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赏玩意象,深入情感,体味情韵

赏玩意象,深入情感,体味情韵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赏玩意象,体味情韵1.活动:学生自由品析意象,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指导并追问。(五)深入情感,分析起伏1.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问题探究,教师提示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体味。

赏玩意象,深入情感,体味情韵

(一)课前预习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为课堂中更好地理解作者在诗中传达的情感做铺垫。

2.朗读诗歌,自主解决疑难字词。

(二)课堂导入,朗读激趣

导语:“有这样一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这样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首诗,清新空灵,含蓄隽永。”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徐志摩的脚步,去欣赏这座桥,走近这个人,感受这首诗。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一遍诗歌,想一想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板书:再别康桥 徐志摩)

设计说明:课前播放舒缓的音乐,教师有感情地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并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三)解题定调,把握意脉

1.提问:初读这首诗后,大家说说它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活动设计:学生分小组探讨,学生分享后,师生共同探讨。

预设:忧伤、惆怅、惜别、眷恋……

明确:《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全诗似乎处处是景,却又处处是情,离别前的哀伤和惆怅漂浮在每一个细微处,而那愁绪是来自诗人心底对康桥的依恋和痴爱!但是,志摩的诗愁是有度的,它不是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沉,也不是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恣肆,而是有一种节制感情的理性在里面,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风轻云淡,是“哀而不伤”的。

(板书: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2.活动:学生朗读文本,绘制情感变化曲线。而后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解说。

过渡语:定好感情基调只是读好一首诗的前提。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内在节奏,也就是它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朗读后请用曲线加以描绘,并明确各节诗在曲线中所处的位置。

提示: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样的诗句富有倾诉意味,在诵读时需要读出作者的情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诵读这样的诗句,需要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第一节相比起了怎样的变化,需要在语气语调上读出情感的变化。

明确:《再别康桥》一诗存在这样的情感变化过程:来时轻快——沉醉眷恋——淡淡的忧伤——激昂——悄悄地沉醉——去也潇洒。来时轻轻地招手,心情轻快;在黄昏美景中的康桥回忆过往,沉醉其间,产生无限的眷恋之情;而后“彩虹似的梦”被“揉碎在浮藻间”,流露出淡淡的伤感;撑一支长篙,纵情寻梦,情感浓烈激昂;而后出现转折,营造了一种极度静谧的告别环境回归平静;去时悄悄挥手,什么都不带走,心情洒脱。总的来说,诗人并无太多离别的愁苦,更多的是一种轻快潇洒的、个人独享的甜蜜的轻愁。整个情感脉络类似两端不完全对称的“马鞍形”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曲线图板书

3.诵读诗歌:感受情感的强弱起伏。

活动:学生自由朗诵诗歌,鼓励学生“开口读”。

(四)赏玩意象,体味情韵

1.活动:学生自由品析意象,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指导并追问

过渡语:同学们读得有板有眼,情感真挚。但真要读好一首诗,我们在朗读时一定要学会进入角色,倾情投入。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品一品这首诗。这首诗为我们“锦列式”地展示了康桥的三幅美景,美不胜收,这与作者精心选择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所谓意象,是指凝聚着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那你更欣赏这三组意象中的哪一组呢?试着描述一下。(屏显:2—4节诗歌内容)

(1)“金柳艳影图”品析

提问:“金柳”能换成“细柳”吗?“细柳”不是更能表现柳树婀娜多姿的特点吗?

明确: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理解“金色”所传递的情感。(www.xing528.com)

(2)“柔波青荇图”

提问:“招摇”是个贬义词,用在这里合适吗?“我”为什么会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呢?

参考:水草在招摇,就像个小姑娘,有了柔美的身姿、调皮可爱的性格,贬词褒用,体现诗歌的张力。“我”甘心做康河的一条水草,更体现出“我”对康河的赞美与眷恋。

(3)“榆荫清泉图”

提问:潭水就是清泉,作者为什么要否定,并说它是“天上虹”呢?

参考:这个潭是“拜伦潭”,诗人把它说成“天上虹”,表达了他对拜伦短暂而又热烈的生命的歌颂,也体现出作者对英式文明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作者在拜伦潭发生的一些过往在作者的心中也如“天上虹”一般美好。

2.拓展:补充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故事,并结合三个意象一起体会诗歌内涵。

活动:观看《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视频。

教师补充:20年代初期,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桥相识、相恋,但出于种种原因,林徽因最终和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走到了一起,并远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8年3月,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11月,徐志摩写下本诗。

讲解:夕阳有相思的意味,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温庭筠《望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等。这里“夕阳中的新娘”是一个永远离去的新娘,林徽因于徐志摩而言,终究还是永远失去了,只能回忆、相思。

《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青荇”这个意象有伊人在水一方的味道,也展现了诗人那颗为心爱的女子而荡漾的心。

“彩虹似的梦”,绚烂缤纷,象征了诗人深埋在心中的那段美好而又隐秘的爱情。可彩虹易逝,梦易醒,一切的美好终将消逝,诗人徐志摩借助这一意象去追忆自己那段稍纵即逝的爱情。

这三个意象放在一起,表面上看是和康桥的美景告别,实际上是诗人在和心爱的那个女子告别,和自己记忆中美好的回忆告别。

3.活动:朗诵诗歌第2—4节。

(五)深入情感,分析起伏

1.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问题探究,教师提示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体味。

过渡语:刚刚我们聚焦诗歌的第2—4节,对诗歌意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大家再看我们一开始绘制的曲线图。为什么5、6节之间的情感会陡然直下?为什么开头和结尾的情感会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发言分享,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明确:(1)为什么5、6节之间的情感会陡然直下?(屏显:5、6节诗歌内容)(2)为什么开头和结尾的情感会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有什么不同?(屏显:1、7节诗歌内容)

参考:(1)诗人“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追忆往昔的美好生活,那点点滴滴的过往就如同灿烂的星辉一般,在记忆的长河中闪闪发光,作者的情感也达到高潮。可当作者从回忆中抽离,发现过去已逝,离别已至,心中离别的愁肠瞬间填满心头。正所谓“伤心深处是无言”(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突如其来的沉默更能形成反差,表达出作者无奈压抑、惋惜惆怅的情绪。(2)诗人“轻轻的”来到康桥,又“悄悄的”离开,忘情地反复吟诵,使得诗篇结构不仅成熟而且精致,还为离别营造了一种特别的气氛。首段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人的情怀是自如的,他只是准备来与康桥、与母校、与往昔告别;末段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诗人的心情就稍显沉重。他在告别的过程中追忆往昔,到最后虽然身姿潇洒地离开,但心中的不舍与无奈之情是不断累积的,因而末段的情感会比首段更为复杂。

(六)收束课堂,布置作业

1.活动:配乐朗诵。

过渡语: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写道:“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让我们带着徐志摩的情感,配上音乐,一起和他最爱的康桥告别。

2.布置作业:以徐志摩等人为代表的“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特别强调新诗创作要追求“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课后请结合这一理论,赏析《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短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