造,传统制造业的支配性地位不复存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步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4]过渡,大批劳动力开始转向服务业,如金融、娱乐、运输管理等。

传统生产业的衰落和新兴制造业的兴起,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逐步普及,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及空间技术等技术的持续发展,使生产效率提高,制造行业的劳动力雇佣锐减,更多劳动力流向服务行业,如计算机服务、信息咨询等。就拿美国来说,服务行业被迅速拉动,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升,从1950年的54.7%上升到1980年的62.27%。而制造业的产值虽逐年增加,但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不断下降(见表1-1),这体现了美国工业生产的效率在提升,也表明了美国的产业结构在发生变化。不仅仅是美国,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进程都是在技术的推动下开始的,且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劳动力逐渐被解放,生产结构日趋优化

表1-1 1963—1985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美国统计摘要》。U.S.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the Census: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Washington D.C.,1986,P.722.)(www.xing528.com)

(二)生产结构日趋完善,生产关系依附资本权力

在一些学者看来,工业革命是一场社会关系的革命。在新技术的应用与巨大价值的创造之中,地缘限制被摆脱,资本主义世界统一市场逐步形成,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进一步确立,劳动关系成为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法国政治学家让-皮埃尔·戈丹(Jean-Pierre Gaudin)认为,在工业社会中,工业化和市场化使得劳动变得商品化,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各种生产要素以企业组织或商品交换的形式结合,劳动者与劳动组织(工厂或企业)的合作关系基于一定的契约关系而确立。劳动力素质提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些都悄然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结构的改变,行业门类增多,社会分工细致多元,社会系统复杂开放,人与人之间开始出现异质化分层。人类的需求层次结构是社会精神结构的组成部分,与生产力水平相关。依据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分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农业社会中的人类更多追求的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需求,此时人类的交往需求服务于单功能的农业生产。在生产力水平提升与生产工具革新的基础上,生产能力空前提升,物质产品非常丰富,为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而劳作的人数大量减少,人们的社会活动跳出聚居地,开始培育血缘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

工业社会中的人们脱离了依靠传统感情维系的初级群体,进入依靠组织章程与法律法规维系且不受情感因素影响的科层组织,社会竞争激烈而残酷,物质利益成为社会环境中的交往因素。人们开始向高级需求迈进,情感在利益至上的工业社会中成为稀缺资源,人们更渴望沟通与交谈、忠诚和友谊、伙伴和朋友。工业社会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获得财富和地位的人日渐增多,人与人之间开始出现财富地位与阶层的划分,人们开始重视自身的角色与社会地位,承认个人价值的人越来越多,平等尊重他人的人越来越少。因而人们都渴望自身的能力与获得的成果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个人的贡献和地位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进而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此外,在工业社会中,人们都希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希望能以最完整、最有效的方式来展现个人能力,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获得最和谐、最完美的存在状态。李·泰勒(Lee Taylor)认为对工业社会中的劳动个体而言,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是最为理想的一种状态。劳动个体与社会建立起的稳定的经济联系才是最基本的关系,也是工业社会稳步前进的风向标

工业社会中的劳动关系与劳动个体的福利需求及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它反映着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及个体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衡量着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及工作福利状况,重要而又敏感。在市场和利益最大化的作用下,工业社会劳动关系体系中“强资本、弱劳动”的趋势不断蔓延,作为劳动关系主体的劳动者的地位不断被边缘化,他们不得不依附于资本的权力而使自己的权力不被侵害。[5]作为弱势群体的他们,有时甚至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反抗,罢工、游行、讨薪等劳动关系冲突事件不断见诸媒体,这些都表明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劳动关系是带有一定的尖锐性和矛盾性的,如何实现劳动关系的社会“善治”成为工业社会的一项新任务。

(三)市场流通与生产要素分配推动全球化,社会发展不确定性增多

全球化并非工业时代的独有特征。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结在一起,繁荣了交通,促进了贸易,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是农牧社会的全球化。在工业社会的进程中,人类不断发明新的工程技术,生产能力快速提升的同时也产生了生产过剩危机,率先发起工业革命的西方发达国家为消耗过剩产能,开始了海外殖民地的扩张,尽管带有侵略色彩,并最终在被殖民国家的抗争运动中终结,却可以看作是工业社会全球化的开端。而后起工业国家与老牌工业国家在利益不平衡等多重政治、经济因素的作用下爆发了世界大战。战后,市场流通与生产要素分配开始深入发展,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互通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特征也开始凸显,社会控制技术也在复杂社会关系的演变中取得突出进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通过将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相比较才会显现出来的社会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资本与贸易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资源的平等配置。简单来说,几乎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经历了农业社会的历史阶段,却在工业社会的进程中呈现出不平衡发展。欧美国家率先进入工业社会时,亚洲国家才开始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工业化改造,工业发展进程缓慢。特别是北非、中东等地区,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未能抓住资产阶级革命的机遇,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尽管在民族解放运动独立,但是在生活方式及社会治理方面回到了农业社会阶段;尽管有欧美工业化进程的样板,但是强行复制其他国家的制度模式并没有成功。只有积极地找寻既适合自身发展又紧跟时代潮流的制度模式或治理方式,一个国家才能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直到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部分现代化亚洲国家才开始加速工业化进程,而此时欧美发达国家已开始出现后工业化趋势,并深受其困扰了。亚洲国家受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共同影响,不得不面对后工业化这一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现实。后工业化打开了社会发展高度复杂和不确定的“魔盒”,工业社会中的人们不得不面对来自社会的风险以及频发的危机事件。

互联网不仅仅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工具与平台,更是全球化的推动力量。互联网从出现到普及的时间虽不长,却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革。但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还处于“原始社会”,所以,互联网上仍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工业社会中的互联网应用向我们展现了“虚拟世界”的发展前景,开启了人类工业化发展的新征程。就世界而言,没有人类的时候,是浑然一体的自然世界。依据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进化论的思想,人类出现在自然界的演进过程中,并由此产生了人类社会,因此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是在由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世界中完成的。因此,工业社会的全球化不能仅考虑人、自然资源、资本等因素的配置,不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征服与保护。想要通过资本配置实现利益最大化,还要注重互联网技术营造的线上“虚拟世界”这一新的变量

科学技术是工业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工业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破了人类的想象,且科技与成果间的转化已不再留给我们太多惊叹的时间,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的技术成就出现。从这些新技术成就中,我们感受到了人的创造力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现,“一切皆有可能”的前景并不遥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