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流行语的符号表征及其优化探讨

网络流行语的符号表征及其优化探讨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接触网络符号并用这些符号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去探究这些符号的意义生产得以实现的表征过程,即它是如何生成并且实现传播的。根据巴尔特所说,第一步是用基础信码缝合概念,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符号,首先明白这个符号从表面上看是什么,这是直接意指层,我们对网络中的符号的直观即是如此;第二步是利用信码,把符号和更广泛的文化主题、概念和意义相联系,这是含蓄意指层。

网络流行语的符号表征及其优化探讨

网络符号作为符号的一种,本身就是一种能指,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语言来阅读,从而获得所指。网络符号时时刻刻都在“说着一些事儿”,没有没意义的符号,就看我们怎么去解读,使它生成意义;网络符号也是如此。

在接触网络符号并用这些符号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去探究这些符号的意义生产得以实现的表征过程,即它是如何生成并且实现传播的。根据巴尔特所说,第一步是用基础信码缝合概念,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符号,首先明白这个符号从表面上看是什么,这是直接意指层,我们对网络中的符号的直观即是如此;第二步是利用信码,把符号和更广泛的文化主题、概念和意义相联系,这是含蓄意指层。“表征就是通过这两个既独立又联系的意指过程发生的。”含蓄意指层处理“各种意识形态残余……这些所指同文化、知识、历史紧密交流,可以说,正是通过它们,(文化的)外部世界才渗入到(表征的)系统。[61]

拿网络上流行了很久的“233”来说。看到它,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数字,然后会发生更广泛的联想——代表哈哈笑。前者,直接的意指非常简单而且公认,数字谁都认识;含蓄意指则没有那么简单,主要体现在它意指的不固定性上,同样是“233”,经常在网络世界玩耍的年轻人,不太上网看评论、刷弹幕的中老年人,理解起来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涉及概念结构等诸多问题了。另外,从含蓄意指层来说,“233”一开始并没有和大笑联系在一起,最初的“233”只有三个数字,是作为中国知名网络社区——猫扑论坛的第“233”号表情出现的。第“233”号表情是一只捶着地大笑的卡通猫,后来网友们就在发论坛帖子的时候加上“233”这三个数字来代表这个表情包。随后,这三个数字被网友们大量使用,很快风靡网络成了流行语,“233”的使用也超出了猫扑论坛而成为一个上网交流时的用语。有趣的是,现在很多人使用“233”的时候会刻意把3多打几个,而不去拘泥于最初交流使用的三个数字了。网络符号的表征经过含蓄意指层反复地使用和确认,到这里似乎告一段落了。

而上述的网络用语只是冰山一角。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世界的发展让我们可以在同一时间和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聊天、交流,了解世界大事,掌握更多的信息。姑且不说世界的情况,就拿我们国家的情况来说,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8年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了8.02亿,手机网民规模也已经达到7.88亿。如此数量庞大的群体,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将不同的语言带入网络世界,原本只属于地方的东西却极有可能超出当地的限制,成为网络交流的常用语。其中就有我们比较熟知的“老铁”和“666”。前者本来属于东北方言中“发小”的意思,后来通过网络中大量的使用,成了“关系好的哥们”的代名词,而且还和很多短句连用以加强表达效果,如“扎心了,老铁”“没毛病,老铁”等;而后者则融合了北方“溜”“牛”(代表厉害)的谐音,以及六六大顺的文化内涵,当我们看到网络中一些比较令人叹为观止的现象和表现的时候,我们就会发出“666”的评论,另外,“666”这个词还有“溜走”的意思,在不同的交流语境中,其意思的褒贬也会有所不同。(www.xing528.com)

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似乎每一个网络用语的流行都可以从中找出其渊源,比如“真香”这个词,一开始只是个普普通通形容食物好吃的日常用语,但经过网络对于王境泽《变形计》的恶搞,这个词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变为了本来不喜欢,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变得特别喜欢,有一些反讽的意味,以及“习惯了就好”的口气。又如“爱的供养,再问自杀!”则从主播对观众的回复语言传播到了日常生活中,表达了一种不耐烦的态度。而有意思的是,很多在网络中流行的语言经过词语顺序的变换,往往会产生奇特的表意效果和滑稽的意义,如“爱的自杀,再问供养”“截图干什么,愣着啊”“心动!是糟糕的感觉”等。

笔者看来,从第一层次的意指中,我们可以得到相对固定的结论,第二层次的意指有时候我们得到的结论却大相径庭。霍尔曾用巴尔特在《神话学》中黑人士兵向法国国旗敬礼这个例子来分析,最后把它上升到“神话”的层次。由一张照片反映出了文化和社会的实质。那么同样,我们可以从“23333”想到了年轻人对于新事物的好奇,一连串“23333”显示出他们急于表现自己,年轻人浮躁的社会心理,等等;老年人和年轻人对这个词的理解不同,又可以解释出对于新事物接受程度的不同,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存在的代沟,等等。也许我们有时候并没有办法一下子联想到诸如“法国帝国性”的根本问题,但仍然可以进一步挖掘深层次的意义。尽管,当我们陷入意义的循环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阐释伴随着阐释,似乎没有个穷尽,这也是霍尔引用福柯理论的前提,但在网络中我们所需要的,可能恰恰就是这种解释的多义性。

在网络的语言符号中,最不能忽略的就是网络文学的产生。网络文学这一崭新的文学样式的诞生为文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起初的网络写作单纯是为了表达,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商业社会的大环境,网络文学从最初情绪的纯粹表达逐渐变成了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进行的创作,网络文学也已经融入进了文化工业中。“网络文学可以看作是游戏、影视作品、传统文学作品、报刊、图像、电脑技术等合理影响并且拼贴的结果,这带来了网络文学从形式到内容的新奇。”[62]这个特征决定了网络文学中已经包含了上述几乎所有元素的一切表征。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作者和读者的界限,也解构掉了作家和评论者的特殊权力。且不说在博客上发表一篇关于电影的影评迎来很多人的点赞,就是在知乎上写一篇长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些在现在都已经被算入了网络文学的范畴。这样看来,读者就变成了作者,比如著名指挥家金承志就曾在知乎上详细写过自己儿时被电击的经历。而面对一篇网络文章,评论已经由最初专业人士变为了大众,我们在一篇网络文章之后经常会看到诸如“剧情狗血”“虐得很”“全是套路”等评价,这些评价本身也形成了一种表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