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的物理分册,年轻作者接替

新的物理分册,年轻作者接替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些科普作家之中,除了我之外,另一位年轻的作者是路明,当时是上海同济大学的研究生。当时,《十万个为什么》物理分册的作者之中,名列第一的是就路明,这表明他是物理分册的主要作者。曹燕芳在编辑《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不仅起用了年轻的我,而且起用了年轻的许钟麟——这充分表明,曹燕芳非常重视发现、培养年轻作者。

新的物理分册,年轻作者接替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全部都是科普作家。每一册的作者不多,少的5位,多的也不过十几位。

在这些科普作家之中,除了我之外,另一位年轻的作者是路明,当时是上海同济大学研究生

当时,《十万个为什么》物理分册(即第一分册)的作者之中,名列第一的是就路明,这表明他是物理分册的主要作者。

从此,我注意起路明这名字。我常在《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见到署名路明的科学小品,文笔活泼,但是我并不认识路明,甚至不知道路明是男是女。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临近,路明这名字在报刊上消失了。从此,我再也没有见到路明的科学小品。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在北京的一次科学技术会议上,一位名叫许钟麟的工程师特地找我,跟我紧紧握手。经他自我介绍,我才明白,他就是路明——他当年发表科学小品,署笔名路明。他年长我5岁,祖籍安徽,1935年出生于苏州,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然后到上海同济大学读研究生。

除了《十万个为什么》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之外,我们还有一位共同的老师——《十万个为什么》编辑曹燕芳。

曹燕芳在编辑《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不仅起用了年轻的我,而且起用了年轻的许钟麟——这充分表明,曹燕芳非常重视发现、培养年轻作者。

曹燕芳是怎样发现许钟麟的呢?

据曹燕芳后来告诉我,她在《人民日报》上读到署名路明的物理小品,非常喜欢,就约这位年轻人参加《十万个为什么》物理分册的写作。

我们都很感激曹燕芳,能够把编写《十万个为什么》的重任,压在我们两个学生身上。

由于许钟麟后来一直做工程技术工作,没有再写科学小品,所以那一回在北京相见之后,就多年没有联系。

2005年5月10日,我接到同济大学出版社老编辑吴惟龙的电话,说是许钟麟来到上海。我当即通过他约许钟麟翌日一起看望曹燕芳。(www.xing528.com)

那天,许钟麟和吴惟龙先来我家,然后一起到曹燕芳老师家。

时间过得真快,这次相见,许钟麟已经是古稀老人。不过,他的身体很不错,每天能照常去上班。

许钟麟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多年,已经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空气洁净技术与工程专家。关于他的介绍是这样的:“我国洁净技术理论奠基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洁净技术学会空气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他的名字出现在2003年8月26日公布的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首轮候选人名单之中。虽然最终由于名额有限而未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但在2004年6月4日他荣获中国“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了15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在14名获奖者之中,13人为院士,唯许钟麟非院士。此外,他还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两项,国家发明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部级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六项,发明专利四项。我很敬重许钟麟的学术造诣和科学小品写作成就。不过在一些唯院士为尊的人看来,由于许钟麟不是院士(虽说他离院士仅一步之遥),并未受到应有的尊重。

这一回,有机会跟许钟麟聊天。我问他“十万零一个为什么”——为什么取笔名“路明”?他笑道,因为妻子(当时是女朋友)姓路嘛!

许钟麟告诉我,他从小身体孱弱,在10岁之前,只能吃稀饭和胡萝卜。中药罐伴随着他,无法正常上学,只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那时候,他读《古文观止》,也很喜欢看《科学画报》。在初二的时候,他对几何测量发生兴趣,居然写了一本关于几何测量的书。尽管这本稚嫩的书没有出版,但是表明小小年纪的他已经喜爱写作。初三的时候,他写了一本关于修辞的书,同样没有得以出版,不过,他父亲替他工工整整地抄录了一遍,至今他还珍藏着这部手稿。

他考入苏州中学高中。这是苏州的名牌中学。苏州中学不久前庆祝建校一千周年——据考证,学校的创办人乃宋朝诗人范仲淹。苏州中学高中三年,给许钟麟打下扎实的学业基础,使他得以考上清华大学。

在北京,他才查出多病的原因在于脾脏,于是动了切除脾脏的大手术。当时医生“预言”他最长只能再活25年,想不到他如今年逾古稀还精神抖擞,像“空中飞人”般穿梭于全国各地。

上大学时,他看见一篇建筑方面的论文发现其中的数据似乎有误,便用计算尺(那时候没有电子计算器)计算,证实那数据是错误的。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寄给那家学报。他的文章发表了,引起老师的注意。他还得了37元人民币稿费,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普通干部一个月的工资。

许钟麟有着不错的文学基础,这时候便开始创作科学小品了。

许钟麟在清华大学毕业时,被保送到同济大学读研究生——那时候研究生不是通过报考录取,而是靠学校保送。就这样,他从北京来到上海。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曹燕芳找到他,请他参加《十万个为什么》物理分册的写作。

虽然后来许钟麟一直做科学技术工作,但是他告诉我,多年的科普写作,锻炼了他的文笔。他的科学技术专著写得流畅、易懂,从1983年起出版了《空气洁净技术原理》等7部专著,一版再版,深受读者欢迎。他以自身的体会,深切地说道,科学家做点科普工作,对于科学研究其实很有帮助。

从许钟麟的科普作品以及后来走过的道路可以看出,少年儿童出版社当时起用25岁的许钟麟,委以重任,挑起物理分册的担子,也是眼光准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