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剧史上珍贵资料:梅兰芳反串清风寨李逵

京剧史上珍贵资料:梅兰芳反串清风寨李逵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达夫先生这第二篇佚文确是京剧史上的珍贵资料。1982年,拙著《台下人语》在北京出版,其中一篇小文提到梅兰芳曾反串过《清风寨》的李逵。今读达夫先生佚文,有“梅畹华唱黑头”之语,我的委屈感才被打消,而感到如释重负了。

京剧史上珍贵资料:梅兰芳反串清风寨李逵

达夫先生这第二篇佚文确是京剧史上的珍贵资料。下面就个人所知,对文中内容略作一些解释。

一、达夫先生说刘备一换装,庄士敦就不认得了。今按,刘备先穿红蟒,后改“小帽和短褂佩剑”(实即头戴双龙达帽,身穿箭衣马褂,加佩宝剑)的戏有两出。一出是《汉阳院》接《长坂坡》,另一出是《龙凤呈祥》。不过后一出在刘备招亲之后中间还有一场穿黄帔。我疑心达夫先生说的是《龙凤呈祥》。

二、据周明泰先生《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德珺如卒于1925年(民国十四年),年七十六。达夫先生入京看戏始于1922年,他说在德死前一二年曾听过他唱的《叫关》,时间正相吻合。德当时年事已高,不受台下欢迎,所以戏码排得很靠前。不过我认为达夫先生还是有欣赏水平的,他居然能听出德比朱素云、姜妙香高明的地方。事情已隔六十年,现在的观众连姜妙香的唱法都已感到陌生,更何况德珺如与朱素云乎?

三、从达夫先生的文中看出一个迹象,即二十年代初真正懂京戏的顾客并不特别爱听旦角,倒是老生和花脸更受欢迎。据我所知,爱听四大名旦的(尤其是他们的个人本戏)在彼时以达官贵人、太太小姐居多数,知识分子则更多的人都崇拜杨小楼。不过四大名旦演出时还是经常客满,并非不能叫座。北大陈鸿舜教授1925年入京,也爱看京戏。陈老对我说,某晚梅兰芳以头本《太真外传》列大轴,演出于第一舞台,每张前排票价银洋二元,戏院门口车水马龙,场内座无虚席。而杨小楼以《挑华车》列大轴,余叔岩以《失·空·斩》列压轴,前排票价只有一元五,地点是比第一舞台小得多的开明戏院(今珠市口民主剧场)。虽亦满座,却视梅先生相形见绌。我问陈老:“您选择了哪一场呢?”陈老说:“我当然听杨小楼、余叔岩了。”可见达夫先生文章中的看法是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观点和兴趣的。

四、达夫先生认为“配角齐全是顶重要的事情”,这是道地的内行话。近年来争传京戏出现危机,假如此说事出有因,我看目前剧团所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缺乏整齐的配角。达夫先生文中还提到丑角和开口跳(即武丑)在北京都有专家,这也是事实。当时文丑有萧长华、慈瑞泉、曹二庚、郭春山等名家,武丑则有硕果仅存的王长林,而傅小山、陆喜才也都不弱。(www.xing528.com)

五、黎元洪第二次出任总统在1922年,翌年即下台。所以达夫先生说的元旦总统府看堂会戏,肯定是1923年(民国十二年)的春节[1]

六、每年旧历岁末北京梨园公会照例举办封箱(不叫“封班”)义演,俗名“窝头义务戏”,盖为赈济戏曲界老弱孤寒的演员以及一些演员家属,达夫先生所言是也。义演大约每次二至三场,其中总有一场是反串戏,如反串《大蜡庙》即是一出保留节目。1982年,拙著《台下人语》在北京出版,其中一篇小文提到梅兰芳曾反串过《清风寨》的李逵。远在美国年逾八旬的周明泰老先生(他是周叔弢老先生的兄弟)曾来信指出,认为我的话不可靠。其实我是在三十年代初从旧报纸的广告上亲眼得见的。今读达夫先生佚文,有“梅畹华唱黑头”之语,我的委屈感才被打消,而感到如释重负了。

(原载《中华戏曲》第二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