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万个为什么》:经典的炼成之道

《十万个为什么》:经典的炼成之道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叶永烈之外,《十万个为什么》还有几百位作者,他们像一群无名英雄,支撑着《十万个为什么》这座大厦。(唐兵,《〈十万个为什么〉:经典是怎样炼成的》,原载《编辑学刊》,2008年第6期。)评析:《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一套青少年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与《365夜》类似,都是由编辑部主导的汇编式图书,由编辑确定选题,制定编写规范,然后组织稿件加工成书,是这类书籍的一般流程。

《十万个为什么》:经典的炼成之道

1960年下半年,三编室印好了一万份问卷,16开大小,打着横线,上面的问题很简单:请你提一些你想知道的“为什么”。利用各自的联系渠道,三编室的编辑们迈开双腿,到学校去,到各个教育部门去,发动几十所中小学、少年宫、少年科技指导站的孩子们来提问题。两三个月后,收回的六七千份问卷就堆满了两个大抽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路边大树的下半截为什么要刷成白色?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呵呵,这些来自小脑袋瓜的问题,让编辑们惊喜万分,原来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么多饶有趣味的问题,只有孩子的眼睛能发现。

勤跑、勤问、勤学,三编室的编辑们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收集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有数学、医学、地质矿物等方面的数千条题目,真是洋洋大观。细心的编辑把它们分门别类地归纳,然后确定哪些是重复的可以删掉的,哪些是有趣的、小朋友十分关心的。当时他们决定编辑8册: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地质矿物、动物和数学。

叶永烈之外,《十万个为什么》还有几百位作者,他们像一群无名英雄,支撑着《十万个为什么》这座大厦。这中间以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居多,但也有不少从事实际工作的干部、工人,还有的虽说不曾写稿,可提供了不少有用的知识,可以说,广泛的作者队伍为回答广泛的问题提供了保证。

但是,大量的稿件也花费了编辑大量的心血,王国忠回忆:“当时对编辑的苛刻要求是:每一篇回答都应是生动、活泼,又有知识性的小品文。几百位作者写的文章,在风格、写法、思路、质量上不可能是一致的。有的作者写的稿件,内容好,但文字平淡、枯燥。这工作要编辑来做,也确实做成功了。当然,作者为一篇几百字的文章数易其稿,写上几千字,这是质量的基础。但编辑改稿,核对数据的准确性,为弄清一个实际问题而奔波访问考察,文字上的提炼、推敲,所花的劳动也是不可忽视的。”有一个例子可以佐证:由曹燕芳编辑的数学分册,出版时只有14万字,但一次次修改的稿件加起来有54万字!

(唐兵,《〈十万个为什么〉:经典是怎样炼成的》,原载《编辑学刊》,2008年第6期。有删节。)(www.xing528.com)

评析:

《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一套青少年科普读物。50余年来,这套书先后出版了6个版本,累计发行量超过1亿册,是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已经成为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第一品牌。能够取得如此好的出版成绩,除了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之外,编辑加工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的。

《十万个为什么》与《365夜》类似,都是由编辑部主导的汇编式图书,由编辑确定选题,制定编写规范,然后组织稿件加工成书,是这类书籍的一般流程。《十万个为什么》起初约请了高校老师撰写稿件,但完全不适合儿童阅读,走了弯路,最后创造性地在儿童中间征集提问,并组织了一些工作一线的科学家、专家、技术人员等撰写稿件,这才开创了新的局面。专家和技术人员的稿件确保了知识性,但其可读性和趣味性就只能依靠编辑的加工来进行润色和修饰了。这套超级畅销书和《365夜》一样,都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可以说没有编辑的创造性编辑加工,就没有这样两部经典儿童读物的诞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