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汲冢的身份及其历史问题探讨

言汲冢的身份及其历史问题探讨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言汲冢为魏襄王冢者,盖因《纪年》终于魏之今王。《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索隐云:“汲冢《纪年》终于哀王二十年,昭王三年丧毕始称元年。”盖《纪年》与《周书》、《国语》及《穆天子传》等,皆为普通史书传记,偶以殉葬,不可据此以断定何王之冢也。惟苟无其他实证,则谓为襄王冢或为安釐王冢,皆属武断,不足为训。

言汲冢的身份及其历史问题探讨

言汲冢为魏襄王墓者,《晋书》卷三《武帝纪》、卷十六《律历志》、荀勖《穆天子传序》、卫恒《四体书势》。言汲冢为魏安釐王墓者,王隐《晋书·束晳传》。言汲冢为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而不定厥辞者,唐修《晋书》卷五十一《束晳传》。

案:此诸说皆无确证。言汲冢为魏襄王冢者,盖因《纪年》终于魏之今王。荀勖《穆天子传序》云:“案所得《纪年》,盖魏惠成王子令王之冢也(“令”当作“今”,说详下附考),于《世本》盖襄王也。案《史记·六国年表》,自令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二九八年)至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二一三年)燔书之岁,八十五年,及至太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初得此书,凡五百七十九年。”[3]寻《史记》之哀王,即《世本》之襄王,哀王二十三年而卒,故二十年时称为“今王”。然二十一年今王未卒,何能即以竹书从葬?故荀勖所记诸年,盖指《纪年》绝笔后之年,后人误以为竹书入冢之年,则不可通也。于是又有谓哀王之卒即在二十年,以回护其说者。《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索隐云:“汲冢《纪年》终于哀王二十年,昭王三年丧毕始称元年。”其意谓哀王二十年已卒,《史记》称哀王二十三年者,以其子昭王三年丧毕,始称元年。案战国之时,鲜有行三年之丧者,此其说既不足信;又逾年改元则有之,逾三年改元亦未之闻。且哀王既卒,何以称“今王”乎?是又不可通也。左暄《三余偶笔》云:“襄王葬时以此书附之冢中,未即加谥,故仍其文曰今王,其为襄王冢所得无疑。若以为安釐王冢,不应缺昭王并安釐王两代事不书。且襄王之薨至安釐王之葬,已五十余年,亦无不加谥之理。”案周制,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葬必称谥,如葬桓王是也。诸侯卒称爵称名,葬亦称谥,如隐公三年八月庚辰宋公和卒,冬十有二月癸未葬宋穆公是也。左氏泥于《纪年》为魏国史官所记,则何仅记至哀王二十年?岂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史官失职乎?又云若为安釐王冢,不应缺昭王、安釐王两代事不书,左氏误认《纪年》为魏国国史,从古至今,未闻以其国史殉葬者,且亦未闻殉葬之国史必记至其所葬之王末年者。不知《纪年》一书为编年之通史,非编年之国别史;为魏国私家所记,非为魏国史官所记(说详下《篇目考》)。自晋以来,都误认《纪年》为魏国国史,故诸家解释,牵强附会,多不可通。此说既明,则汲冢为魏襄王冢或安釐王冢,皆属臆测,非有他种书籍[4]或物品以为证据,则不可断定为何王之冢。盖《纪年》与《周书》、《国语》及《穆天子传》等,皆为普通史书传记,偶以殉葬,不可据此以断定何王之冢也。惟汲冢中既有玉律钟磬,[5]则为王者之冢自无疑义。而汲为魏地,《纪年》为魏国人所记,则谓为魏王冢,亦属合理。惟苟无其他实证,则谓为襄王冢或为安釐王冢,皆属武断,不足为训。盖所谓魏王冢者,自襄王、昭王、安釐王、景湣王皆可,惟不能出于襄王以前耳。

附 魏哀王魏令王考

《史记·魏世家》之“哀王”为“襄王”之误,今本《穆天子传》荀勖序之“令王”为“今王”之误。《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集解云:“太史公书惠成王,但言惠王,惠王子曰襄王,襄王子曰哀王。惠王三十六年卒,襄王立,十六年卒,并惠、襄为五十二年。今案古文惠成王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太史公书》为误分惠成之世,以为二王之年数也。《世本》惠王生襄王,而无哀王。然则今王者,襄王也。”索隐云:“《系本》襄王生昭王,而无哀王。”据此则哀王实为襄王,形近而误。元吴师道校正鲍注《战国策》亦云:“愚按秦惠之十四年,亦改后元年,即惠王之比(案皆以称王而改元耳)。而‘襄’之为‘哀’,直以字近而讹耳。”清崔述《孟子事实录》,以为孟子见梁惠王在称王改元后十二年楚败魏襄陵之后,故惠王语孟子曰:“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6]西丧地于秦七百里;[7]南辱于楚:[8]寡人耻之。”若依《史记·魏世家》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三三六年)孟轲至梁,及襄王元年(公元前三三四年)王与诸侯会徐州,相王也,追尊惠王为王,则孟子对惠王语何故曰“王何必曰利”,曰“王好战”乎?若襄王之年即惠成王改元后之年,则孟子见梁襄王即《魏世家》之哀王,孟子门人所记,不当误“哀”为“襄”。《世本》有襄王无哀王,则《史记》因字形相似,误“襄”为“哀”耳。案:吴、崔之说是也。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集解:“荀勖曰,和峤云《纪年》起自黄帝,终于魏之今王,今王者,魏惠成王子。”此盖出于荀勖《纪年序录》。《玉海》引《中兴书目》,《纪年》三卷,题荀氏《序录》可证。[9]盖《纪年》为和峤主编,故称和峤云云。勖为《纪年序录》既称“今王”,不应于《穆天子传序录》称“令王”。近人《穆天子传西征讲疏》:“高续古《史略》云:‘按襄王即惠成王子灵王也,《世本》以为襄王。又按《史记·六国年表》,自灵王二十一年至秦始皇三十四年燔书之岁,八十六年,至太康二年初得此书,凡五百七十九年。’高氏述此书,几于全引荀勖《序》,而两称灵王。灵王即‘令王’,令灵古字通。《广雅·释诂》云‘灵,善也’,即《尔雅·释诂》‘令,善也’,是其证。然则一作‘今王’,一作‘令王’,且有作‘灵王’者,是亦竹书之异同也。”案:此说非也。“令”为“今”字形近而误;“灵”又为“令”之同音义而改写耳,实亦误也。(www.xing528.com)

右文缮写已,又思《周书》谥法“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案《史记·魏世家》,哀王在位二十三年而卒,又系善终,不可谓短折,何以谥“哀”?其必为“襄”字之误无疑。

附 周赧王周隐王考

周赧王或称周隐王,赧王见于《太史公书》,隐王见于古本《纪年》。[10]赧与隐皆非谥也。《史记》卷四《周本纪》:“慎靓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五十九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秦昭王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周君、王赧卒。”案:王赧与西周君皆卒,三十六邑已尽献于秦,周既亡,故王赧无谥。“王赧”云者,“王延”之同音假借字也。秦灭六国,《史记》皆书其君曰王某,如韩王安、魏王假、赵王迁、燕王喜、齐王建、楚王负刍。而周亡不书曰王延者,《周本纪》索隐云:“按《尚书中候》以‘赧’为‘然’。郑玄云‘然’读曰‘赧’。王邵按:古音人扇反,今音奴板反。”据此则古称赧王为“然王”。考“然”字“赧”字,与“延”音近相转,然则王赧即王延也。《史记》称“王赧卒”,不书“崩”,已降同诸侯,与《春秋》隐公三年《经》书“宋公和卒”同科。《史记》慎靓王尚书“崩”,而《春秋经》书天子崩,皆曰“天王崩”,不称名,诸侯则称名。王延卒书为王赧卒,以王延生时七国之人均以小国诸侯视之,故往往称其名为王延,或为延王。然周究为宗主之国,故以同音之字书之,聊为避讳。于是或书为“然”,或书为“赧”,或书为“隐”。[11]自晋以来,学者往往不明古音韵,昧于延、隐、然、赧四字音韵相通之理及当时称谓书法升降之故,辄望文生义。如晋皇甫谧云:“赧非谥,谥法无赧,正以微弱窃鈇逃债,赧然惭愧,故号曰赧。”[12]隋王邵云:“《尔雅》面惭曰赧。”[13]唐刘伯庄云:“赧是惭耻之甚,轻微危弱,寄住东西,足为惭赧,故号曰赧。”[14]又晋人如王隐等,见《纪年》有周隐王之称,以“隐”为赧王之谧,遂疑此等竹书必出于魏安釐王冢;因赧王之卒在五十九年,为魏安釐王之二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安釐王三十四年卒,竹书发于安釐王冢,故称赧王之谥为“隐”。考晋人初得竹书,皆称出魏襄王冢,谓出于安釐王冢者,盖自王隐始也。此皆不明古音韵、古书法之例,辄妄相推测,纠纷错乱,古史为之蒙蔽,千百年来莫之能明。甚矣,治古史之难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