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国主义对服饰的价值判断动力

爱国主义对服饰的价值判断动力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语堂念念不忘中装因素颇多,中装除了能显示中国文人真率自如、舒展潇洒的精神风采外,更为重要的是中装所饱含的民族感情以及传递出的国家身份。林语堂着装中国化以及对于西服狗领的愤激态度,间接反映出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遭遇西方强势文化侵袭时,对于中国本位文化的认同与坚守,内心交织着民族自尊与自卑驳杂的情感。服装超越个人情趣与美感形式,作为地区、民族、国家体系的象征符号具有区别身份的归属意义。

爱国主义对服饰的价值判断动力

林语堂服饰观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动态发展的演变轨迹,早年痛斥西装却又不时着西装,后来转为钟情中装,却又不弃西装,可谓中西文化“两极摆荡中的服饰境界”;中年保留皮鞋披上中式长袍,《四十自述诗》序中“卸下洋装留革履,洋宅窗前梅二株”,实现中西文化服饰的合璧。

总体来看,林语堂还是钟情于中装:1933年萧伯纳来到中国,林语堂与蔡元培鲁迅身着中装与之聚会;1936年在美国第一届全国书展上,林语堂作为主讲作家之一;身穿长袍,风度潇洒,十足表现出他文章中那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精神。林先生的演讲最后几句大意说,中国哲人的作风是:“有话就讲,讲完就走”。说完了不等一些女士太太们举手发问,挥了挥他的长袖子,飘然而去。林语堂念念不忘中装因素颇多,中装除了能显示中国文人真率自如、舒展潇洒的精神风采外,更为重要的是中装所饱含的民族感情以及传递出的国家身份。林语堂着装中国化以及对于西服狗领的愤激态度,间接反映出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遭遇西方强势文化侵袭时,对于中国本位文化的认同与坚守,内心交织着民族自尊与自卑驳杂的情感。在此着装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服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审美情趣载体服装超越个人情趣与美感形式,作为地区、民族、国家体系的象征符号具有区别身份的归属意义。

现实生活中的林语堂并不是单纯反对作为物态因素存在的西装革履,他嘲讽末代皇帝溥仪戴蓝眼镜、镶金牙、穿洋服、名为“亨利”的洋奴行径,痛恨溥仪寄生在日本天皇羽翼下“称皇称帝”。他真正反对那些西装革履包装下内心不知耻辱、卖国求荣的洋奴西崽,反对十八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奉行的殖民主义侵略文化。他执守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服饰款式意义,浓稠的、滚烫的爱国之情从愤激之词喷薄而出,这样的着装观与鲁迅常着中装的文化价值取向完全一致。(www.xing528.com)

林语堂并没有因斥责西装的偏激言论而摈弃西装。相反他大胆地认可吸纳西方文化,这种认可不是说放弃中国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而是表现出对人类共有文明的崇敬与接纳,透露出大气、平和、雍容的风度与气魄。众所周知,西装作为西方民族的传统服装历经多年的传承变迁独具魅力,线条简洁明快宜于展示现代人伟岸高大的身躯,彰显坚强刚毅的性格。林语堂深知此理,加之皮鞋独有的宽大、防水、发亮光、经穿而舒适。林语堂对皮鞋情有独钟,不少场合他穿西装、履皮鞋,才俊洒脱,“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嬉笑怒骂,笑谈人生。林语堂大胆地跨越中西服饰之大防,自如地穿梭于中西服饰两极之间,着装亦中亦西、中西合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