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再谈书记官与历史官之差异

再谈书记官与历史官之差异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记官称史,不尽上古如此。郡国县道,又有书佐);三公亦有长史,又有记室令史。《周官》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其属小史掌邦国之志。夫兰台、东观,为图籍秘书之所;令史掌奏及印工文书,盖后汉之时,尚无历史官专职也。此余所以斤斤致辨于书记官与历史官之分别也。

再谈书记官与历史官之差异

上言文字起于黄帝,则黄帝以前,既为结绳之世,文字未生,仓颉何由得为黄帝史官?曰:结绳以记事,则结绳之记事者,亦得追称为史官。惟此史官,为书记官,非历史官。必须严为分别,不可混淆。或谓《说文》序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其后云者,似指仓颉之后。史字从又从中,为相益之字,仓颉时似未有史字,何得称为史官?曰:伏牺既能画卦,即能重卦(王弼说),仓颉既能造文,即能重文。韩非子云:“仓颉造字,背厶为公。”公从八(八有背谊)从厶(私之本字),安见仓颉时无史字乎?假使未造史字,后世亦得追称。

书记官称史,不尽上古如此。《周官·太宰》:“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十二人。”注曰:“史,掌书者。”其他各职皆有府史、胥徒。《大宰》又有“女史八人”。注曰:“女史,女奴晓书者。”《宰夫》“史,掌官书以赞治”。注曰:“赞治,若今起文书草也。”周官之五史(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大氐皆为掌管册籍起文书草之人,无为历史官者,惟五史如后世之秘书及秘书长,为高等之书记(说详后);府史之史,则为下级书记耳。《说文》序云,汉兴,《尉律》:“学僮十七以上,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郡移大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有佐史;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皆有长史。《续汉书·百官志》,自三公以下至郡国县道,各有掾史(分掾属与令史。令史各典曹文书。郡国县道,又有书佐);三公亦有长史,又有记室令史。案:佐史、掾史之史,皆书记官,即《尉律》所课者;长史,即后世之秘书长;记室令史,则秘书也。

历史之作,必起于图书荟萃之地。古者图书荟萃之区,必首推太史,《吕氏春秋·先识篇》云:“夏太史终古,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案:疑太史之误)向挚,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亦以其图法归周。”《周官》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其属小史掌邦国之志。《左》昭二年《传》,晋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司马迁自叙:“汉兴,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故历史之记载,必萌芽于太史。然其初之所作,仅记述一时一代之政典礼仪,与夫辨世系及昭穆而已。如《尚书》、《仪礼》、《周官》、谱牒等皆是。凡此记载,正名定分,仅足称为史料,未足僭名历史;盖因果之关系,时间之观念,为历史最粗浅之条件,且尚未明也。(www.xing528.com)

历史之法,必为治历明时者所创。《周官》“太史,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续汉书·百官志》:“太史令,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西周以前,未有编年之史,至西周之末,始有《春秋》(说详后)。《春秋》之作必起于太史,观鲁之《春秋》藏在太史,即可知之。盖惟太史能以时间之观念,发明事实之因果,于是乎有编年之史,足以副历史之名。至孔子修《春秋》,鲁太史左丘明即为《春秋传》;厥后司马迁为汉太史,亦成《史记》。惟历史之作,尚为为太史者私人所发明,未必为太史之专职。观夫汉之太史,至后汉时尚专掌星历,奏时节禁忌,记瑞应灾异而已(《史通·史官篇》云,司马迁既殁,后之续《史记》者,若褚先生、刘向、冯商、扬雄之徒,并以别职,来知史务。于是太史之署,非复记言之司,故张衡、单扬、王立、高堂隆等,其当官见称,唯知占候而已)。而著作历史者,反在兰台、东观。班固为兰台令史撰《汉书》;李尤召诣东观拜兰台令史,撰《汉记》。夫兰台、东观,为图籍秘书之所;令史掌奏及印工文书,盖后汉之时,尚无历史官专职也。至魏太和中,始置著作郎,隶中书。晋元康初,改隶秘书,专掌史任。梁、陈二代,又置撰史学士。历史官之有专职,盖始乎此。由此观之,西周以前,无成家之历史,魏晋以前,无历史之专官,可断言也(《史通·史官篇》云:“史官之作,肇自黄帝,备于周室。”此误书记官为历史官矣)。《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案:道家伊尹、太公、管仲皆非史官,惟老子为柱下史,或云为守藏室史。柱下为藏书之地,老子实犹今图书馆长,或图书馆书记耳,未尝作历史官也。后世误以道家者流出于历史官,于是学术源流因而滑乱。此余所以斤斤致辨于书记官与历史官之分别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