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糖果改正错误的故事

用糖果改正错误的故事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教育家陶行知有著名的“三颗糖的故事”,讲的是赏识教育,用糖果帮助孩子改正了错误。我也有“几颗糖”的故事,也帮助孩子改正了错误。有的幼儿顽皮,上课听故事都喜欢故意发出怪声,此时的批评会助长他展现自我存在感的“气焰”,对改正错误而言并无助益。无意间翻杂志,也看到过相似的故事。几日后,每人只给两颗糖,再后来只给一颗,最后就不给了。毕竟人的想法不好控制,但兜里有几颗糖,却是可以说了算的。

用糖果改正错误的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有著名的“三颗糖的故事”,讲的是赏识教育,用糖果帮助孩子改正了错误。我也有“几颗糖”的故事,也帮助孩子改正了错误。

多年前,我带班时曾经用过这样的方法:班里有一位同学十分贪玩,每天放学后不回家,带着两个同伴在操场上打篮球,置自身学业于不顾。家长很着急,孩子又很叛逆,加之又是放学时间,老师并不好管理。我也用了很多招数,讲道理、警告都无济于事。

一次,我在一本禅书中读到有关“人性”的内容,讲了人性的很多弱点,其中最大的弱点莫过于对于物质的追求,也就是贪心。有了物质的刺激,很多不愿做的事情都会去做,而一旦失去了这种刺激,便觉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了。在成人的世界里,加班便是如此,若是没有报酬的加班,大多数人都会抵制。物质世界总比精神世界来得简单,看得见也摸得到。这些道理让我恍然大悟,其实调教学生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有时候站在讲台上所讲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德行,都是想在学生的精神层面上助力。而人是不同的,有些“路”在精神世界中行得通,有些“路”就非要在物质世界里走。联想到这个贪玩的孩子,玩是他的天性,他所贪心的,是放学后的那一点时间。玩的时间不少,为什么一定是这个时间?对了,他一定是想带着几个伙伴,行他人不行之路,所以“玩”的背后,是想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与其说他是贪玩,不如说他是贪恋那种感觉。想明白了,我便开始行动。

我准备了一些棒棒糖,告诉这个孩子:“锻炼身体是一件好事。你每天放学后玩二十分钟,我会给每个孩子发两个棒棒糖。”我看出了孩子眼神中的窃喜,他却没看出我言语背后的招数。于是连续三天,三个孩子都在放学后的操场上打篮球,不亦乐乎。我也言出必行,连续三天,每人奖励了两个棒棒糖。到了第四天,我改了条件,讲明每人两个棒棒糖太多,从第四天开始,每人只奖励一个。孩子略觉不妥,但毕竟还有一个棒棒糖,于是放学后依然很高兴。但我能明显地看到他们打篮球的状态已经下滑了,就是表演几下,熬到二十分钟,便领了棒棒糖回家了。一周后,我又更改了条件,告诉这个孩子,我月底手头拮据了,无法再奖励他们棒棒糖了。孩子脸上出现了明显的不悦,但由于这是自愿的奖励,他也无话可说。我依然告诉他们:“每天放学后去打球啊!二十分钟呢!”奇怪的是,放学后我没有看到他们三个,第二天、第三天都没有看到。当贪恋从放学后的自我展现转移到我的棒棒糖上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开始了变化。当棒棒糖从多到少的时候,他热情陡降;当棒棒糖从少到无的时候,他兴致全无。这时候,不回家又能做什么呢?(www.xing528.com)

以后的日子,我抓住机会讲了很多劳逸结合的道理,这几个孩子放学不回家的现象就再也没有发生过。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人控制自己的精神很难,但是由于对物质的追求可见、可及,因此很容易从精神走向物质。孩子们更是如此。当精神层面悄然转换到物质层面时,这种刺激就容易控制了。更小的孩子们也是这样。有的幼儿顽皮,上课听故事都喜欢故意发出怪声,此时的批评会助长他展现自我存在感的“气焰”,对改正错误而言并无助益。但把这个精神的目的转移到物质上来的时候,老师便有了控制的机会,比如为出怪声的孩子“奖励”书签或是糖果,从三个到两个,再到没有。没有了奖励,捣乱便失去了意义,自然会消失于无形了。“润物细无声”,这份“无声”来自于思考。找到办法做事,效果会好很多。

无意间翻杂志,也看到过相似的故事。讲一个老人喜欢清静,但常常受到周边孩童玩耍之扰。于是老人对孩子们说:“我这里很冷清,谢谢你们让这里更热闹。”每人发三颗糖。孩子们自然开心,于是每天来这里热闹。几日后,每人只给两颗糖,再后来只给一颗,最后就不给了。孩子们生气了:“以后再也不来这里给你热闹了!”于是老人得到了清静。这样的例子很多。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很多问题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解决。

毕竟人的想法不好控制,但兜里有几颗糖,却是可以说了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