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釉里红瓷的魅力与艺术审美

当代釉里红瓷的魅力与艺术审美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获得解放。景德镇市委顺利完成了中德双方陶瓷技术交流的重大任务。第一阶段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烧成技术改革主要是“以煤代柴”。当然,现代的釉里红烧制技术也因为窑炉的改革,对配方等工艺做了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力求与时俱进。

当代釉里红瓷的魅力与艺术审美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获得解放。从此,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并全力支持景德镇发展瓷业生产。1954年,中共景德镇市委接受了国务院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为了中德技术合作,要将景德镇制瓷技术资料及各种瓷器的样品供给德方,这其中就包括釉里红样品。

当时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完成,没有一个条件较好的地方国营瓷厂,也没有一个科研机构。特别是供给德方的重点资料,是景德镇传统高温颜色釉的制作技术,而这些技术一直都是“秘不可传”“传子不传女”的“家学”资料和“绝招”。为了圆满完成中央交付的政治任务,当时新组建的景德镇市陶瓷试验研究所(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前身)出面,首先把分散在各地的颜色釉老艺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中起来,然后通过学习、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以及讲清奖励制度,动员大家把各自的家传秘方公开,并组织实验、检测、评判。釉里红的配方由蔡昌书、程其才等人提供,由陆时言、沈锡恩记录并试制、复制,同时计算出釉料的化学组成和釉式,记录工艺过程和烧成温度,使之成为较完整的技术资料。景德镇市委顺利完成了中德双方陶瓷技术交流的重大任务。

清代陈浏在他的名著《陶雅》中说道:“瓷器之成,窑火是赖。”景德镇的瓷器烧成技术,先后经历了几个重大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烧成技术改革主要是“以煤代柴”。第二阶段是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烧成技术改革的重点是将倒焰窑改为隧道窑,不仅稳定了以煤代柴的成果,还改善了劳动条件,降低了产品的总成本。第三阶段是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1984年),广泛地运用了油、气这种燃料,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以煤代柴、以油代煤、以天然气代重油,间歇式柴窑、倒焰煤窑到隧道窑,进而实现了节能燃气多用套式窑的转变。由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于2012年研发的大容量全自动控制燃气台车窑及陶瓷窑炉产业的示范工程,不仅顺利助力该所的民间青花瓷的创新项目,更为现代青花釉里红的推广和展示做出了积极的奉献。(www.xing528.com)

不管窑炉如何改造,釉里红总是以其特质,严苛地检验着窑炉改造的成败,因为釉里红对窑火极为敏感,所以它是最严格的裁判官。当然,现代的釉里红烧制技术也因为窑炉的改革,对配方等工艺做了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力求与时俱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近七十年间的屡次工艺品会展中,釉里红都因发色纯正,题材新颖、工艺精致的鲜明个性而得到各界人士的赞赏:日本人誉其为“天国宝烧”;西亚人称其为“千窑一宝”;欧洲人则视其为“天上才有的瑰宝”,称其为可遇而不可求的“稀世珍品”。无怪乎史料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