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的民族形成模式:深入探讨

不同的民族形成模式:深入探讨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现有56个民族,古代的民族有时多于此数,有时会少于此数。这得看具体的民族、历史时期和地点条件,可能有如下几种民族形成模式:1.一对一的关系,即古代的某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还是现代的某个民族,完全等同。这是由于中古人对民族的认识与今人对民族的认识接近。

不同的民族形成模式:深入探讨

我国从夏商周以后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各族人民胼手胝足共同缔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我国现有56个民族,古代的民族有时多于此数,有时会少于此数。当然,这与史籍的记载有关。如果按照古代甲民族只能与现代甲民族画等号的等同法阐述民族历史和文化,那么,有些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写,多民族的国家就成了少数几个民族的国家。按照那样的方法写个别民族史,就成了无源的断头历史与文化。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到了中古或晚近时期,我国会出现那么多民族,这些民族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有些研究个别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人,往往把眼睛只盯着自己所研究的那个民族,过分强调自己研究的民族,而对周围的民族却不去或很少去注意、了解、研究,很少甚至就不去交流、探讨,从而出现甲强调甲民族,忽略了乙、丙、丁民族,乙强调乙民族,而忽略了甲、丙、丁民族的状况。古代民族与现代民族的关系,并不都是一对一的简单直线关系,或曰完全等同的关系。这得看具体的民族、历史时期和地点条件,可能有如下几种民族形成模式:

1.一对一的关系,即古代的某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还是现代的某个民族,完全等同。这种状况,大致是在中古以后的民族才会出现。这是由于中古人对民族的认识与今人对民族的认识接近。

2.一对几的伞骨形关系,即古代某个民族,经过历史的发展,分化、形成几个民族的多头关系。

3.一对零的关系,即古代某个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或与其他民族融合了,与现代民族没有什么直接、重大的关系。

4.一对零点几的关系,即古代的某个民族,经过历史的发展,只是现代某个民族的一部分。

5.几对一的关系,即古代的几个民族,经过历史的发展,成为今天的某个民族。也就是说,古代的几个民族变成现代的一个民族。

前已述及,上古时期,人们对民族的认识是笼统的,只出现几个族称,一个族称概括了大片土地上的民族,往后民族才增多了,分细了。如果不分别对待,完全把上古某族与中古某族、现代某族死硬画等号,恐怕与古人对民族的认识不相符。用我们现代对民族的认识和概念去硬套古代的民族,由于认识和概念的不同,往往会套错。时间距离越远久,差距越大,认识和概念愈不同。在对古今民族的认识上,我们既要看到古代民族与现代民族的继承关系,同时也得看到差异之处。偏执一说,都不会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阐述民族历史和文化时,必须有全局观念,要看到毗邻民族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否则就会走入歧途。我们既要看得远,也要站得高,看得深,综观全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在研究方法上,要采取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即有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文化学、考古学民俗学、地名学的材料,互相印证,互为补充。

本书阐述的我国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越南的岱族、侬族、泰族、泐族、布依族、热依族、佬族、山斋族、拉基族、布标族,老挝的佬族、普泰族、泐族、润族、央族、赛克族,泰国的泰族、佬族,缅甸的掸族,印度的阿洪人,都是同根生的民族,犹如一株大树,经过若干年的生长后,生出很多枝干。枝干虽然不同,但内在是有联系的。上述各族,根是相同的,只是枝干不同。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他们在文化上的异同,是本书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www.xing528.com)

【注释】

[1]南燕:《黔西的仡佬族》,载香港《良夜》,1978年第25期。

[2]牙含章:《关于“吐蕃”、“朵甘”、“乌斯藏”和“西藏”的语源考证》,载《民族研究》,1980年第4期。

[3]《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

[4]傣族旧称摆衣。另一说认为居住在水边的称水摆衣,居住在旱地的称旱摆衣。

[5]《宋会要》卷1566《蕃夷》。

[6](唐)樊绰:《蛮书》卷4。

[7]《清朝文献通考》卷325《舆地考二十一》。元代建广西路即今云南省泸西县。明代建广西府,即今云南省师宗县、弥勒县、丘北县。清代建广西直隶州,即今云南省泸西县、师宗县、弥勒县、丘北县。

[8]刘咸:《海南黎族起源之初步探讨》,载《西南研究》,1940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