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会应用特殊的句式,提升造句能力

学会应用特殊的句式,提升造句能力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S老师认为,这个部分应当引导学生加以关注。S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梁晓声在《慈母情深》中使用的这样一个句段,并让同学们仔细品读。同学们思考一下,可不可以将“我的母亲”换到句首?指名说—朗读,板书“这就是我的母亲,瘦弱疲惫的母亲”。(三次“我的母亲”分别放在句子后面。① 按照我们平时的习惯,“我的母亲”说一次就够了。

学会应用特殊的句式,提升造句能力

文章中一些违反常态的特殊句段往往抒发的是作者某种比较强烈或特殊的情感,这些不太合常理却万分合情的句段恰恰是全文最精彩、情感最为充沛的地方。S老师认为,这个部分应当引导学生加以关注。

S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梁晓声在《慈母情深》中使用的这样一个句段,并让同学们仔细品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F同学:该语段中‘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这里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

S老师:对,这里是运用的是反复,那么作者想强调什么呢?

F同学:强调感情。

S老师:强调什么样的感情?

F同学:老师,我说不好,需要思考一下。

S老师(示意F同学坐下):“我的母亲”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而且还是出现在句子的后面。同学们思考一下,可不可以将“我的母亲”换到句首?同学们觉得哪种表达方式更好呢?

同学们讨论了起来,后面大部分同学还是认为原文中的表达方式效果更好一些。

S老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要表达的是什么?

S老师没有急着让同学们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www.xing528.com)

(1)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2)提问:此时在我眼前出现的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指名说—朗读(疲惫、疲倦、辛苦),板书“这就是我的母亲,瘦弱疲惫的母亲”。

(3)再去读读这句话,能发现这句话的特别之处吗?(三次“我的母亲”分别放在句子后面。

① 按照我们平时的习惯,“我的母亲”说一次就够了。

试比较:“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② 自由读一读。

③ 质疑:比比两句话哪句更精彩。为什么呀?(是啊,它就像是电影中的慢镜头,每个动作都让我们看得那么清楚,那么细致,一遍又一遍在心中呼喊着“我的母亲”,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和难受)

学习和积累语言,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有些学生希望通过背诵来积累一些经典的好词佳句,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但并不能完全理解“好词佳句”到底好在哪里,运用起来也会觉得效果差强人意。学生不理解“好词佳句”的妙处何在,就将其生搬硬套地放在文章中,不仅达不到提高文章质量的目的,反而会使文章看起来千篇一律,失去个性与特色。所以,我们应该看到漂亮的词语和精美的句式后面,是对语言文字出色的驾驭能力。

写作课堂上增加了这样品味言语形式的教学过程,才能够使学生发现“佳句”到底好在哪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并不是“不可教”的,可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并加以运用,从而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写作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