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中学散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优化方案

在中学散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散文最具“文质兼美”的特性,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应首先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融入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在教学过程中善于依靠审美媒介,进入角色,发挥语言的魅力,使学生和作者彼此心灵相通,感情共鸣,得到审美愉悦。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中学散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优化方案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爱上美的散文,发现、感受散文的美,探寻散文美的原因,在散文中渗透美育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一)在中学散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内涵

在中学散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指在中学散文体裁的课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散文的特征进行教学外,还应该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结构特点,依据美育的性质,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学法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多媒体手段是促发学生审美情感的媒介,教师应该灵活合理地运用,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情境,获得审美感受和体验,积累审美经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在中学散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意义

在散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但有着很大的可行性,而且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以下从对于语文教学和学生发展两个方面展开。

1.改变遗憾的语文教学现状,践行新课改的要求

据调查显示,当前的语文教学状况未能表现其应有的价值,学生普遍存在厌烦语文的情绪;社会普遍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死记硬背。这其中有极大部分的原因来自教师的课堂讲授公式化,缺乏灵气,不是照本宣科,缺乏人文意识,就是脱离实际,为开放而开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散文最具“文质兼美”的特性,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应首先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融入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在教学过程中善于依靠审美媒介,进入角色,发挥语言的魅力,使学生和作者彼此心灵相通,感情共鸣,得到审美愉悦。在散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定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践行新课改的同时改变遗憾的语文教学现状。

2.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散文本身的清秀、隽永、玲珑之气,不但在语言、结构等形式上给予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触动。而美育则是要学生浸透于文本中,体会散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情思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体会他人的内心和情感世界,使学生在文、情、理的融合中提升对美的感受、激发对美的想象,进而在自身的生活中也带着审美情趣去发现美、创造美。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对于世界观人生观正逐步形成的中学生而言,受到散文中真、善、美的熏陶,无疑有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www.xing528.com)

(三)在中学散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方式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散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也是如此。语文教师必须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切不可一叶障目、邯郸学步

1.不应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散文,不仅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而且具有时代精神,是学生学习的典范。然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他告诉我们教师要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语文教师的目光不能只盯着教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要将目光放在教材以外,树立“大语文”观。中学课本里所选入的散文虽然质量颇高,但数量是极其有限的,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必须树立“功夫在课外”的观点。

2.不应局限于散文课堂上的时间

散文因为其自由、不拘一格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生活中,报刊上优美的散文随处可见,教师应打破仅仅在散文课堂上进行散文教学的狭隘意识,而应做个教学的有心人,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地体验到散文的美。同时,课本中的每一篇散文都来自生活。教师理应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走进生活,使生活充满教学,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真正得到感悟启发。比如,在讲授《春》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预习活动:“请同学们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春花、春草、春风、春雨的特点,并用一两个词语或句子把这些特点写下来。”由于设计了这样的预习活动,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因此在欣赏这篇文章时,学生的审美体验受到了激发,自然而然就能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产生审美愉悦,也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通过编写班级散文集、展开散文朗诵会等,都可以展开散文教学。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美的形式要适度

美育具有形象性,适时和适度地穿插一些现代教育技术于课堂教学中,可以营造散文教学的意境,创造审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美的感受,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准则——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目的是辅教、辅学,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教学,但它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是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另外,使用多媒体应充分考虑适用性和适度性,切不可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