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秀讲解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秀讲解技巧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讲解技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中心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率极高。技能的获得只有通过练习,学生单纯地“听”讲是无法形成技能的。(一)小学数学教学讲解技能的功能讲解技能的首要功能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充分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二)小学数学教学讲解技能的要素1.引入要素学习离不开注意。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听讲状态调整讲解内容或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秀讲解技巧

讲解技能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语言为工具,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思维方法、启发学生思维、传递情感的一类教学行为。讲解技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中心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率极高。讲解技能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教学媒体的单一性——以语言为唯一媒体;二是信息传递的单向性——由教师传向学生。

由于讲解技能的特点,讲解技能有明显的优点:一是使用简单方便,经济实用。只要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掌握得好,就能灵活方便地运用讲解技能。操作简便,不需要其他教具。二是系统性强。教师可以把知识分成几部分,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概念、原理等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得到完整的理论。三是重点突出,抗干扰性强。对于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师可以反复强调、大量举例,帮助学生理解,从而避免了枝节问题的干扰。四是信息的传输量大,省时省力、高速高效。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很愿意运用讲解技能。

但是,单纯地使用讲解技能,也有明显的缺点。一是在讲解时,学生处于单纯地接收信息的被动地位,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二是单纯的讲解信息通道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因此信息的保持率不高。三是单纯的讲解不利于因材施教。由于我国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一个教学班有30~50人,教师在讲解时只能照顾大多数。四是不能使学生形成技能。技能的获得只有通过练习,学生单纯地“听”讲是无法形成技能的。五是反馈不全面、不准确。尽管教师力图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中收集反馈信息,但所获得的信息毕竟是不全面、不准确的。显然,单纯的讲解不利于小学生学习数学。为了避免上述缺点,提高讲解的效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是综合运用提问、板书、演示、电教等多种技能,使这些技能与讲解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技能群,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一)小学数学教学讲解技能的功能

(1)讲解技能的首要功能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充分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在小学,使学生掌握完整、系统的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2)教师的讲解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思维方法的示范。通过分析、归纳、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教师的讲解,逐步学会思维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讲解时渗透了自己对数学、科学文化的热爱,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这些情感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加强他们为祖国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的教育。同时,教师在讲解时严谨周密的治学态度,也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

(二)小学数学教学讲解技能的要素

1.引入要素

学习离不开注意。从感知到思维,每一个认识过程都是从注意开始的。小学生的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表现为自己不会主动确定目标,需要教师或其他人给定目标,需要别人不断地提醒和关照。一旦没有外来的帮助,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常常不清楚或是忘掉给定的学习目标,注意分散。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在讲解开始时,必须向学生发出信号,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帮助他们完成注意的转移。教师所发出的信号,我们称之为引入。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发出的信号大体有提问、提示、读应用题、观察实验和演示等几种。引入和导入不同。引入只是使学生心理趋于学习目标,引起或是完成注意的转移。

2.例证要素

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数学能力,需要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反复实践,逐步理解的过程。小学数学课的讲解是通过解答或剖析具体的例题、事例、实验、演示等范例中的问题,向学生阐述一般规律,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范例学习,逐步过渡到一般规律性的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范例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有经验的教师常把选择范例作为一节课讲解内容的关键。选择范例应注意以下四点:

(1)范例要具有典型性。要讲解的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本质因素,在范例中要有鲜明的体现。

(2)范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也就是具有可接受性。

(3)范例要具有系统性。教师选择范例时要明确范例与新旧知识的联系,明确范例在数学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4)适当选取变式的范例。

范例的阐述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讲解的核心。教师不仅要通过范例的阐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阐述为学生树立解决数学问题的典范。通过一系列的阐述,使学生对新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进而完善知识结构。小学生的模仿力非常强,教师怎样讲,学生就会怎样想。只有教师讲得严谨,学生才会学得准确。因而教师在阐述时一定要精心安排先后顺序,恰当运用逻辑语言,使阐述形成意义连贯、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完整体系。教师的阐述不是单纯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阐述不断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从学习具体的范例到一般规律的概括归纳。学生只有积极思考,才会体验到发现、成功的愉快,才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强调要素

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在讲解时必须要对知识的重点进行强调。小学生的注意不能长时间保持,也需要教师通过强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小学,有很多数学知识不只需要学生理解,还要求他们记住,甚至终身不忘。例如,运算顺序、运算法则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反复强调。教师运用语言的变化、适当的重复、板书、提问、练习、归纳总结等方法进行强调。强调的内容一般是概念、法则、公式等。教师应该通过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数学的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给予必要的强调,同时也强调结论,使学生既掌握了数学知识,也具备了能力。

4.反馈与调整要素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理解能力比较低,单纯地讲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讲解时必须加强反馈。反馈的作用有两点:一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集中注意力;二是通过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讲解内容和讲解策略,并通过反馈强调知识重点,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反馈的方式有多种:一种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目光、表情、动作的观察获取反馈信息,这是常用的方法。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听讲状态调整讲解内容或讲解策略。另一种反馈是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回答进行反馈,这也是常用的。数学教学要求反馈及时,年龄越小的儿童,反馈越要及时。提问是一种及时的教学反馈,所以,低年级讲解时的提问频率明显高于中、高年级。通过提问获得的反馈信息准确、全面、及时,既便于教师准确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又便于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一定要采取多种方式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有效地调整讲解过程,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讲解效率。

5.语言要素

语言是教师讲解的工具。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准确、规范、富有逻辑性和启发性的。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语言更应该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教师在讲解中运用语言技能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准确性。教师在讲解时阐述例证,推导结论,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时,语言都应该准确无误,符合科学性。(www.xing528.com)

(2)逻辑性。教师讲解时的语言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且具有说服力。恰当地运用数学的专业术语,为学生提供思维严谨、步骤清晰的模仿范例。

(3)生动性。数学问题往往是枯燥、单调的,但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去吸引学生。

(4)启发性。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内容出发,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学会怎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小学数学教学讲解技能的分类

讲解技能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教学实际中,讲解技能经常和其他教学技能共同使用,使分类变得更为复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难遇到大段的、长时间的单纯讲解。

1.说明性讲解

说明性讲解又可分为两种:一种用于说明初级的、具体的概念,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这种讲解叫做概念的说明性讲解。另一种是说明简单操作步骤的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怎样做”,这种讲解我们把它称为操作的说明性讲解。

(1)概念的说明性讲解。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格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容易接受那些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对于那些抽象的理性知识就比较难以接受。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数学教材采取了多种方式对概念进行处理。

(2)操作的说明性讲解。在小学,说明操作过程和操作步骤的讲解比较常见。如笔算乘法的步骤、解应用题的步骤等。操作的说明性讲解的特点是教师根据具体操作的范例说明操作步骤,在学生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对操作步骤归纳强化。

2.推理性讲解

推理性讲解是教师通过对一系列推理活动的阐述,使学生逐渐形成概念、法则、公式等新知识。同时在知识形成、领会过程中逐渐学会推理方法。因而教师的讲解不仅要给学生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在联系,而且通过教师的推理活动给学生提供模仿的范例,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归纳性讲解。在讲解法则、定理、公式和解答问题时经常用到归纳推理,我们把这种讲解称为归纳性讲解。小学数学教学中用的大部分是不完全归纳法。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还需要严格论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小学教材中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出的结论都是正确的,都是经过严格论证的。只是由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有许多严格论证不是他们所能接受、所能理解的。但是,不完全归纳法适合小学生特点,便于小学生理解、接受。因此在小学数学中经常用不完全归纳法讲解。运用归纳性讲解时,教师所举的实例必须是学生熟悉的,其中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必须是学生牢固掌握的。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归纳,进而获得知识,学会方法。

(2)演绎性讲解。教师在讲解时用学生已学过的定义、法则、定理、性质、公式等去解决新的计算题、应用题和其他问题都会用到演绎推理,我们把这种讲解称为演绎性讲解。演绎推理是严谨的。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进行演绎推理时,学生所学过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性质都可以作为大前提使用。

教师在运用演绎性讲解时,语言要准确、简洁,注意示范性。同时,尽可能引导学生使用逻辑语言回答问题。如:“因为……,所以……”“如果……,那么……”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类比性讲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到类比推理进行讲解。我们把这种讲解称为类比性讲解。类比性讲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教师可以运用类比性讲解引导学生学习法则、公式、规律等数学知识。例如,我们由除法中除数不得为零,类比推出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由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法则类比推出乘数是三位数乃至多位数乘法的笔算法则。小数大小的比较、加法法则等也都可以从整数的有关性质、法则类比推出。由于类比推理是根据两类事物的某些属性相同,推测它们的另外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在运用类比性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推测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推理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学习数学和获得新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

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都是小学常用的逻辑推理。这三种推理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经常交互使用。但这三种推理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而类比推理则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出的结论只有经过严格证明,才是正确的。教师在运用推理性讲解时,既要注意讲解时所用的语言通俗易懂,便于小学生接受和理解;又要注意逻辑的严密性,绝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

3.释疑性讲解

释疑性讲解的特点是教师先提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逐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设想,最后解决问题。应用题的讲解是这类讲解的典型。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逻辑思维的一般方法、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因此,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既要合理组织好讲解材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要通过自己的讲解给学生树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和数学方法的典范,为他们提供模仿的依据。释疑性讲解可以说是高层次的讲解,它是前面两类讲解的综合应用,同时又是提问、演示、练习、板书等与讲解技能的融会贯通。除了讲解应用题时要用到释疑性讲解,还有一些如四则运算、通分、面积公式等也用到这类讲解。

(四)小学数学教学讲解技能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讲解的目的要明确具体。教师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每一段讲解内容的目的。这是教师在讲课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教师一定要明确:讲解是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思维。

(2)计划性原则。教师对讲解内容要有周密的计划、详尽的安排。首先,要明确讲解内容的顺序,选用怎样的范例,先讲哪些内容,后讲哪些内容,怎样讲才能吸引学生,才能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其次,要考虑内容之间的联系,使讲解内容成为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体系。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最后,要考虑讲解与练习的衔接。讲练结合的成功与否,往往是一节课的关键。

(3)针对性原则。讲解的程序设计、内容安排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讲解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有所侧重。教师在讲解时要针对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要素适当提问,加强反馈,及时矫正。对于重点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教师在讲解时要及时强调,帮助学生巩固。教师的讲解既要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讲解要通俗易懂,尽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熟悉的事例引入,同时,教师在讲解时还要符合数学学科特点。数学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教师的讲解是学生模仿的依据,教师讲得严密,学生才能学得系统。

(4)配合性原则。教师在讲解时必须和其他技能密切配合,才能提高讲解的效率。例如在讲解时教师借助提问加强反馈;教师边讲解边板书;边讲解边演示;边讲解边实验都是教师常采用的方式。这样做,一方面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语言声调、速度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进行强调。体态语言在教师讲解中的作用是很大的,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教师在讲解时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总而言之,教师在讲解时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适当性原则。讲解的时间不要过长。小学低年级控制在5~7分钟,中、高年级可以适当长一些,但不要超过15分钟。讲解的时间过长容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反而降低讲解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