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味作者的他,读出左右

体味作者的他,读出左右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白银市景泰县第二中学张岳在教学中,发现第38段共用了8个“他”。请大家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的“他”意。

体味作者的他,读出左右

甘肃白银市景泰县第二中学 张 岳

在教学中,发现第38段共用了8个“他”。细细体悟,大有意味。于是,在整体感知文本之后,引导学生走向“他”,认识“他”。

师:请大家朗读第38段,并简要概括内容。

生:杜小康追赶鸭子。

师:怎样追赶?能否用一个成语形容?

(生列出“穷追不舍”“全力以赴”“竭尽全力”“奋不顾身”等)

生:杜小康是“奋不顾脸”“奋不顾脚”。

师:你很会化用成语啊,能否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他怎样“奋不顾脸”“奋不顾脚”。

生:“不停地”用手拨着芦苇,怕割伤脸,怕被绊倒不能“紧紧地跟着”鸭子。结果脸还是割破了,脚戳破了,但他没有停止追赶。

生:他“紧紧地”跟着鸭子,唯恐鸭子丢失,顾不得脸与脚钻心地疼痛。

生:他是“一边追,一边呼唤”鸭子,而不是一边追,一边查看脚。

师:“奋不顾脸”“奋不顾脚”“不停地”“紧紧地”跟随鸭子,表现了杜小康的勇敢和坚强。大家再读读这一段,融入想象,看能读出什么感觉

(生朗读)

生:太震撼了!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我好像看到了杜小康满脸伤痕,在一瘸一拐地追赶鸭子。

师:很好。下面请一同学朗读,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

(一生朗读)

生:语速有些快,句号没有读出来,读得跟逗号似的。

生:当时雷声轰响,暴风骤雨,鸭子仓皇逃窜,语速慢显不出紧急来。

生:他读出了杜小康“不停地”“紧紧地”跟随鸭子的情景。

生:我感受到紧张,他读出了现场感。

师:好一个“现场感”!他读得我们这些“旁观者”也不能悠闲自在,因为这些鸭子关系到杜小康的前途。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逗号,难道他不知道句号要作较长时间的停顿?

(生陷于沉思)

生:我数了数,这段话共有10个句号。像第2、第4个句号是可以改成逗号的。

生:改成逗号的话,后面的“它们”和“他”就得去掉。

生:去掉更好,语言更精练。

生:谁说一定得去掉?“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之间不就是逗号吗?

生:这句话后半句的“他”去掉,读起来不够流畅,必须用“他”。

生:也可以换成“也”字。

(PPT显示)(www.xing528.com)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①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②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③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④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⑤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⑥他的脚。⑦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⑧他的鸭子。……

师:这段话中共8个“他”,看看还有哪些“他”可以去掉。

(生指出⑥⑧)

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作者特意要用“他”,在可用逗号的地方用句号,就是为了用“他”?这是为什么呢?仔细体会一下。

生:为了强调吧?

师:联系上下文说具体些。

生:强调脚是“他”的,表现他坚强。“他”的鸭子,那是他的希望,他想尽快走完孤独之旅,因此穷追不舍。

生:我觉得这些“他”能突出杜小康长大了。当初,面对浩浩荡荡的绿色芦苇都害怕,而今敢于在黑海般的芦苇中奔跑;当初睡觉要“紧紧地挨着”父亲,而今在暴风雨中竟然“忘记”依靠父亲,主动去追赶鸭子。

生:这些“他”,突出杜小康不假思索主动追赶鸭子,不再依赖父亲。

生:突出他奋不顾身,表明他是一个可以撑起一片天的小男子汉了。

师:说得好!作者用句号强调“他”,体现他动作行为的连续性,突出他真正长大了。

生: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它们”?

生:突出鸭子在暴风雨中“只顾”仓皇逃窜,衬托杜小康奋不顾身的勇敢。

师:还是为了突出“他”。在突然而至的灾难面前,杜小康无所畏惧,坚定、执着地要将鸭子追回来,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坚强精神。

生:老师,我从这些“他”中读出一种抒情味。

师:哦!你读一下,读出来大家也就感受到了。

(生读)

生:读得真好!我感受到排比一般的气势。

生:“他”中好像有一种赞美之情。

师:是的,作者连续用“他”,既突出了杜小康奋不顾身的勇敢,又暗含着作者对杜小康终于战胜孤独成长起来的“沾沾自喜”。请大家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的“他”意。

主持人语

选点,孤独之旅中的风景

肖培东

杜小康,这个油麻地的富家子弟,在家道中落后被迫与父亲外出放鸭,在放鸭的孤独之旅中逐渐成长。曹文轩先生的《孤独之旅》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小小少年的成长故事。小说没有环环相扣的戏剧化的情节模式,多是诗意的语言写景、抒情、叙事来展示杜小康的内心世界。怎样将这篇小说教出味道?本期《镜头》告诉我们一个关键词——“选点”。

什么是“选点”?余映潮老师说:“就是或选取课文的最丰厚之处,或选取其最优美之处,或选取其最精致之处,或选取其手法最特别之处,或选取其最繁难之处,或只选一个点,或选取几个点,组织起深入的品读教学过程。”这个“点”,就是围绕语文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对繁复的文本资料进行剪裁,精准选点,生发开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解决掉尽可能多的疑难问题,从而高效低耗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选点品读,是精读,也是深读。

《孤独之旅》的教学构思中,有两个关键词不容忽视,即客观存在的“孤独”与渐次发展的“成长”,而且,尽量要从少年的视角去解读,使学生对文本、对孤独和成长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刘兆刚老师从题目入手,巧妙地抓住了文中的一个句子,“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直指课文的核心。“孤独”一词在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三次,是小说中“孤独”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这样,刘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讨去理解“那点孤独”和“这种孤独”的内涵,通过比较去思考为什么“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课堂马上被激活了,学生不仅读出了昔日关在红门里的杜小康的孤独,更读出了他离开油麻地后的孤独,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孤独”的凝重、无边无际、令人恐惧、难以忍受,以及走出孤独所要付出的代价。杜小康旅途的孤独,因为这一个句子,依次生动起来。一个句子辐射全文,多层次地感受杜小康的恐惧和孤独,也为后来我们感动于一个更加强大的少年奠定了坚实的阅读心理。如果说刘老师的选点是直面中心人物的孤独,那么,葛福安老师则是剑走偏锋,独辟蹊径,把我们容易忽略的“鸭们”作为突破小说人物的一个点,借助“鸭子”去思考杜小康的“成长”。原来,杜小康就是一只在孤独中蹒跚走出直至长大的鸭子:“鸭们”的孤独无助,就是杜小康的孤独无助;“鸭们”的风雨经历,就是杜小康的风雨经历;“鸭们”长大成年下蛋的喜悦,就是杜小康战胜孤独初尝成长的喜悦。因此,从这些陪着杜小康一起走过这段“孤独之旅”的不说话的角色身上,我们读出的是杜小康一路成长的艰辛和付出。孤独之旅不仅是杜小康的,也是“鸭们”的,而且从“鸭们”身上读出的杜小康更耐人寻味,更有意思得多。

任何一个文本都有许多教学的点。陈东生老师从小说的情节中探幽入微,牵一“哭”而动全文,点小却很是精妙。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而后经过芦苇荡里的孤独之旅,到最后在蛋前的激动呼告,从“哭”到“不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和精神成长史。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也锤炼着他的心。同时,作为杜小康成长的引导者和见证者,父亲的形象在一个“哭”字的品读中也渐渐生动起来。而阅读者,也会因“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这样唯美的细节而感动,在这样的纯美境界里,我们都和杜小康一起成长了。在品味课文语言赏玩画面与细节描写时,杨军老师注意到了文章多处充满色彩的环境描写并以此为点引导学生读进小说深处。曹文轩平白、朴实、干净、带有温度的文字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唯美的世界。本文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堪称小说“最优美之处”,但光是说环境还是显得笼统,必须扣住作者个性化的表达。小说教学的点,必须基于“这一篇”的特点。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呢?极富色彩感的描写!杨军老师的这个点抓得好,从环境走向人物,用色彩架桥,借助于颜色,把所有散落在文中的环境描写如珍珠般串起,引导学生读出隐藏在色彩下的人物的内心情绪,去感受人物的心路历程,最终明白作者环境描写的独具匠心。

其实,对小说的任何品读都离不开小说的语言。无论怎么选点,最终都会落实在对小说语言的品读上。直接从小说的语言入手,选点突破,需要我们练就一双独到的慧眼,才有可能去发现“课文的最丰厚之处”,去选取“手法最特别之处”。一小段话中竟然有8个“他”,在完全可以省略,却不愿省略而宁愿啰唆的地方,应该就是作者的着力之处,也是值得再三玩味品读之处。张岳老师的“他”字的聚焦教学很值得借鉴。语文教学千头万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只有精心研读,理清思路,找准切口,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课堂教学才会简约而丰满,厚重而灵动。

语文教学是一趟孤独之旅,路上的一花一树都是我们的教学风景。只有耐得住寂寞,不在浮华和喧闹中迷失,潜心思考并敢于实践,我们才能找到最精巧的教学点,课堂才能撕去粗糙浅显的外壳,雕刻出纯净深刻的灵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