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万个为什么》首版掀起热潮

《十万个为什么》首版掀起热潮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是陆陆续续付印的。这表明,《十万个为什么》出版之后被看好。从新华社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十万个为什么》最初的计划是出版五册。也就是说,《十万个为什么》最初是作为迎接1961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种种新书之一,见诸媒体报道。当时,他只读到《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第二分册,便给予这套丛书以热情的肯定,第一个站出来为《十万个为什么》鼓掌。

《十万个为什么》首版掀起热潮

《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是陆陆续续付印的。当时是编好一册印一册:

第一册(物理分册),1961年4月出版;

第二册(化学分册),1961年5月出版;

第三册(天文气象分册),1961年8月出版;

第四册(农业分册),1961年8月出版;

第五册(生理卫生分册),1961年10月出版。

值得注意的是,我从手头的《十万个为什么》第一册(物理分册)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版本的版权页上看到,第一次印刷仅5 000册!这表明,《十万个为什么》在一开始,并没有被看好。前面已经述及,我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在1960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时第一次印刷就印了2万册,相当于《十万个为什么》第一册(物理分册)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量的4倍。

《十万个为什么》第二册(化学分册)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增加到2万册。这表明,《十万个为什么》出版之后被看好。

1961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第二册在全国各地上市。1961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上海23日电,报道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六一”种种新书,其中提及《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分五集,“六一”前能和读者见面的是第一、第二集(物理、化学部分),书里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启发少年们去思考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可以说是关于《十万个为什么》的最早的报道。从新华社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十万个为什么》最初的计划是出版五册。

接着,上海《文汇报》在1961年6月1日的报道《品种增加题材扩大质量提高少年儿童读物受到孩子们喜爱》中,提到《十万个为什么》。上海《解放日报》则在1961年6月2日的报道《叔叔阿姨热情关怀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广大儿童欢乐愉快度节日》,也提到《十万个为什么》。(www.xing528.com)

也就是说,《十万个为什么》最初是作为迎接1961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种种新书之一,见诸媒体报道。从一开始,《十万个为什么》并没有那种“重点书”“畅销书”的宣传势头,而是在许多“六一”新书之中被提及,说了那么几句而已。

我注意到,第一篇给《十万个为什么》以高度评价的书评,是1961年6月4日上海《新民晚报》所发表的署名“言微”的《和孩子们一起学点〈为什么〉》。“言微”是《新民晚报》总编辑束纫秋(1919—2009)的笔名。当时他经常以“言微”笔名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短小的时评。束纫秋先生独具慧眼,他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时路过书店,就从众多的少年儿童读物之中,发现了不同一般的《十万个为什么》。当时,他只读到《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第二分册,便给予这套丛书以热情的肯定,第一个站出来为《十万个为什么》鼓掌。

在这里,全文照录“言微”的《和孩子们一起学点〈为什么〉》一文:

六一节,路过书店,见到儿童读物柜前特别热闹,就也挤到红领巾丛里,购了几本新书,其中特别选了两册解释各种日常科学知识的《十万个为什么》。

选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为给孩子节礼,让他们长知识。不过,仔细想想,做父亲的心底,还有着因为孩子提出的问题日益增多应付不了,而借此“出后门”的用意在内。

不知有些家长、父母们觉察否?现在的孩子特别喜欢“每事问”。如加加林怎样会上天的?乒乓球为什么会跳?肯尼迪比艾森豪威尔更坏在哪里?古巴是靠好人近,还是靠坏人近?……凡是人们看到,听到,想到的,都要问;不但问,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许多问题,问得老公公、老婆婆不知所措。有些家长、老师也经不起那些小嘴连发几个“为什么”?有时候,被小家伙一问两问,问得大人自己都感觉到,从知识来说,自己还实在是个“小人”;而从那股“问劲”来说,还“自愧不如孩子”。从这一代儿童们的思想丰富、求知好问的活泼可喜景象来说,令人相信,将来有多少有智慧的建设人才,会从这到处问着“为什么”声中,积累知识,成熟成长啊!

鼓励他们问吧。尽可能地解答和满足他们的问题吧。没有办法应付,求助于《十万个为什么》,让它来替你作答吧。一般说来,这也不失于作家长、父母,和老师的合理“措施”。

然而,如果以为回答“为什么”,仅是为了满足“小人”的求知欲,或是为了摆脱被孩子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窘境,因而“大人”就可能把这个“任务”委托给《十万个为什么》,却又不免还是有点错了。当自己把书带到家里,和孩子各分一册,逐页看下去时,发觉双方都看得很有趣。这就感到,自己不仅仅有为孩子提供回答问题的好书的责任,还有着自己也应该增加知识、解决问题的任务。因为事实是:“大人”没法回答“小人”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大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人”要求弄明白的、在他将来会起作用的知识,也就是“大人”今日应该努力掌握的、并有现实作用的知识。说实在的,帮助儿童吸收知识,发挥作用,究竟还在于“将来”;而成人天天在为当前工作,难道就可以对知识的吸取,稍有马虎,甚至可以把它只看作后辈的事情吗?

想到这里,就觉得买这册书的动机还是不够完整,所以当孩子问起这本书是买给谁的时候,我回答说:是爸爸买来和你们一道学习的。

我们的确也需要多学点各种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