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116辑:率先将京剧传播全球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116辑:率先将京剧传播全球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据可靠的史料记载,在梅兰芳第一次率团访日之前28年,已有京剧团体到日本作商业演出,为首者是出道于天津的武戏演员张桂轩。1917年颇受天津观众爱戴的全才女演员小兰英,与其夫一斗金合组祥和班,率领盖春来、小翠玲等一批女艺人,经香港赴南洋群岛演出半年之久,使得河北梆子与京剧远播异国他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正在德国授徒传艺的这对异国夫妻被截留在德国,历经磨难,始终相敬如宾,同舟共济。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116辑:率先将京剧传播全球

1990年出版的《中国京剧史》称“梅兰芳是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2009年央视戏曲频道播出的专题片《梅兰芳》,也说首开访日演出先河者是1919年25岁的梅兰芳。然而,据可靠的史料记载,在梅兰芳第一次率团访日之前28年,已有京剧团体到日本商业演出,为首者是出道于天津的武戏演员张桂轩。

张桂轩,生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祖籍直隶省静海县(今属天津),11岁入天津永胜和科班学艺,初习老生后改武生,长靠、短打、箭衣皆能。18岁出科后,拜名家景四宝为师,所演《挑滑车》、《下河东》、《独木关》、《翠屏山》、《花蝴蝶》、《白水滩》等,早年媒体曾有赞文。50多年前我在天津戏校学艺时,娄廷玉老师教学生们演《白水滩》,曾对学生们说,《白水滩》里十一郎耍齐眉棍,为张桂轩所独创,他耍出的棍花令人目不暇接,精彩绝伦。还说张桂轩演《翠屏山》的大六合刀、《铁公鸡》的真刀真枪以及武老生戏《绝燕岭》的新颖把子功等,令人叫绝,无人可比。又据曾经与张桂轩在江苏共事多年的孙老乙先生说,宣统元年(1909年),张桂轩赴上海演出,此后一直活跃在江南舞台上。他演《界牌关》唱昆曲,《伐子都》唱梆子,都是沿袭当年在天津所学的戏路。因为他的表演不断创新,技艺独树一帜,观众称他是“活十一郎”、“活石秀”,并与李春来、盖叫天、张德俊共享武生“江南四杰”美誉。娄廷玉先生是尚和玉的得意弟子,孙老乙是苗胜春的入室弟子,他们都目睹过张桂轩舞台演出,对他不乏赞美之词。

就是这位“勇猛武生”张桂轩,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应旅日侨胞邀请,联合武旦演员刘俊亭与一些武戏演员组成民间戏班,东渡扶桑演出。所演剧目为《白水滩》、《翠屏山》、《花蝴蝶》、《铁公鸡》、《大卖艺》等武戏。张桂轩精湛的演技,不仅大受侨居日本的华人欢迎,而且所到之处日本民众也为之倾倒。长崎、大阪、东京、神户等城市的演出商,纷纷邀请张桂轩等前往演出,他们在日本作艺竟长达3年之久。这期间张桂轩娶了一位日本姑娘,帮助料理他的饮食起居,他归国时将其带回国内。张桂轩在回国途中,应韩国之邀赴汉城演出一期。然后取道黑龙江,在海参崴、伯力、双城子等又演出三年多。

当年随同张桂轩赴日演出的武旦演员刘俊亭,艺名“腾云凤”,即与张君秋合作多年的著名小生刘雪涛之父,他5岁时投师学艺,长大后工武旦,尤其跷功不同凡响。他在日本与张桂轩合演《大卖艺》等戏,配合默契,深受观众欢迎。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河北梆子戏班第一次到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演出,领衔主演武清籍崔德荣(艺名灵芝草),也是在天津出道的。1917年颇受天津观众爱戴的全才女演员小兰英,与其夫一斗金(著名河北梆子演员姚长海)合组祥和班,率领盖春来、小翠玲等一批女艺人,经香港赴南洋群岛演出半年之久,使得河北梆子与京剧远播异国他乡。小兰英本名蓝佩珍,久居天津老城里武学东箭道。1884年入宁家坤班学戏,出科后在协盛茶园唱梆子老生,兼演京剧花脸、武生。继小兰英之后,又有张小仙、碧云霞、宋直深等天津艺人曾赴马来西亚、吕宋岛等地演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不足30人的中国戏曲演出团体,长年巡回欧洲十几个国家城乡、工厂、矿山的各式舞台上。他们所表演的京剧和河北梆子,不仅受到旅居这些国家的中国侨民欢迎,而且赢得了这些国家的民众,特别是劳苦大众的喜爱。一位英国友人称他们是在异国传播中国文化的特殊使者。(www.xing528.com)

这个小规模中国戏曲演出团体的主角和组织者,梆子、京剧两下锅的武丑演员郝永雷,1891年出生于河北省霸县,他在永盛和科班学艺六年期满后,于1912年到天津投奔先于他出师的同班师兄元元红和小达子,与他们同台合演,他的武功基础相当扎实,腾、跃、翻、攀都有许多绝技。1922年元元红遇害,小达子南下上海,改搭梆子老生刘四红为主角的戏班,继续在天津作艺。1926年北京至绥远的铁路全线修通后,在绥远经商的直隶帮商人经常从天津邀请梆子戏班到那里去演戏。郝永雷跟班几次到过归化(今呼和浩特市),还曾远走亚苏台、库伦(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等地献艺。他精湛的武功不仅大获蒙古王公贵族的欢心,而且博得某外国掮客的赏识。

1928年11月郝永雷在外籍掮客鼓动下,挑选20多名在天津作艺的梆子艺人从天津乘船出发,绕道海参崴进入苏联,开始了漫长、艰辛的欧洲之行。先期他们到过苏联、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卢森堡,20世纪30年代初又相继进入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最后于1933年抵达英国伦敦。他们在这些国家的主要演出场所是诸如柏林的冬季花园、斯格拉剧场、伦敦的特伏狄拉和阿伯特大厅等工厂或劳动群众聚集的娱乐场所。他们与各国的社会底层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这些国家还培养出一批华侨艺徒,其中的一些人陆续加入他们的演出团体,几年后又在这个基础上改组为华侨班。华侨班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苏联西伯利亚铁路进入中国新疆。起初以伊犁为大本营,往返于伊宁、绥定一带,演唱河北梆子和京剧,活跃了在那里经商的内地人的文化生活。他们积蓄了一定的资本后,于1939年辗转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市)投资创建新兴舞台,华侨班有了落脚之地。

华侨班离开欧洲回新疆的时候,郝永雷因为已经在伦敦同他的崇拜者、英国女士弗朗塞斯结婚,所以留在欧洲,改以教授武功为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正在德国授徒传艺的这对异国夫妻被截留在德国,历经磨难,始终相敬如宾,同舟共济。直到德国法西斯战败,他们才回到伦敦。郝永雷在与祖国亲属隔断音讯45年后,终于取得了联系。只可惜,因为他年事已高,多年渴望还乡的夙愿未能实现,成为终生遗憾。1980年6月这位89岁的爱国老人因肺癌病逝。

近百年来,天津的戏曲艺人首开对外交流的先河,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海外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