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服饰多样,珍贵形象资料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服饰多样,珍贵形象资料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有西夏民族服饰,妇女多穿交领窄袖袍,腰下两侧开衩,内穿长裙等。第二身画像则头戴毡冠,身着绿色小团花长袍,其服饰、面态、体型均与第一身基本相同。在敦煌壁画中还展现了蒙古贵族官员、眷属多种多样的服饰。第465窟则展现了各种劳动人民的服饰,第61窟十二宫中有蒙古童子服饰等,均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服饰多样,珍贵形象资料

二、服饰

(一)西夏吐蕃回鹘人的服饰

党项族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形成了其“衣皮毛”的服饰特色,“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毡”[9]。党项人的服饰原料多取材于畜产品,一般戴毡帽,穿毛织衣或皮衣,着皮靴。大约从德明统治时期开始,宋朝的岁赐以及榷场与和市兴盛,中原地区所产的锦、绮、绫、罗之类的丝织品也源源不断地输入西夏。西夏上层喜爱丝织品的华贵轻柔,作为服饰材料,从“衣皮毛”至“衣锦绮绫罗”等,服饰习俗发生变化,但是广大下层人民仍保持着“衣皮毛”的传统。

从敦煌壁画榆林窟西夏供养人的服饰看,男女衣着皆与唐宋两朝中原衣着有相通之处[10]

宋朝男子衣袍,戴巾子、毡帽,系腰带,女服右纴交领长袍,腰部另加“捍腰”,或穿交领长褙子,下露细裥百褶裙,鞋尖上弯如弓,似受中原唐末五代女子缠足影响,女装近下垂一大束丝穗,与宋代妇女于胸前或左侧结绶法不同。敦煌及安西榆林窟壁画供养人衣着显示,部分与史载相符合,部分则展示多样化。如榆林窟第29窟的壁画有侍从三人,前一人穿窄袖缺骻衫,似穿短裤,裤腿束在行縢(绑腿)间,中间一人侧身穿小口裤,后立一人穿袍。三人皆束带,穿麻鞋或靴。1977年,在武威市西郊林场西夏墓出土的木板画中的人物形象,老者戴峨冠,身着交领宽袖长袍,腰束带。其他人物服饰有交领补襦、圆领窄袖长衫、交领窄袖长衫等,随侍戴幞头,弓腰人头上有方巾,童子头上有饰物等。另有西夏民族服饰,妇女多穿交领窄袖袍,腰下两侧开衩,内穿长裙等。西夏政府规定,“民庶青绿,以别贵贱”[11],百姓只能穿青绿色衣服。

宋代吐蕃人的服饰特色与党项人相同,即“衣皮毛”,“荷毡而被毳”[12]。吐蕃人“荷毡被毳”与“尚虎豹”习俗相关。吐蕃人历来尚虎,谓虎曰“大虫”。虎豹之皮也颇受吐蕃人贵重,“用缘饰衣裳”[13],以有之为荣。西凉府吐蕃首领雅尔藏受宋朝赏赐“虎皮翻披”,而蕃俗则是“受此赐者,族人推奉”[14],是最高的奖赏。《宋史·吐蕃传》载,至道元年(995年),“凉州吐蕃当尊以良马来贡,加赐当尊虎皮一”,当尊“欢呼致谢”。

吐蕃人衣皮毛,“荷毡被毳”,就是文献中所说的“胡装”、“番服”。陇右河湟地区的吐蕃部民及吐蕃化的汉民衣饰皆“衣皮毛”。吐蕃一般妇女及僧尼、公主等上层人士虽装饰“皆番服”[15],但不“衣皮毛”,则“衣锦,服绯紫青绿”[16]。吐蕃酋长等上层人士及富有者随着逐渐汉化,服饰多仿汉人,衣料为绢缯帛缎之类。宋代吐蕃服饰是“胡装”与“汉服”并行。

甘州回鹘妇女平时喜“著青衣,如中国道服,然以薄青纱幂首而见其面”[17]

敦煌莫高窟第98窟主室东壁北侧画有题名为“敕授汧国公主是北方大回鹘国圣天可汗(下缺)”的女供养人,头戴桃形式凤冠,身着圆领窄袖式长衣,下摆落地,项饰瑟瑟珠,与花蕊夫人《宫词》所说的:“回鹘衣裳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之语相类。在莫高窟第409窟中,男窟主的装束完全是回鹘风俗,身穿圆领窄袖盘龙纹袍,腰束带,着靴,头戴云镂冠,面型丰圆,眼似柳叶,高鼻,嘴角上翘,手持香炉。身后八名侍从,头戴毡冠,身穿圆领窄袖短袍,着靴,手持伞、扇、弓、剑、盾、铁笊篱等。榆林窟第39窟前室甬道南壁中的第一身画像头戴三尖冠,着圆领窄袖赭色大团花长袍,腰带上佩有解结锥、短刀等。第二身画像则头戴毡冠,身着绿色小团花长袍,其服饰、面态、体型均与第一身基本相同。(www.xing528.com)

(二)金、元服饰

金代砖雕图像中,妇女身着朱色长袍,衣襟敞开,下着长裙,或着红色长衫、长裙。男子足登靴,或身着经袍,着窄袖长袍,腰束带,头戴黑色幞头或黑巾。

在敦煌壁画中还展现了蒙古贵族官员、眷属多种多样的服饰。如莫高窟第332窟、榆林窟第3窟壁画中,官员头戴笠帽,身穿淡黄色小袖袍,上覆半臂,耳后垂发髻,双耳饰环,脚穿六合靴。贵族妇女头戴高耸的顾姑冠[18],身穿红色纹袖缬花大袍,如道教鹤氅,又长又宽,曳地数尺,行走时要有两个侍女在背后牵提。第465窟则展现了各种劳动人民的服饰,第61窟十二宫中有蒙古童子服饰等,均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在甘肃漳县汪氏家族墓出土了许多元代的高级丝织品,除传统的绢、纱、罗、绮、绫、锦绣之外,还出土了十多种新发明、生产的高级缎纹织物和织金织物,如棕色团花妆金缎、妆金或银天马纹缎、烟色“畚”字菱纹缎、紫色“畚”字菱纹团龙花缎、古铜色云龙纹缎、深色瑞兽纹缎、小缠枝番莲纹缎、菱格回纹缎、古铜色海棠(梅)纹缎、棕色“畚”字龟背纹缎等,不仅是罕见的早期缎纹织物标本,而且花色品种众多,又妆有金、银,极其珍贵。

漳县汪氏家族墓中有蒙古族汉族的服饰实物,有黄色织金锦对襟密扣抹胸,无领无袖,形似背心,胸前开对襟,钉成九个盘花袢扣,细密精致,有里外两层。里层面料是褐色麻织品,外层面料是价格昂贵的黄色菱格宝相花织锦,背后还有四条带子,是元代官僚贵族妇女的内衣。此外,还有驼黄色鸾鸟衔枝纹纱夹袍,妆花凤戏牡丹纹绫夹衫,罗质夹袄,驼黄色绫质花凤戏牡丹纹对襟褂,棕色纱地绣山石牡丹纹束带,绢质百褶夹裙,绢面丝绵袄,棕黄色缠枝番莲纹麻葛棉香囊,描金妆彩霞帔,棕色团花妆金荷包,黄缎女鞋、长裙、丝带、口袋、手帕等。

帽子则有垂饰金玉珠宝钹笠帽,此帽中间圆穹庐形,四周宽沿由三层构成,中间层用极细薄的竹篾或棕丝编成框架,衬里缝垫茶色绢纱,外层缝粘黑漆丽纱,帽顶正中缀一块圆锥形青玉,青玉下边四周镶嵌有山形纹金片,青玉上端缀有金片制成的立方体饰物片,四边各有一个猴脸头像;四边角顶上又各有一只长嘴小动物,嘴都伸向立方体的中央。立方体正中镶嵌一颗红色珠子。又从青玉下方下垂饰一串玉石珠宝串饰,珠子有圆形、梭形、洋桃形等多种多样。这种帽子高贵而别致。烟色大檐笠帽,中间是四瓣圆帽,前后加檐,前檐特大。相传元世祖忽必烈骑马射猎,因日光眩而射不准、不舒服,皇后察必为他设计了这种大檐帽,既防止日光暴晒头脸,又轻便,因而风行全国。此外还有棕色、烟色罗帽及羊皮帽、布帽、棕帽等。甘肃庄浪县收藏的兕皮盔,近似圆锥体,用兕(雌犀牛)皮制作,分为三部分,盔顶绘四组云纹,盔身以锡条烙成三组花纹,盔沿饰大小联珠、乳钉纹,顶部和盔沿原有璎珞饰物已丢失。

这些众多式样衣、裙、鞋、帽、盔等,既反映了元代甘肃地区服饰特色,也是研究元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