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觉的重要机制:空间辨识在影像中的应用

视觉的重要机制:空间辨识在影像中的应用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空间辨识是视觉的一个重要的知觉机制。它在影像由现实的二维世界移植为心理的三维空间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摄影师固然也是需要研究将三维向二维转换的问题,但是并不需要系统地研究应用于绘画的透视学,因为视觉的一个重要的知觉机制—空间辨识,在影像由现实的二维世界移植为心理的三维空间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透视的法则在摄影机镜头中就自动生成了。

视觉的重要机制:空间辨识在影像中的应用

空间辨识是视觉的一个重要的知觉机制。它在影像由现实的二维世界移植为心理的三维空间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空间辨识这样的知觉机制,戏剧影视创作中的场面调度也就无从谈起。“Mbe-en-sche(场面调度)”一词来自于法语,原为戏剧专用名词。最初是指特定表演场地(舞台)上戏剧构成中的视觉因素。舞台的场面调度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人和景、物被安排在具有高度、宽度和深度的空间里。导演希望在舞台上创造一个独立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却总是和剧院的大厅相连接的。而场面调度在影视创作中更为复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舞台剧三维空间调度和平面画面调度的混合体。导演将演员、布景和道具安排在一个特定的三维空间内,一旦进行拍摄,空间的实体就转变为二维平面的影像。影像中的空间不同于观众所处的空间,只是原来空间留下来的投影影像。影像实际上是存在于二维介质上的。

阿恩海姆认为,影像“既不是绝对平面的,也不是绝对立体的,它介于这两者之间”。也就是说,影像是将立体的空间展现到平面上的结果。首先,影像平面感的产生,与画框或银屏的四条边分不开。其次,影像从照相机或摄影机单眼镜头缩微拍摄下来,并展现在有限的平面上,所以观看影像时两只眼睛看到的是同样的景象,没有看现实世界时的双眼视差,大脑失去了一条形成空间感的重要线索。再者,影像不能提供位置视差。在看现实世界时,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面貌是不相同的。观看影像时,不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都只是物体的同一个侧面。最后,画框或银屏对空间距离的表现,和现实也有很大的差距。这些都是影像给人以平面化的原因。

属于平面媒介的摄影同样需要进行三维到二维的转换。也就是说,摄影师要把三维的空间“翻译”到平面的表现媒介上。摄影师所观察到的表现对象,每一个成分都位于平面的表现媒介中,同时位于画面所展示的三维空间中。每一个单位都有两种存在形式:三维物体的形式和平面投影的形式。影像也包含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向深度延伸的空间排列,一种是平面之内的排列。这两种模式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复杂的形式和含义。实际的三度纵深在画面上被弱化甚至是省略了,强烈的画面平面形式给观众带来一种庄严的、潜藏的仪式性的感受。

三维空间向二维平面转换,是摄影创作中的重要问题。不过在实际的创作中,平面媒介空间往往是我们非常容易忽略的。因此,我们要以不同的方法在二维介质上组织视觉元素。对于画面三维纵深感的控制是摄影中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

“知觉的关键(也是艺术科学乃至文明的关键)在于重现。”自古以来,视觉艺术家们对“如何把二维空间中的东西呈现得像是在三维空间中一样”这件事情进行过不懈地探索。实际上,视网膜上的影像也是有几何透视效果的(任何东西与我们的距离倍增时,其尺寸大约减少一半),然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的画家为什么很少将眼睛所看到的深度重现在图画中呢?这是因为有其实质上的困难。虽然视网膜上的影像就是标准的透视图(像用摄影机拍摄的一般),但我们不是这样看世界的,视网膜上的影像被知觉上的大小调整作用大大地修饰过了。所以人类耗费了很长的时间,才发展出简单的几何透视法,用于表现三维纵深感觉透视学对于具象主义的绘画有着重要的实用意义,因为透视学解决了绘画上将三维空间的纵深视觉转换到平面画布上的问题。摄影师固然也是需要研究将三维向二维转换的问题,但是并不需要系统地研究应用于绘画的透视学,因为视觉的一个重要的知觉机制—空间辨识,在影像由现实的二维世界移植为心理的三维空间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透视的法则在摄影机镜头中就自动生成了。

1.视觉元素的梯度变化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及《大明王朝》的画面中,视觉元素的梯度变化营造出了强烈的空间感。梯度是指“某种知觉对象的‘质’在时空中的逐渐增加和逐渐减少”。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我们能感受到画面所表现的三维空间,就是由于画面中的那些具备梯度的视觉元素创造的。实际上,透视法则产生的最直接的视觉效果就是梯度变化。比如说,由于透视,我们看到的一条两边平行的笔直马路,越向远处马路两边越靠近,最后汇聚于一点。这样的汇聚斜线就是一个渐变的梯度的视觉结构。此外,在三维空间中近大远小的现象也是梯度关系,画面中同样大小的物体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变小。

2.视觉元素的规则性

规则性是强化梯度感的重要因素。因为如果画面中的某些视觉元素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就能够比较好地把梯度的这种逐渐变化的视觉特质表现出来。比如我们拍摄城市,选取具有相同特征的建筑呈现出近大远小的变化,梯度变化的效果明显,因而三维纵深的视觉感也会更强烈。选择有规则的纹理质地的被摄对象要比不规则纹理的被摄对象所呈现的空间感要强,比如一个带有方格花纹的地板就比一个平色没有花纹的地板的房间更具有空间纵深的感觉。一群穿着相同制服的人所站成的队列,就要比一群杂乱无章的平民能更好地表现出空间的感觉来。

3.色彩的变化

色彩的逐渐变化也能够产生梯度。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发现了这个现象,并首先提出了“空气透视”的概念,即近处的景物看起来颜色较深,也较为清晰;远处的景物看上去则色调淡且模糊。这是因为观察者与景物之间的距离越大,该景物反射的光线需要穿透的空气层就越厚,远处的景物好像是沉浸在一片蒙蒙雾气之中,空气透视会让远处的景物变得模糊不清。在绘画中,使画面中的各种事物的色彩随着与观察者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淡的手法,可以产生一种色彩的梯度,色彩的纯度以及明度对比关系就形成了一种梯度的关系。在影视摄影中为了强化这样的色彩梯度关系,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拍摄场景中放烟或加背景纱。也可以使用某些滤镜来强化这种效果,例如Haze 滤镜能除去一些波长较长的光波(偏暖色),使更多波长短的光波(如蓝色光波)通过镜头。在电视剧《吕梁英雄传》的这个镜头中,正是通过色彩的梯度关系,呈现出近浓远淡的空气透视效果。(www.xing528.com)

4.轮廓的虚实关系

被摄物轮廓的虚实关系是一种清晰度变化的梯度,可以很好地呈现三维立体空间。西方古典绘画是极其讲究虚实关系的,所有轮廓线的虚实的程度都要在精确控制之中。摄影艺术对轮廓清晰度的控制要比绘画自由得多,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调整清晰区域的位置与范围,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镜头,以产生不同的虚实对比强度。焦点是画面的清晰中心,类似眼睛的中央小窝,离焦点越远的位置,轮廓就越模糊。轮廓清晰度的梯度可以帮助建立三维空间关系。

5.光的层次

利用光线来产生深度,实际上也是利用亮度形成的梯度产生的。亮度最大的区域,就是距离光源最近的区域(或是与光源重合的区域)。“因此,由亮度创造的梯度,是一个以空间中某一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发射的球形梯度”。以最亮点为中心,可以形成调子的梯度,而调子的梯度能产生很强的空间感和体积感。用调子来塑造空间感,在古典主义的绘画中是很常用的技巧。同样,这在摄影中也是十分有效的方式。

6.相对运动

相对运动是指在画面中前景、中景和背景中的不同被摄对象发生有规律的位置改变。最常见的是由于摄影机的运动所带来的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连续的相对位置的改变。举个例子,在我们坐火车或者汽车的时候,向窗外看去,远处的天空、云朵和群山几乎不动,群山前面的麦田、房屋则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近处的树木、小草则以比麦田和房屋快得多的速度运动。这就是一种相对运动。如果我们把这样的模式移植到一个小得多的拍摄场景中,只要造成了前景(速度快)、中景(速度中等)、背景(速度慢)明显的相对运动,就可以非常有效地强化整个画面和场景的三维空间感。

在画面中精心选择前景、中景和背景,可以完成相对运动的过程。当每一个视觉单元都能很好地强化相对运动的感觉,运动效果就会得到增强。相反,如果缺乏层次,镜头的相对运动效果就会减弱很多,甚至无法体现出来。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移动摄影都能够达到相对运动的效果,而是画面中每一个被摄对象以及摄影机运动的方式要经过精心仔细的控制才能体现出相对运动的特殊视觉效果。布鲁斯(BruceBlock)的著作《视觉故事》(TheVisualStory)中,多次提到“相对运动”(rela tivemovement)。他认为,画面中各元素在运动中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完全一致的运动和没有任何关系的运动是无法造成画面的空间纵深感的。阿恩海姆在其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中也提到过这个问题,他称之为“‘行进中’的摄影”。

7.通过重叠获得画面空间

重叠的事物也是暗示空间的好方法。在电视剧《兵峰》的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通过相互遮挡的人物,感受到画面中很强的空间感的存在。因此通过将后面的物体遮挡,可以建立起空间的前后秩序,从而在视觉上体现出强烈的空间纵深感。由重叠产生的立体效果,往往比真实的物理距离产生的立体效果还强烈。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比较早的研究重叠与空间表现直接相互关系的艺术家,是古代的中国画家。“运用重叠来建立空间,早就是中国风景画所特有的一种手法”。中国古典山水画所建立的画面空旷浩淼的空间关系,不是依靠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研究的透视学理论,而是主要依靠重叠的方法。当作品的空间不是依靠光线和体积的时候,重叠在决定各物体空间感方面,就有着特殊的价值。在影视摄影中运用重叠的方式,要注意运用美术或照明的手法强化个体的相对独立性,这样重叠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否则的话,相互重叠的多个物体看起来连成一片缺乏层次,重叠的效果也就消失了。如:在电视剧《兵峰》的这个镜头中,导演和摄影师有意识地弱化重叠关系,所有的人物组成几个“平面化”的群组,垂叠关系被大大弱化。当然,强化或弱化重叠感觉的方法都是创作的技巧,具体如何使用要根据创作的感受和意图来决定。

正是由于视觉元素的梯度变化、规则性、色彩的变化、轮廓的虚实关系、光的层次、相对运动以及重叠等单眼线索和视觉中枢立体识别机制,二维平面上的影像才变得跟现实世界一样栩栩如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