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握手礼仪:态度的表达与影响

握手礼仪:态度的表达与影响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不同的握手方式,决定了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同样也会影响到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握手时也不要争先恐后,应该是依次而行的。忌握手后擦手 握手后不应立即擦手或洗手。同一场合与多人握手时,与每个人握手的时间应大致相等,若握手的时间明显过长或过短,也有失礼仪。

握手礼仪:态度的表达与影响

(一)握手礼

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特说过:“我接触过的手,虽然无言,却极有表现性。有的人握手能拒人千里,我握着冰冷的手指,就像和凛冽的北风握手一样。而有的手却充满阳光。他们握住你的手使你感到温暖。”

握手是人与人的身体接触,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与某人握手感觉不舒服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那个人消极的性格特征;有力而适度的握手、直视对方的眼睛将会搭起积极交流的桥梁。握手看起来是非常平常的日常礼节,却是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

1.认识握手

握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古代社会人们为了抵御自然界和不同部族的侵袭,随时都处于“高度警戒”之中。当不同部族的人在路上相遇时,为了表示彼此之间并无恶意,就主动放下手中的武器,双方伸开手掌互摸对方掌心,这表示自己手中已无武器,由此来证明彼此的友善。这种习惯演变至今据说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的“握手”。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讲的是西方中世纪,骑士盛行互相之间格斗拼杀。如果想停止拼杀,讲和的一方就会脱下铁盔铁甲,把平时拿剑的右手伸向对方,证明自己手中没有武器,相互握手言和。发展到后来,就成了今天用右手实施的握手礼。

2.正确握手

不同的握手方式,可以看出对方的性格、修养和心态。电影《过年》中有一个细节:葛优饰演一个好色的姐夫,当他见到漂亮的妻妹时,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肯放开,弄得对方很尴尬。可是也就是这个“小动作”让这个角色身上的好色性格暴露无遗。由此可见,不同的握手方式,决定了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同样也会影响到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

正确的握手方式是:双方相距一步(大约是75厘米),上身稍稍向前倾斜15度,眼睛平视对方,伸出双手四指并齐,拇指张开,掌心向左,两人的手掌与地面垂直相握,一般持续2~3秒为宜。

3.握手顺序

在交际场合,握手时伸手的顺序或方式不对,往往会造成许多尴尬。

握手的一般顺序是等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来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若后者“先下手为强”,抢先伸出手去,却得不到前者良好的回应,场面会令人难堪。而朋友和平辈之间则不用计较谁先伸手,一般谁伸手快,谁更为有礼。另外,在祝贺对方、宽慰对方或表示谅解对方的场合下,应主动向对方伸手。

有客来访时,主人应先伸手,以表示热烈欢迎。告辞时等客人先伸手后,主人再伸手与之相握,才合乎礼仪,否则有逐客的嫌疑。

在公共场合,如果你需要与之握手的人士较多,应注意握手的顺序。应该先女士后男士,先长辈后晚辈,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职位高者后职位低者。也可以由近及远地依次与之握手。

握手四原则:上级在先、长辈在先、主人在先、女士在先。

4.握手时机

社交场合如有贵宾或是老人伸出手来,应该快步上前用右手握住对方的手,身体前倾表示对对方的尊重。遇到熟人不要贸然上前去打断对方的谈话,应该在对方谈话告一段落的时候再上前去与对方握手。进门时也要掌握握手的时机,不要一只脚还在门外就忙着与对方握手。握手时也不要争先恐后,应该是依次而行的。

5.握手忌讳

忌用左手 握手时须用右手,尤其在和外国人握手时,慎用左手与之相握,如果是右手有手疾或太脏,需用左手代替右手时,应先声明原因并致歉。

忌戴手套 与人握手时,不可戴着手套。人们常说“十指连心”,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双手相握,手指间的接触,能够使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内心情感

忌握手后擦手 握手后不应立即擦手或洗手。这是对对方极大的不尊敬。

忌不专心 施握手礼时应专心致志,应面带微笑地看着对方,切忌左顾右盼、心不在焉

忌坐着握手 除非是年老体弱或者身体有残疾的人,握手双方应当站着而不能坐着握手。

忌顾此失彼 在握手时如果有几个熟人,而你只同一个人握手,对其他人视而不见,这是极端不礼貌的。同一场合与多人握手时,与每个人握手的时间应大致相等,若握手的时间明显过长或过短,也有失礼仪。

课后延伸:扮演不同身份、角色与他人握手。

(二)名片礼仪

一朋友曾向我诉说:有天我曾巧遇记者××,在我给他递上名片后,他一没点头,二没微笑,三没说明不还名片的理由,只是傲慢地拿名片在玩儿。当时我非常生气,真想要回名片。半小时后,他要走了,才说:“也给你一张名片。”如此没修养、没水平,我再也不希望听到他的名字,尽管他小有名气。我讨厌他的“施舍”行为。

是朋友心胸狭窄吗?非也。我也曾看到桌子上扔满名片的工作人员,看到拿起名片闻香味的先生,看到把名片当东西“扔”代替“递”的商人,看到把名片弄得皱巴巴的人……

你认为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1.名片渊源

名片的使用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秦汉时期一些达官贵人使用一种称作“谒”的竹制或木制的名片,后来改为了绢、纸名片。汉朝末年的时候将谒改为“刺”,六朝时叫做“名”,唐朝时叫做“膀子”,宋朝时叫做“门状”,明朝时称为“名帖”,清朝时叫做“名刺”,同时,名片的说法也开始出现了。

名片在古代时更多是达官贵人或者重要人物的专利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名片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名片不仅可以通报姓名、表明身份和结交他人,还可以表示答谢、邀约等意思。

2.名片规格

名片一般为8.5~10厘米长、5.5~6厘米宽的精制卡片。现代人为了突出自己的个性在名片设计时往往也别出心裁使用各种形状或图案,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但是在正规的场合最好还是使用较为规则的长方形的正规名片。

材料的颜色较为常见的有白色、淡黄色、淡蓝色等等,一般比较淡雅的颜色会显得比较端庄一些。压底的图案不应该太花哨。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将名片艺术化,比如可以采用水墨画摄影作品、卡通形象等等。但是这样的名片不太适合很正式的社交场合。

文字一般本面是中文,而背面是英文。一张名片最多印两种文字,数字采用阿拉伯数字,不用汉字大写。印刷字体的原则是易识为第一,美观为第二。字体一般以横排为最佳,不管是横排还是竖排都必须两面统一。

名片上,姓名印在中间,然后在姓名下面用较小号字体印上职务。

地址应印在名片右下角,字体略小。

下图表示一张名片的大概样式:

公司标志、商标或公司的徽记

姓名

职务

公司名称、公司地址

电话号码

传真号码

其他办事处的地址

特别提醒:名片并非所有职务都要印上。

3.名片的递送

一是要事先将名片准备好,放在上衣口袋里或提包的专用名片夹里。否则忘记放在什么地方,左翻右找,显得不礼貌,又给人一种忙乱的感觉。

二是单方递名片时,要用双手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名片递过去;双方互递名片时要用右手递。接递名片要用双手,切记名片是人格的延伸,不能不恭。

递送名片时最好是站立,应该将名片的正面朝向对方,恭敬的用双手拇指和食指分别捏住名片上端的两角送到对方的胸前。这时,最好是一边自我介绍一边将名片递上。如果是双方同时递送名片,自己的应该从对方的稍下方递过去。递送名片时应该面带微笑。

如果是事先约定好的面谈,或事双方有所了解,不一定忙着交换名片,可在交谈结束、临别之时取出名片递给对方,以加深印象,并表示愿保持联络的诚意。

一般来说,是职务较低、男性、拜访者、未婚者先递送名片。

西方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习惯用一只手与人交换名片;日本人则喜欢在一只手接过他人名片的同时,用另一只手递上自己的名片。无论属哪种情况,都要求名片的正面向着对方。同时,应用诚挚的语调附上一句“这是我的名片,以后多多联系”,给对方一种谦逊大方的感觉。

4.名片的接受

接名片有许多人不重视。对方递名片时,他却忙着拿烟倒水,一个劲地招呼对方“请坐,请坐”,或随手往口袋一塞,这是失礼的行为。

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名片的一方应该是双手接过递来的名片,以表示尊敬。接过名片以后应该是看上几秒钟。接受名片的方式也应该是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接住名片的下方两角。收到名片不要立刻放进包里,应该仔仔细细地读一遍,有时还可以有意识地重复一下名片上所列对方的职务、学位以及其他尊贵的头衔,以示敬仰。有看不懂或理解不清的地方,可当即向对方讨教,然后再把名片慎重地收藏起来。

交换名片的对话礼仪

向别人索要名片时可以直接问——

“您有名片吗?”

“您能给我一张名片吗?”

当你想出示名片时可以说——

“这是我的名片,如果有别的问题,尽管打电话给我好了。”

“寄信请用这上面的地址,希望能尽快听到你的消息。”

如果想给一位长期客户赠送名片,可以说——

“您有我的名片吗?”

“我一直想给您一张名片。”

当你的职位或通讯方式有改变时,你可以说——

“这是我的新名片。”

当某人向你索要名片时,直接拒绝是很不礼貌的,但是你可以这么说——

“对不起,我的名片都用光了。”

“我忘带了。”

接受名片时要说“谢谢”。

特别提醒:问问自己,下面的情况会发生在你身上吗?

将别人递送的名片弄皱或弄脏;

接过名片不看一眼就随手放在一旁的桌上;

看过之后用手玩弄名片;

胡乱散发名片,路上随便遇到一个人就忙着发送名片;

将自己的名片与别人的名片放在一起,常常在递送名片的时候出错;

对方递给你名片而你没有时,无所谓,没有向对方表示任何歉意;

身为男士你常常为了显示“绅士风度”,主动给女士留名片,却常常因此而发生误会。

以上的状况你曾经出现过吗?

课后延伸:

观察一下在生活中人们接受名片时的种种情景,把它们记下来,指出它们存在的问题。

(三)致意礼仪(www.xing528.com)

1.致意的基本规则

男士应先向女士致意。

晚辈应先向长辈致意。

未婚者应先向已婚者致意。

职位低者应先向职位高者致意。

使用致意“四原则”时候必须注意的要点:

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向他人致意时一定要使对方看到,看清,才会使自己的友善之意被对方接受。

致意时不要同对方相距太远,比如站在几十米之外,也不要站在对方的侧面或背面。

举手向朋友们打招呼致意,通常不必作声。只要将自己的右臂抬起,向前方伸直,轻轻摆摆手即可,不需要反复的摇动。以举手致意作为见面礼,适用于同与自己距离较远的熟人相逢之际。

2.微笑

微笑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什么方式比用微笑来散播快乐更好了。尤其是当你和别人第一次见面时,微笑一定是你最好的通行证。

微笑是一种最基本的致意礼仪。在国内的社交场合人们经常使用的见面致意礼仪有握手、举手、点头、脱帽、欠身等等。如果说“握手”很多时候还用于不太熟悉或者初次见面的人之间,那么后面几种致意方式主要适用于已经相识的友人之间。

微笑在社交场合中,可以替代见面礼向友人“打招呼”致意。具体而言,它可以用于同不相识者初次会面之时,也可以用于向在同一场合反复见面的老朋友“打招呼”之际。微笑的要旨,是要求真诚、自然、朴实无华,否则会有悖于与人为善的初衷。

美国社会学家亚当斯指出:“在问题还没发生之前,我就用微笑把它笑走了,至少将大问题变成了小问题。当你微笑的时候,别人会更喜欢你。而且,微笑会使你自己也感到快乐。他不会花掉你任何东西,还可以让你赚到任何股票都付不出的红利。

每天早上在镜子前面练习微笑,养成微笑的好习惯。随时展示你的微笑,你将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态。微笑是你发自内心对生活的感受,微笑也是别人感受你的最佳方式。

3.点头礼

点头礼的适宜场合:会议或会谈正在进行;行进在人声嘈杂的街道上;影剧院或歌舞厅;与仅有一面之交者在社交场合相逢;与相识者在同一场合中多次见面;在外交场合,遇到身份高的领导人,应有礼貌地点头致意,不要主动上前握手问候。只有在领导人主动伸手时,才可向前握手问候。

在国外,信奉伊斯兰教的女士按教规规定,不能与男士握手,行点头礼尚可。

4.欠身

欠身,即全身或身体的上半部分在目视被致意者的同时,微微前倾一下。意在表示对他人的恭敬,适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向一个人欠身致意,也可以向几个人欠身致意。欠身为礼时,双手不应拿着东西或插在裤袋里。

5.脱帽礼

在一些场合,男士会向女士脱帽行见面礼。脱帽礼具体做法如下:戴着礼帽或其他各种有沿帽的男士,遇到友人特别是女士时,应微微欠身,用距对方较远的那只手摘下帽子,并将其置于与肩膀平行的位置。这样做显得姿势优雅,同时也便于同对方交流目光。离开对方时,脱帽者才可使帽子复位。若是在室外行动时与友人相遇,可以其他见面礼向对方致意,也可以一言不发行脱帽礼。此刻行脱帽礼不用摘下帽子,只要用距离对方较远的那只手轻轻地向上掀掀就可以了。遇到男士行此礼,女士应当用适当的方式向对方致意,但女士是不行脱帽礼的。

特别提醒:致意是一气呵成的。

各种致意方法,在同一时间里面对同一个人时,可以只选用一种,也可以数种并用。例如,点头、欠身、微笑等等,是可以一气呵成的。关键是致意人想将友善之意表达到何种程度。

(四)特殊见面礼

1.拱手礼

拱手礼即中国旧时的作揖。亲朋好友聚会、聚餐或祝贺、登门拜访、开会发言等,见面时相互施以此礼。拱手礼的行法,是行礼者首先立正,两手合抱前伸,然后弯身,并将合抱的双手上下稍作晃动。行礼时,可向受礼者致以祝福或祈愿,如“恭禧发财”“请多关照”等等。来华的外国人认为这种礼节东方气息浓厚,既文明又有趣。现在一般用在非正式场合或气氛比较融洽时,如春节拜会、宴会、晚会等。

2.鞠躬礼

鞠躬礼源于中国。在先秦时代,两人相见,以弯曲身体待之,表示一个人谦逊恭谨的姿态,但还没有形成一种礼仪。而在西方所谓的骑士时代,鞠躬则象征了对敌手的屈膝投降。在今天,鞠躬已成为一种交际的礼仪,在下级对上级,在同级之间和初识的朋友之间,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都可行此礼。

在朝鲜、韩国,特别是在日本,人们以鞠躬礼作为见面礼。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郑重其事地表示尊重与敬佩的一种方式。

行鞠躬礼时,必须注目,不得斜视,以示一心不二,受礼者也同样,而且行礼时不可戴帽。需脱帽时,脱帽所用的手应与行礼的边相反,比如向右边的人行礼,则左手脱帽;向左边的人行礼,则用右手脱帽。此外,行礼时口中不能含食物或香烟。上级或长者还礼时,可以欠身点头或同时伸出右手以答之,不鞠躬亦可。

3.拥抱礼

在欧美各国,人们在见面或告别之时,经常使用拥抱礼。在正式的场合和仪式中,礼节性的拥抱是两人相对而立,上身稍前倾,各自抬起右臂,将右手搭放在对方左肩之后。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对方的右后腰,然后按自己的方位,双方均向各自的左侧拥抱对方,然后向右侧拥抱,最后再次向左侧拥抱。礼节性拥抱一般时间很短,拥抱时双方身体也并不贴得很近。

4.合掌礼

此礼在东南亚和南亚信奉佛教的国家里十分流行。它的做法是:面对受礼者,两个手掌在胸前对合,五指并拢向上,手掌向外侧稍许有些倾斜,然后欠身低头,并口诵“佛祖保佑!”

通常合掌礼的双手举得越高,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程度越高。向一般人行合掌礼,合掌的掌尖与胸部持平即可,若是掌尖高至鼻尖,那就意味着行礼者给予了对方特别的礼遇。惟有面对尊长者时,行礼者的掌尖才允许高至前额。

在以合掌礼为见面礼的国家里,人们认为合掌礼比握手礼高雅,而且要卫生得多。因此,当别人向我们施以这种礼时,应尊重对方习俗,以同样的礼节还礼。

见面礼虽多种多样,且各自的讲究也不尽相同,但最重要的是行礼者要做到心中有底,真诚热情,用心专一。

课后延伸:可以几个人一组模拟不同的致意礼节的使用。

(五)倾听礼仪

场景一:小敏与小新谈话,小新一边听一边东张西望,打哈欠,看手表,还不时插入一些与话题无关的话……小敏最后说:“算了,我不跟你说了。”

场景二:小强滔滔不绝地说着趣事,根本就不注意别人的反应,在一旁听的同学一点也插不上话……同学说:“他就知道自己说,丝毫不顾别人。”

场景三:小涛向爸爸述说在学校发生的事。爸爸边看报纸,边心不在焉地听着……当小涛问:“我该怎么办呢?”爸爸放下报纸问:“你刚才说什么?”小涛冲着爸爸说:“我再也不愿跟爸爸谈话了。”

记住以上三个生活场景。想想自己这样的生活场景也碰到过吗?

等你学完了倾听礼仪,重新对这三个情景进行“改进”,你将怎么做呢?

倾听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技巧,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的表现。认真倾听对方的谈话,能给你和对方的心灵带来光明。

1.为什么要学会倾听

有句谚语说得好:“用十秒钟的时间讲,用十分钟的时间听。”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流活动中,听的时间占54%,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所以,聆听在人们的交往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一家公司一位成功的管理者有这样的经验:他在一家大公司担任业务经理,但他对该行业的特性一窍不通。当业务员需要他的忠告时,他无法告诉他们什么——因为他什么都不懂!但尽管如此,这个人却了解如何倾听,所以不论别人问他什么,他总是回答:“你认为你该怎么做?”于是业务员会提出方法,他点头同意,最后业务员总是满意地离去。

从中我们发现,借助倾听,困难已经解决了一大半。

2.倾听是为了营造一个易于交流的氛围

下面一幕是公司管理者和雇员之间的交流场景:

比尔(雇员):“戴夫,现在的工作状况让我很失望。一切都不如我的意。”

戴夫(管理者):“看来你对此已经有不少想法了。说来听听!”

比尔:“噢,生产方面我们已经滞后了一个星期,我们的供货也没有按时到达。我感到陷入困境而不能自助。而且,当我想从你那里获得一些帮助的时候,总是找不到你。”

你刚刚看到的是一个关于“倾听”的例子。“倾听”也许是一名成功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最至关重要的素质。

上面的一段对话中,戴夫正是在尽力消除谈话双方的误解,建立一种彼此友好、互相尊重的协作关系。这是建立在他对其他人的态度中包含以下价值标准的基础之上的:

“我对我的举动、情感和行为负责。”

“我无法改变他人,惟一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

“控制自己不对他人妄下论断。”

“允许他人和自己平等相处。”

这些价值标准使戴夫能够投入地倾听,开放地交流,不以个人标准评判他人的行为,并能为其情感和行为承担责任,而这也反过来增强了他周围员工的自尊。

相反地,如果戴夫表现为自我保护,坚持自己在所有事情上正确无误,断定比尔是一个诉苦者,那么他所营造的将是一个疏远、抵抗的氛围。可以想象那种“倾听”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将是如何严重。

3.倾听是一种技巧

倾听≠听见

感同身受的倾听

这是一个优秀倾听者的特征。这种倾听就是要求在说话者的信息中寻找感兴趣的部分,因为这是获取新的有用信息的契机。高效率的倾听者清楚自己的个人喜好和态度,能够更好地避免对说话者作出武断的评价或是受过激言语的影响。好的倾听者不急于作出判断,而是感同身受对方的情感。他们能够设身处地看待事物,是询问而不是辩解。

4.如何倾听

在实际生活中感同身受的倾听大约只有20%的人能做到。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实现高层次的倾听。那么,如何实现高层次的倾听呢?

专心 专心是倾听要遵守的首要原则。

通过非语言行为,如眼睛接触,某个放松的姿势,某种友好的脸部表情和宜人的语调,你将建立一种积极的氛围。

对说话者的需要表示出兴趣。

记住,第一层次上的倾听意味着你带着理解和相互尊重进行倾听。

倾听的最好姿态是在椅子上坐着,稍微向对方倾斜身体,好的姿势是倾听的必要条件。

耐心 倾听一定要有耐心,不要迫不及待地催别人赶快把话说完。通常每个谈话过程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停顿,这时,你应该是用鼓励的目光等待对方继续讲述。当然,这时可以通过短暂的静默让对方有一定的时间思考。

当你与对方的意见不一致时,先听完对方的陈述,再简要重复,以此确定自己没有领会错意思,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

反馈 光有耐心的倾听是不够的,真正的倾听应该是互动的。如果你能问对方一些问题,而且观察很敏锐的话,可以表现出你对他的回答真正感兴趣。比如医生问你一大堆问题,表示他关心你的健康。一位繁忙的医生,没问多少问题就下诊断,你会觉得他不太负责任,他只是为赚钱而已。

倾听时,要积极鼓励对方畅所欲言。听与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当听话者表现出倾听的兴趣时,说话者才会有浓厚的谈兴。

倾听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观察。人们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时,主要通过有声语言,即说话,但同时也会有意无意地透过无声语言表达出更为隐秘的心理活动。例如谈话时的表情兴奋或是沮丧,身体的姿势紧张还是放松,同样也在传达着某种信息。

倾听的过程更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要边听边想,努力体察对方的感觉,敏锐地把握对方话语里的深层含意。人们经常会以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我们就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对方,而要“听话听声,锣鼓听音”。也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对方的真实想法后,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特别提醒:几个小技巧

使用简单的语句,如“呃”“噢”“我明白”“是的”或者“有意思”等,来认同对方的陈述。通过“说来听听”“我们讨论讨论”“我想听听你的想法”或者“我对你所说的很感兴趣”等,鼓励说话者。

课后延伸:

选择一位谈话的对象(父母、老师、同学、熟悉或不熟悉的人),注意运用倾听的技巧去与对方交流,认真听对方的谈话,观察对方的表现,并作记录、评价,如与谁谈话,你怎样倾听,对方的表现,你的感受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