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觉信息的处理模式与优化方案

视觉信息的处理模式与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知觉流程图中,“视觉影像”代表信息处理模式在这里被组装成有意义的知觉影像,它也表示藉由视觉的诠释,人们建构出对现实环境的认知。由流程图的双向箭头可以得知,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是一种可逆的流程,人类的视觉影像与摄影机使用的磁带不同,它不是对输入的刺激不假思索地全盘记录,而是受到知觉系统组织的影响,做出主观上的修正。这样的认知结论就是记忆影像与眼睛所看到的视觉影像之间,产生相互对照比较的结果。

视觉信息的处理模式与优化方案

1.视觉信息的处理流程

到达大脑视觉皮质层的视觉信息将如何被处理?心理学家对此做出了深人的研究,并在对视觉信息处理模式的研究中很清楚地看到,知觉与刺激两者并不同时发生,而是循着一个特定的知觉流程来处理视觉上的信息。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心理学家们开始提出不同的信息处理模式假设,有的强调脑神经的通路,有的着重知觉的细节过程。其中以拉尔夫·哈伯(RalphHaber)与摩里斯·赫森(MauriceHershenson)两位学者提出知觉流程图的概念最有价值,它说明了整个知觉过程的关系与顺序。

事实上,视网膜上的光学投影可以在后续的传递过程中,生成不同的信息结果。例如:一个巨大的声响,可能会使原本的视觉信息消失,而重新创造出另一种视觉经验,并且把信息储存在记忆当中。在知觉流程图中,“视觉影像”代表信息处理模式在这里被组装成有意义的知觉影像,它也表示藉由视觉的诠释,人们建构出对现实环境的认知。但是在视觉流程图中仍然有些无法解释的疑点,如:眨眼的动作把视觉影像分割为各自独立的单一画面,如何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连续的视觉印象,就很难做出有效合理的解释。由流程图的双向箭头可以得知,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是一种可逆的流程,人类的视觉影像与摄影机使用的磁带不同,它不是对输入的刺激不假思索地全盘记录,而是受到知觉系统组织的影响,做出主观上的修正。

在认知心理学上关于视觉信息的编码形式和短期储存的细节仍有许多争议,不过心理学家多半同意最长的储存时间大约持续1/4 秒。这个短期储存的重要功能就在于,它只容许刺激持续很短暂的时间,就像电影电视剧播放时其实是各自独立的单一画面一样。此外,前面提到的眼跳运动,它的视觉信息处理机制,其实也受到短期储存功能的影响,这样才能让眼睛进行正常的搜寻工作。

短期记忆比短期储存的时间要长,有的可能长达好几秒钟。如果视觉信息经过好几回的强调或投入较多的注意力,短期记忆所暂存的信息可以保存比短期储存更长一点的时间。例如:某人在观看影像,如果此刻他闭上双眼,脑海中仍然可浮现刚才的画面,这是短期储存;如果刻意集中注意力,脑海里浮现的景象甚至可以保存更长的时间,这是短期记忆;如果存在于脑海中的影像被另一个视觉刺激干扰阻断,但他仍然可以回想起来,这也意味着这个视觉信息已经被存放到长期记忆里了。

虽然人们不会把记忆中的影像与原本的视觉影像混淆,但是记忆仍会影响人们对于原始视觉影像的知觉。例如:人们可以凭着记忆,在聚会的场合辨认出多年不见的朋友,或在不同时代背景的影视剧中辨认出完全不同化装、造型的演员。这样的认知结论就是记忆影像与眼睛所看到的视觉影像之间,产生相互对照比较的结果。流程图最末端的输出反应,是指将视觉刺激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知觉反应,如把眼睛所看到的影像,形成思维、语言或文字的评价,或者导演以及摄影、美工等剧组成员把剧本的文字转换成活动的影像等等。输出反应是很复杂的知觉转换过程,一般而言,可以通过训练来强化这种输出转换的能力。摄影专业的学生经常练习画分镜头脚本、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经常练习写剧本,就是加强文字与图像的表达与转换能力。

由于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眼睛所见的景象,以记忆的方式真实精确又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其他人,这也正是摄影在视觉传播中十分重要的原因。此时必须借着大家都认同的视觉语言,才能把影像传译给第三者,使影像成为大家都明了的视觉信息。因此许多导演、摄影师等视觉艺术工作者,经常藉由纸上的草图,传递造型或线条等细节,才使得原本的意念成为有形的实体,这也是输出反应的作用。(www.xing528.com)

2.顺序处理与同时处理

一般而言,人类面对片断的信息时,知觉系统通常会有两种处理方式。

(1)一次仅处理一个单元,处理完毕之后再继续处理下一个单元,这种方式的处理模式称为顺序处理。

(2)同时处理两个或更多单元的信息处理模式,称为同时处理。这两种处理接受信息的方式究竟孰轻孰重,曾经引起心理学界的争议。因为就视觉系统所能延伸的广度与深度而论,这两种信息处理模式都有存在的价值,人类的知觉系统不可能过分依赖任何一方。很多研究信息处理模式的学者是以阅读作为研究的对象,因为阅读时一般人是以逐字、逐行、逐页阅读的方式进行,也就是顺序处理的模式。但是在双眼凝视书本内容的同时,视觉系统却已接受并处理了大量的信息。也就是说,一次接受极大数量的信息并不表示这些信息就是被同时处理的。心理学家曾经以黑暗中同时击发两盏闪光灯来做实验,其中一盏输出的光量很强,另一盏则很弱。实验结果显示,通常测试者会认为闪光较强的闪光灯先击发。由此证明,即使同时发生的视觉剌激,进人人类的视觉系统后也并非同时被处理,仍有先后之分。

除了文字阅读的实验以外,心理学家也试图以图像来了解这两种信息的处理模式。实验的方法是将观众安排在昏暗的室内,墙上安装投影银幕,幻灯机镜头前方装有快门,可以统计时间。根据实验的结果显示,某些测试者可以在1/200 秒的投影时间就能画出精确的图画草图,成绩最好的甚至在1/500 秒的瞬间投映,就能画出幻灯片的大致轮廓。这样的能力被心理学家解释为:测试者把同时接受的视觉信息暂时存放在短期储存系统内,再来做出顺序处理。如果在放映一连串稍纵即逝的许多不同图像的测试当中,测试者仍可辨识其中他见过的某张图像时,这就表示这是把不同时段输人的信息加以整合分析的同时处理模式。

心理学家把一系列的平面图像组成一个类似的电影,每一个单一影像只停留在银幕大约1/50 秒,马上换下一幅画面,这样的做法就是提供极短时间来做视觉上的顺序处理。实验结果显示,凡是观众熟悉了解的图片或者图片之间内容有关联的,就会得到比较有意义的知觉,而观众并不熟悉的崭新影像或者图片之间缺乏意义联系的,在很短的放映时间内,就只留下稍纵即逝、毫无意义的视觉片段,根本无法储存在短期储存当中。这种将杂乱无章的视觉信息先分类再重新做出有条理的组织整合,其实就是格式塔心理学派对于图像认知所强调的基本精神。它对于影视剪辑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想要给观众留下较有意义的知觉,就要将画面分段处理、成组剪接,将信息的单位扩大。反之,如果在叙事流程中,偶尔插入与前面毫无关系的镜头,就会打断观众的顺序处理模式,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制造悬念。而如果是因为技术原因或者剪辑的疏忽,画面中间出现了加帧或者黑场,也会让观众记忆深刻,这一点是必须要避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