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梅山的地域范围及历史变迁

梅山的地域范围及历史变迁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益阳梅山,简单地说,是地名而不是山名;严格地说,是地域或领域,即古“梅山蛮”据有的生存空间。五代至宋初,为梅山蛮全盛时期,也是梅山地域最宽时期。梅山左甲首领扶汉阳仓促应战,兵败身亡。《宋史·蛮夷·西南溪峒诸蛮》所言梅山“东起宁乡县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寨,北界益阳四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系指苏方全盛时期的梅山地域。至此,今安化资水两岸及宁乡境内的梅山蛮均归降于宋,梅山地域又有缩小。

梅山的地域范围及历史变迁

古代益阳梅山,简单地说,是地名而不是山名;严格地说,是地域或领域,即古“梅山蛮”据有的生存空间。这个领域无固定疆界,它随着梅山蛮势力的扩大而拓宽,也随着梅山蛮势力的削弱而缩小。《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益阳梅山为山名。诚然,全国有好几座叫作梅山的大山,唯独益阳梅山不是山名。清同治《安化县志》阐述得很清楚:“考《楚志》,开梅山地为二,以上梅山置新化县,以下梅山置安化县。《明史·地理志》遂误以为新化有上梅山,安化有下梅山。不知梅山非山名,且因分建二县而后以上、下名,其实,梅山未开之前无上、下之称也。”

梅山名称自汉时已有。至今安化尚有许多以梅命名之地。如旧县治称梅城。梅城南五华里有梅岭。岭北有北梅溪,又称青山溪,注入洢水。岭南有南梅溪、小梅溪、大梅溪,注入梅子溪,在梅城镇东汇入洢水。梅子溪畔有梅家峒、梅子冲等。这一带与新化接壤,距涟源不远。新化和涟源也有不少以梅命名之地。上述以梅命名之地为石灰岩风化区,溪洞环列,地势险峻。宋白曰:“潭州西有梅山洞,为草寇之窟穴。”(1)

古代梅山的少数民族,“其载于前史者,汉曰武陵长沙蛮,晋曰荆州蛮,宋、齐曰湘州蛮,隋曰僚,梁曰莫徭,陈亦曰莫徭”(2)。而梅山隶长沙,“汉之长沙蛮即唐宋之梅山峒蛮”(3)

东汉永寿元年(155),“长沙蛮反,寇益阳”(4)。东汉延熹初,“武陵蛮寇江陵,而长沙、零陵蛮皆先后反……荆南皆没”(5)。当时梅山蛮的前身武陵长沙蛮领域扩展到与益阳接界。

盛唐时期,梅山蛮归附于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民生凋敝,爆发了黄巢起义。湘境少数民族也随之揭竿而起。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陬溪人周岳趋衡州,逐刺史徐颢。石门峒酋向隗率夷僚数千,破澧州,杀刺史吕自牧,自称刺史,召梅山蛮断邵州道,切断潭邵间的交通。梅山蛮自此脱离了唐王朝。

五代至宋初,为梅山蛮全盛时期,也是梅山地域最宽时期。但清同治《安化县志》言:安化及新化,后五代为蛮僚所踞,此误也……湖南在残唐五代皆属马氏,岂反容其侵踞内地!

五代史,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拜马殷为侍中兼中书令,封楚王。殷遣秦彦晖攻破朗州(治常德),于是澧州向隗、辰州宋邺、溆州昌师益等率溪峒归附于楚。但没有梅山蛮降楚的记载。且《资治通鉴》言,后梁贞明四年(918)秋,“梅山蛮寇邵州,楚将樊须击走之”。自开平元年至贞明四年,这十一年间,梅山蛮若已降楚,就不会寇邵州了。

五代唐天成四年(929),梅山蛮又攻打邵州,马殷遣江华指挥使王仝出兵征梅山,进入今安化的“九关十八锁”。中埋伏,王仝战死,全军覆灭。《十国春秋》载:“王仝曾与梅徭战,乘胜逐北,孤军无援,力战死。里人感其忠义,为之立庙,号王司徒庙。其墓地称司徒岭。”

五代晋时,楚王马希范虽远征桂林、昆明、象郡,但值梅山蛮强盛,不曾涉足梅山。马希范死后,弟希广立。五代汉乾祐二年(949),朗州刺史马希萼为争夺其弟马希广的楚王宝座,联合辰、溆及梅山蛮攻益阳、陷迪田。次年十二月,陷长沙。“朗兵及蛮兵大掠三日……所积宝货,皆入蛮落。”(6)

王仝墓

北宋开宝八年(975),梅山蛮攻邵之武冈,潭之长沙。时李继隆领雄武军镇守邵州,会征南唐袁州(今江西宜春),遇梅山蛮屯兵数千狙击于长沙南。李力战,手足俱中毒箭,蛮兵方退。可见北宋初梅山蛮势力已达长沙。(www.xing528.com)

宋史·蛮夷·西南溪峒诸蛮(下)·梅山峒》言梅山地域:“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州治分别在今长沙市、邵阳市、黔阳的黔城镇、常德)此为梅山蛮全盛时期梅山的地域,大体包括今安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新化县、宁乡县及娄底、常德、怀化、益阳等市的一些地方。

王仝庙

司徒岭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朝廷遣客省使翟守素、龙尉军指挥使田绍斌、知潭州石曦汇集诸州兵攻打梅山。翟守素引兵至司徒岭,值弥月霖雨,弓弩松弛不能用,蛮兵松懈。翟连夜督兵削木为弩,天明交战,万弩齐发。梅山左甲首领扶汉阳仓促应战,兵败身亡。翟“乘胜逐北,尽平其巢穴”(7)

时田绍斌亦击溃了邵州的梅山蛮。是役,梅山蛮的政治中心——梅城,都归附北宋王朝了。今梅城南三华里的太平开远桥,东二十华里的太平塅,均系太平兴国二年平梅山的地名遗踪。

扶汉阳死后,苏方继之,镇守梅城南十五华里的田心、苏溪及清塘一带。翟守素连月攻打不下,退去。太平兴国六年(981),朝廷筑首溪、蜉蝣、七星、白沙、梅子口五寨以防蛮兵。(按:首溪在今桃江县筑金坝附近,蜉蝣在今新化油溪一带,七星在今涟源七星街与安化分界的分水岭上,白沙在今安化高明和宁乡交界处的白花坳,梅子口在今梅城南三华里处。)

被控制在五寨中的梅山地域,是梅山蛮最弱时期的领域。其地包括今安化县梅城镇的田心、清水塘、茅田铺至清塘镇的太平塅、鱼水、久泽坪、驿头铺至白花坳,乐安镇的思游、浮青、腾云界;新化县的白岩、邹家桥、花桥至油溪一带。涟源市的漆树坪、伏口至七星街,以及属于今安化县梅城、仙溪、大福等镇的芙蓉大山,其北与今桃江县临界。

当时,朝廷对梅山实行经济封锁,“禁不得与汉民交通,其地不得耕牧”(《宋史·蛮夷·西南溪峒诸蛮(下)·梅山峒》)。不久,梅山首领苏方打破了封锁,收复了梅城。自此,梅山苏氏与南江舒氏、向氏、田氏,北江彭氏,诚州杨氏并称“巨酋”。《宋史·蛮夷·西南溪峒诸蛮》所言梅山“东起宁乡县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寨,北界益阳四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系指苏方全盛时期的梅山地域。

至和二年(1055),知潭州刘元瑜遣杨谓入梅山,招降1200户,其隶益阳者置茶庄,隶宁乡者置钱庄。至此,今安化资水两岸及宁乡境内的梅山蛮均归降于宋,梅山地域又有缩小。

熙宁五年(1072),朝廷遣荆湖南北察访使章惇,湖南转运副使蔡煜等招降梅山。惇先以兵三路平定懿、洽、鼎州,乘胜而南;又遣郭祥正、刘次庄等入梅山陈说利害。梅山峒主苏甘迫于情势,乃降。

章惇“开梅山”时,梅山蛮领域又回到太平兴国六年(981)所置五寨之中了。安化第一任知县毛渐写的《开梅山颂并序》,摩崖于清塘镇八里潭。梅城镇南的田心有讴功桥,乃讴歌“开梅山”功绩的地名遗址,这两处遗址都在五寨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