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过免试减负措施的争议和反思

通过免试减负措施的争议和反思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这项有利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举措,大部分家长认为可行,但与此同时,也有的家长私下却来到学校向老师索讨试卷,准备让免试的孩子在家重披“战袍”上阵应试。到底该如何看待这种通过免试的“减负”措施呢?

通过免试减负措施的争议和反思

【作者】苏军

昨天上午,按考试日程规定,杨浦区控江二村小学进行的是数学期终考试,但一百多名经校方批准数学免试的学生不入考场却走进了多功能厅,欣赏起科技教育VCD《科学启蒙》来。原来,该校这学期在三至五年级试行了语文、数学和外语期终考试的免试制。同时,该校学科期终考试的难度适中,考完的学生大多说:“好做”。

对这项有利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举措,大部分家长认为可行,但与此同时,也有的家长私下却来到学校向老师索讨试卷,准备让免试的孩子在家重披“战袍”上阵应试。还有的家长不理解,觉得这是在放任学生。

到底该如何看待这种通过免试的“减负”措施呢?

校长说:这是“减负”之举

在三至五年级学生中试行期终考试免试制,是学校经过深思熟虑后推出的一项旨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措施。校长朱邦尔坦言初衷说,学生考试免试,前几年学校就这样做了,但批准的人数极为有限,大约是百里挑一,本学期加大了力度,三门学科各班推荐的学生可占总数的10%。

本学期期终考试,三至五年级共有1130余人应考,经批准语文有103人免考,数学有104人免考,外语有71人免考。其中一门学科免试的有200余人,三门学科全免考的仅有12人,二门学科免考的有25人,从人数上看比例并不高,而且,免试同学必须符合三项条件,即平时认真学习,作业整洁,按时完成;阶段检查成绩优良;各年级据期中抽查成绩,达到免试分数线。符合三条者,在学科老师按班额数的5%—10%推荐的基础上,还要经全班同学认可,再张榜公布。因此可以这样说,能获得免试资格的都是班级学习的尖子,让这部分学生先“解放”出来,把用于复习的时间腾出来做其他事情,是有好处的。

赞成的家长说:这有利于孩子重视平时学习,还他们的快乐童年(www.xing528.com)

据该校4个班家长对免试的抽样调查的反馈,三分之二的家长表示赞同。五(2)班一位免试学生的家长认为,这种方式很好,因为免试,我女儿对自己平时的要求更高了,对自己每一次单元测验看得都很认真,只有平时好了,才能有免试机会,这对孩子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二(5)班姓谭的学生家长说,我们完全赞同这种做法。三至五年级的小孩,应该享受童年的欢乐,这一期间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寓教于乐,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天真活泼的年龄,就应该享受天真活泼的童趣。五(2)班数学和英语都免试的赵一的家长对免试的赞同理由更全面,认为达到一定的学习标准,可给予免试,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考前突击复习的精神负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免试可促进学生更注重平时的学习,只有平时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后方可免考,因此学生对平时的学习会更主动。

持反对意见的家长说:失去一次公平竞争和心理考验的机会,而高考仍是要考的

一位姓马的家长认为,小学生不能免试,因为不考,家长不能知道孩子知识掌握得如何,他们毕竟还未达到自控、自觉的程度,如免试,他们可能会毫无约束,更有放任自流之嫌。一位姓李的家长更是直言不讳:“这种做法不足取,甚至有点荒唐。考试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巩固已经学到的东西,使其温故而知新。同时检查一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一位家长说,免试,等于失去了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失去了一次心理考验的机会。因此,一位家长表示:“如若我的孩子获得了免试资格,我将希望她放弃,并且参加学校的统一考试。”三年级一位免试语文的学生家长对免试赞同,但建议学校能否将期终考试免考科目试卷拷贝一份给家长,以便让孩子自测。这说明家长还是放不下心,存有疑虑。

不少家长对免试带给孩子的欢乐表示好感,但对中考、高考及社会竞争所需要的应试能力极为看重。一位家长说,现在免试,孩子高兴了,但今后还要看他的高考成绩如何。中考、高考还得考,毕竟以后升学求职等,都必须经过多次考试,现在考试是“养兵千日”。一位姓夏的家长认为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社会要进步,必然要引进竞争机制,如果从小不让他经受一点挫折或压力,意志不是很脆弱吗?

对家长两种不同的意见,朱校长认为免试是有条件的,不是终身制;免试的学生平时功课做得已相当认真了,与其让他再次复习不如让他做点其他什么事情。况且考试不是为难学生,而是检查教学的手段。而大部分免试的学生都有一份自豪感,记者随机询问了三年级学生王天娇和秦璐获免试的感受,她们异口同声一句话:“值得骄傲。”可见激励作用不小。一位教育有方的家长因为本学期孩子没获免试资格,当学校请他在家长会上交流发言时,他还觉得不够格呢。

看来,免试和降低考试难度,都只是减轻小学生过重负担的一种尝试。对这种试验,如能取得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共识,其意义将远远超过一次免试本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