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汲冢书文字考及其迅速成书

汲冢书文字考及其迅速成书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称汲冢书文字为小篆,一说也。荀勖、和峤、臣瓒、卫恒、束晳等校读汲冢古文写为隶书者,全赖《三字石经》古文、隶书并列,检得古文即知隶字,检得隶字即知古文,无劳考释,故得迅速成书。

汲冢书文字考及其迅速成书

关于汲冢书文字,旧有三说:

一、小篆说 《晋书》卷三《武帝纪》:“咸宁五年(公元二七九年)冬十月,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此称汲冢书文字为小篆,一说也。

二、科斗文说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后序》:“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简编科斗文字。”又云:“科斗文久废,推寻不能尽通。”此称汲冢书文字为科斗文,又一说也。

三、古文说 荀勖《穆天子传序》:“古文《穆天子传》者,太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汲县民不准盗发古冢所得书也。”此称汲冢书文字为古文,又一说也。

案:汲冢书文字实为古文而非小篆,称科斗文,俗名也。王隐《晋书·束晳传》云:“太康元年(公元二八〇年),汲郡民盗发魏安釐王冢,得竹书漆字科斗之文。科斗文者,周时古文也,其头粗尾细,似科斗之虫,故俗名之焉。”[19]卫恒《四体书势》云:“汉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以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此其证也。

王国维《科斗文字说》云:“科斗文字之名,先汉无有,惟汉末卢植上书有‘科斗古文,近于为实’之语,而其下所言乃《毛诗》、《左传》、《周官》,不及壁中书。郑康成《书赞》云‘初出屋壁,皆周时象形文字,今所谓科斗书’,始以古文《尚书》为科斗书。然卢、郑以前未尝有此名也。伪孔安国《尚书序》亦云‘虞、夏、商、周之书,皆科斗文字’,始以科斗之名为先汉已有。实则此语盛行于魏、晋以后,杜预《春秋后序》、王隐《晋书·束晳传》及今《晋书·束晳传》,皆云汲冢书为科斗书,是科斗书之名起于后汉,而大行于魏、晋以后。且不独古文谓之科斗书,即篆书亦蒙此名。《束晳传》云:‘有人于嵩高山下得竹简一枚,上两行科斗书。司空张华以问束晳,晳曰:“此汉明帝显节陵中策文也。”检验果然。’夫汉代策文,皆用篆不用古文(见《独断》及《通典》),而谓之科斗书,则魏、晋间凡异于通行隶书者,皆谓之科斗书,其意义又一变矣。”案:王说是也。晋时古文、篆文,皆称科斗文。《武帝纪》本于晋时《起居注》,故以俗称科斗书误为小篆,而不知当时所称科斗文,实古文也。

《晋书》卷五十一《王接传》:“秘书丞卫恒考正汲冢书,未讫而遭难。”案:卫恒世传古文,故当时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20]特请其考正汲冢书也。恒撰《四书体势》,其《古文字势》云:“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以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21]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22]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太康元年(公元二八〇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余万言。案敬侯所书,犹有仿佛。古书亦有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为工妙,[23]恒窃悦之,故竭愚思,以赞其美。”[24]案:卫觊写邯郸淳古文《尚书》,其字势与汲冢古文相仿佛,是汉壁中古文与晋汲冢古文相同也。正始中(公元二四〇—二四八年)《三字石经》虽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然字势虽略异,而字体则全同。魏、晋皆都洛阳,太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离正始初立《三字石经》不过四十年,其字完全无缺。荀勖、和峤、臣瓒、卫恒、束晳等校读汲冢古文写为隶书者,全赖《三字石经》古文、隶书并列,检得古文即知隶字,检得隶字即知古文,无劳考释,故得迅速成书。《穆天子传》不过一年即完全写成,其他各书盖亦同时或不久即写毕,故中书监荀勖于太康八年(公元二八七年)前未迁尚书令时,即将亲写定汲冢书全部列入《中经》。[25]太康十年(公元二八九年)汲县令卢无忌立《齐太公吕望碑》,已引汲冢诸书若《纪年》及《周志》也。[26](www.xing528.com)

隋书·经籍志》:“《三字石经尚书》九卷,梁有十三卷。《三字石经春秋》三卷,梁有十二卷。”又云:“后汉蔡邕所书《石经》、魏正始《石经》,后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邺都,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太半。至隋开皇六年(公元五八六年),又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议欲补缉,立于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用为柱础。贞观初,秘书监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是《三字石经》至北齐始因迁移而致残缺,晋中朝之初固安然无恙也,故卫恒得以《三字石经》之古文字势比较汲冢之古文字势。王国维《魏石经经数石数考》,经数据《西征记》、《洛阳伽蓝记》为《尚书》、《春秋》二部,《隋志》同。《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有《三字石经左传》。《隶续》录洛阳苏望所刊《魏石经遗字》,除《尚书》、《春秋》外,亦有《左氏》桓七年《传》九字,桓十七年《传》二十六字。石数则据《水经》谷水注为四十八碑,《西征记》[27]为三十五碑,《洛阳伽蓝记》为二十五碑。考《魏石经》每碑三十五行,行六十字,表里刻字,则每碑四千二百字。《尚书》、《春秋》、《左传》三经,须一百五十石乃能容之。疑当时所刻《左传》,实未得全书十之二三。《隶续》所录《左传》,乃桓公末年事。案隐、桓二公《传》,共九千三百三十九字,加以《尚书》一万八千六百五十字,[28]《春秋》一万六千五百七十二字,篇题等字未计,共四万四千五百六十一字。每字三体,得十有三万三千六百八十三字。今依《西征记》三十五碑字数计之,得十有四万七千字,盖所刊《左传》,当至庄公中叶而止。若如《洛阳伽蓝记》所云二十五碑,则尚不足容《尚书》、《春秋》二经字数。而《水经注》之四十八碑,实为《汉石经》数。据王氏推算,则当时《三字石经》古文,约有四万九千字(以十四万七千字三分之一计),而其字皆出于《尚书》、《春秋》及《左氏》之隐、桓、庄《传》,以之考释《纪年》古文,最为适宜,而《穆天子传》容有未备,故书中依古文形体而写为“隶古定”[29]者尚多也。

案:卫宏之时无诏定《古文官书》之事,卫恒时则有之。诸家所引,皆卫宏《古文尚书序》,惟陆德明《释文》为不误。自《隋书·经籍志》误以《古文官书》为卫敬仲(即宏)撰,于是卫宏《古文尚书序》遂误为卫宏《古文官书序》。自唐代有卫宏《诏定古文官书》之名,于是《史记正义等遂误以卫宏《古文尚书序》为《诏定古文尚书序》,转辗纠纷,不可判别。《后汉书·儒林传》,卫宏从大司空杜林受古文《尚书》,作《训旨》。则所谓《古文尚书序》即《古文尚书训旨序》;《说文》所引卫宏说,亦即《古文尚书训旨》说也。又《杜林传》:“林前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常宝爱之,虽遭艰困,握持不离身。出以示宏等曰:‘林流离兵乱,常恐斯经将绝,何意东海卫子、济南徐生复能传之。’宏、巡益重之,于是古文遂行。”则宏所定为《古文尚书》,非《古文官书》明矣。

汲冢古文写成今隶者十有九种,七十五卷,其成绩已可观矣。尚有专门研究文字者,既有卫恒《诏定古文官书》一卷,复有续咸《汲冢古文释》十卷。《晋书》卷九十一《儒林传》:“续咸字孝宗,上党人。好学,师事京兆杜预,专《春秋》、郑氏《易》,教授常数十人,博览群言,高才善文论,……著《远游志》、《异物志》、《汲冢古文释》,皆十卷,行于世。”近人谓晋人得汲冢古文,而不知整理文字,勒成字书,此则不知卫恒、续咸已有成书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